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咳嗽
    

醫(yī)學正傳:咳嗽

論《內(nèi)經(jīng)》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人灾^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脾濕者,秋…

《內(nèi)經(jīng)》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脾濕者,秋傷于濕,積于脾也。故《內(nèi)經(jīng)》又曰∶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反動之,氣必上沖而為咳,甚則動于脾濕,發(fā)而為痰焉。又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則為咳嗽。假令濕在心經(jīng),謂之熱痰;濕在肝經(jīng),謂之風痰;濕在肺經(jīng),謂之氣痰;濕在腎經(jīng),謂之寒痰,為患不同,宜隨證而治之。是故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夫欲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降。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濃樸湯疏導之。夏月嗽而發(fā)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fā)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此治法之大要也,學人不可不知。

脈法

關(guān)上脈微為咳。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脈弦澀而咳為少血。脈緊者為肺寒。雙弦者寒。脈浮而緊者為虛寒。脈浮而緩者傷風。脈細者濕。脈數(shù)為熱。脈沉數(shù)為實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洪滑多痰。

咳,脈浮直者生。脈浮濡者生。脈緊者死。沉小伏匿者死?榷,脈堅大者死?榷撔伟l(fā)熱,脈小堅急者死。凡肌瘦脫形,熱不去,咳嘔,腹脹且泄,脈弦急者,皆死證也。

方法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

風寒者,主發(fā)散行痰,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戴氏曰∶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

風寒郁熱于肺,夜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

寒嗽,古方有以生姜切作薄片,焙干為末,糯米糊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飲下三十丸。

聲啞屬寒(寒包熱也,此言感寒而嗽者),宜細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風入肺久嗽者,用鵝管石、雄黃、蔚金、款冬花為末,以生姜一片置舌上,以藥末拌艾,于姜上灸之,取煙入喉中愈。一方有南星、佛耳草,無蔚金(此即煙筒法,小異。)

治嗽煙筒方,用鵝管石、雄黃、款冬花、佛耳草為末,以雞子清劇紙上,卷藥末作筒,燒煙,以口銜,吸煙入喉,姜湯送下。

喘嗽遇冬則發(fā),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枳殼、桔梗(各一錢)、麻黃、防風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各等分)。如嚴寒,去黃芩,加杏仁五分。

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術(shù)、麻黃、木通、生姜。

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黃芩、海石、栝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之類(戴氏曰∶有聲痰少面赤是也),蜜丸噙化。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難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而后降火也。

勞者,主補陰清金,四物湯竹瀝、姜汁。(戴氏曰∶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是也。)

陰虛火動而嗽,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炒黃柏、知母尤佳。)

虛喘嗽或吐紅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瓊玉膏最捷。

肺虛甚者,人參膏以生姜、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此好色腎虛者有之。

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各一兩,以巴豆同炒黃色,去巴豆,再用白礬、白芨各一兩為末,以生姜一片蘸藥,睡時噙化,藥盡嚼姜咽之。麥門冬、陳皮、阿膠珠各等分,蜜丸噙化。又方有人參、五味子。

咳嗽聲嘶啞,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diào)服之。

《醫(yī)說》內(nèi)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紅,拌入青黛少許,以淡 水滴入麻油數(shù)點調(diào)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

痰嗽,用半夏、栝蔞子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為細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服。

一方∶黃芩一兩半酒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姜汁浸,蒸餅為丸,青黛為衣。

痰多喘嗽,白術(shù)、半夏、蒼術(shù)、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為末,姜汗調(diào)面糊為丸服。

痰嗽因酒傷肺,栝蔞仁、杏仁俱杵如泥,黃連為末,以竹瀝入蘇葉煎,再入韭汁調(diào)丸服。一方用青黛、栝蔞,蜜丸噙化以救肺。

久嗽,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溫與酒而作,茜根(俗名過山龍,童便浸)、僵蠶、炒海粉、栝蔞仁、蜂房、杏仁、神曲為末,姜汁、竹瀝調(diào),噙化。

痰嗽氣急,蒼術(shù)三兩,香附一兩半,蘿卜子蒸、杏仁、栝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丸服。

嗽而有痰,宜灸天突穴、肺 穴,以泄火熱,瀉肺氣。

食積痰嗽發(fā)熱,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卜子為臣,青黛、海石、石 為使,姜汁浸,蒸餅丸服。

食積痰嗽,三補加二母炒為末,丸如椒核大,以竹瀝、汁吞之。(三補,芩、連、柏也。二母,知、貝母也。)

肺脹者,主收斂。(戴氏曰∶動則喘滿、氣急聲重者是也。)

肺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用訶子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

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于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用藥發(fā)散之后,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作。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后嗽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乘肺,不宜用涼劑,以五味子、五倍斂而降之。

嗽而脅痛,宜以青皮疏肝氣,后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實者,白芥子之類。

嗽而心煩不安,六一散辰砂服。

嗽而失聲,潤肺散。

訶子肉 五倍子 五味子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丸噙化。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八條)

嗽而無聲有痰方(河間)

半夏 白術(shù) 五味子 防風 枳殼 甘草(各等分)

嗽而有聲無痰方(河間)

生姜 杏仁(泡去皮尖) 五味子(九枚) 升麻 防風 桔梗(各等分) 甘草(炙,二分)

嗽而有聲有痰方白術(shù) 半夏 五味子 防風久不愈,加枳殼、阿膠珠各等分。

寒熱交作而痰嗽者,小柴胡加知母之類。一方加白芍藥、五味子、桑白皮。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瀉白散加青皮、五味子、人參、茯苓、粳米

熱嗽胸滿,小陷胸湯(方見傷寒門。)

治嗽劫藥,五味子湯

五味子(五錢) 甘草(一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噙化。或用訶子、百藥煎荊芥穗、蜜丸噙化。

治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以補之;若肺實有火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以瀉之。

東垣曰∶治嗽必用五味子為君,然有外邪者驟用之,恐閉住其邪氣,必先發(fā)散之,而后用之可也。

治嗽用呵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杏仁散肺氣風熱,然肺實有熱因于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多者當戒;蛴馬兜鈴,以其去肺熱補肺也。多用生姜,以其辛能發(fā)散也。栝蔞子甘,能補肺潤肺降氣,胸中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

瓊玉膏(丹溪) 治虛勞、干咳嗽。

人參(十二兩) 沉香 琥珀(各五錢) 白砂蜜(五斤,煎沸去沫)m.bhskgw.cn/qikan/ 白茯苓(去皮凈者,二十五兩) 生地黃(去蘆凈者,十斤,洗凈銀石器內(nèi),杵細,取自然汁,大忌鐵器)

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味,其功效異于世傳之方。

上以人參、茯苓、沉香、琥珀俱為細末,先將地黃汁與白砂蜜攪勻,用密絹濾去細渣,入藥末攪勻,入好瓷瓶或銀瓶內(nèi),用綿紙十數(shù)層,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鍋內(nèi)或銅鍋內(nèi),以長流水浸沒瓶頸,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晝夜取出,換蠟紙數(shù)重包扎瓶口,浸沒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鍋內(nèi)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后,取一、二匙,用溫酒一盞調(diào)服。不飲酒人,白湯亦可!。

九仙散(局方) 治一切咳嗽、久嗽,乃擊其惰歸之藥也。

人參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阿膠(炒成珠) 五m.bhskgw.cn/zhicheng/味子(各一錢) 烏梅(一個) 貝母(五分) 罌粟殼(去穣蒂蓋,蜜炙,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三拗湯(局方) 治風寒咳嗽喘急。

麻黃(不去根節(jié)) 甘草(生用) 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細,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痰清乃止。

溫肺湯(局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吐痰。

半夏(泡) 陳皮(去白) 五味子 干姜(泡) 桂心(各五分) 杏仁(去皮,炒研,五分) 北細辛 阿膠(炒成珠)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愚按∶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時,觸冒寒邪而未郁熱者,極效。如久嗽郁熱者,切不可用。

杏蘇飲(局方) 治上氣喘嗽,面目浮腫。

紫蘇葉(七分) 五味子 大腹皮(酒洗凈) 烏梅肉 杏仁泥(各五分) 陳皮(去白) 桔梗 麻黃(去根節(jié))

柔白皮(蜜炙) 阿膠珠(各二分半) 紫菀茸(三分半) 甘草(炙,一分)

上細切,加生姜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丹溪活套)云∶二陳湯治咳嗽,去痰代病根之藥也,除陰虛血虛火盛干咳嗽者勿用。如血虛有痰者,本方合四物湯,加五味子、麥門冬、栝蔞仁之類。如傷風邪咳嗽,本方加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復花之類。如傷寒邪咳嗽,本方加麻黃、杏仁、桔梗、干姜、桂枝之類。如傷熱邪咳嗽,本方加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類。

如先傷風寒郁熱,久嗽不已,欲成勞者,本方加知母、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麥二門冬、馬兜鈴、當歸、生地黃之類。如傷風寒,喘嗽并作,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枳殼、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蘇之類。如咳嗽聲嘶,引兩脅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之類。如年久喘嗽,遇風寒則發(fā)作者,本方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類。不問風寒郁熱,勞嗽久嗽,曾先服麻黃、杏仁、防風等藥,病雖退減而病根未除者,本方加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栝蔞仁之類,可一服而愈。凡諸嗽,須分氣虛、氣實、新、久用藥。如新咳嗽挾虛者,可用人參;風寒邪甚者,則不可用;如久嗽已郁熱者,切不可用人參,反增喘滿嗽劇。如肺虛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之類以補之。若肺實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黃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之類以瀉之。

(祖?zhèn)鞣?

潤肺除嗽飲 治遠年咳嗽如神。

人參 杏仁 生甘草 薄荷(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款冬花 紫菀茸 麻黃 陳皮(去白) 石膏( ) 桔梗半夏 桑白皮(蜜炙) 枳殼(麩炒) 烏梅 粟殼(去穣,蜜炙,各等分)

上細切,加生姜三片,細茶一撮,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

三圣丹 治久嗽極效。

天南星(泡制,一兩)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甘草(生用,五錢)

先以星、夏二味研為細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勻, 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為細末,別取淡竹瀝一碗,將前藥末用竹瀝拌勻作餅子,焙干,又將竹瀝沃濕,又焙干,如此沃焙十數(shù)次,待竹瀝盡為度,研為極細末,用白沙蜜調(diào)如餳,每臨臥,抄一匙于口內(nèi)噙化下,再用竹瀝漱口咽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