1,發(fā)了幾篇稿子,之所以是草稿,是因為沒有找到最后寄發(fā)的定稿,而且往往還要經(jīng)過編輯修改,所以只能說是草稿。
2,我的指感描述,用詞是一般文字描述與部分脈名混用,實際上,是因為我對脈名有自己的理解或解讀;我傾向用盡可能通俗的當代語言文字描述,這樣就出現(xiàn)了混用現(xiàn)象。
3,破執(zhí)脈名,從現(xiàn)場指感開始,是我的一貫思想,并有專文,脈名在當代,束縛大于方便;欺世盜名者,動輒隨意一個什么脈名就確定一個方藥,真實的情況是,當下指感與脈名之間的距離,時或如云泥;我的老鄉(xiāng)和老前輩高輝遠,73、73年編的《蒲輔周醫(yī)案》,我已經(jīng)翻爛了,其中很多細化的脈名堆砌,力求描述精準,實際上,脈象與論治之間,難得對應,雖似精細,實則擺設,不過比那些完全羅列弦細之類脈名的人,多盡一份心力而已;邢錫波的《脈學闡微》,除了教材式的高大全羅列,特色在于肝病和血液病的脈診輔助辨證,而那些個指感規(guī)律,是否也太簡單,是否也同樣適用于其它現(xiàn)代醫(yī)學病種的脈診表現(xiàn)規(guī)律呢
理解傳統(tǒng)脈診實踐,而不是簡單否定脈名,又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傳統(tǒng)脈診實踐的真實情況,關注的人更少,我目前的結論,以著述為目的的高大全的脈學體系,與實際應用脈法,差異很大,各家所用,往往都是很少的一點技術,而且脈治合一,這一點,我最初是從《續(xù)名醫(yī)類案》里面
朱丹溪、虞恒德、汪石山的脈案開始認識到的,他們總是虛大、虛弱、濡軟而無力之類的指感,而用溫補氣陽的
黃芪、
人參、
附子等藥味;臨證以憑脈論治為手段的醫(yī)家,仲景為最,立體多向的提示論治各層面和預后;
當代脈診的不破不立,大破大立,與繼承脈診臨證精華,與脈名為經(jīng)緯表述的古脈學教材,都是以臨證為目的。
-------------------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到一定程度,舍去問是可以的,舍去望聞問切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可以的。因為可以見微知著,由此知彼,望聞問切只是找到證的手段,當然手段很重要。
把脈是實踐的工夫,很實用。
樓主把名相破掉了。我也在尋找切實可行的脈診技術和實踐之路。正如各人用方自有特色,憑脈也是各有特色。向樓主學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