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言
恙螨(trombiculid mite)又稱沙螨(sand mite)、沙虱、恙蟲,它們的生活史中幼蟲階段必須營寄生生活才能繼續(xù)發(fā)育,且宿主廣泛,主要是嚙齒類、鳥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基本上沒有宿主特異性,因此,恙螨接觸和傳播病原體的機會很大。恙螨是恙蟲病的媒介,還可能傳播腎綜合癥出血熱及流行性出血熱等其它的疾病,故是一類重要的醫(yī)學螨類。目前世界恙螨已知種數(shù)有超過3 000種 ,我國己發(fā)現(xiàn)500多種,其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恙螨的生活史各期中,只有幼蟲寄生于動物或人,若蟲及成蟲兩期均營自由生活。成蟲與若蟲的體形如“8”字形,頭、胸和腹的分界線明顯,有4對足。 鑒別蟲種以幼蟲為主。這里對恙螨生活史中各期的形態(tài)特征分別加以描述。
恙螨幼蟲體長約0.2~0.5cm,橢圓形,紅色,橙色、黃色或乳白色,體分顎體和身體兩部。
(一)顎體(gnathosoma) 又稱假頭或口器,在身體的前端,包含須肢(顎肢)與螫肢各一對。
須肢(palpus)在螯肢的外側,分為基節(jié)、轉節(jié)、腿或股節(jié)、膝節(jié)、脛節(jié)和跗節(jié)。轉節(jié)甚小,與基節(jié)融合,僅在腹面留有痕跡,故一般只見5節(jié)。左、右基節(jié)在中間愈合,形成顎基或須床。顎基兩側各有l(wèi)根羽狀剛毛,稱基節(jié)毛。顎基向前伸展,發(fā)出2對葉片,中間一對在腹面,稱顎基內葉,外側一對向背方卷包螯肢基節(jié),形成螯肢鞘(galea Gl),螯肢鞘的一側有1根分枝或光裸的剛毛,稱螯肢毛。腿節(jié)與膝節(jié)的背面各有1根長剛毛,分別稱為腿毛或股毛及膝毛。脛節(jié)的背、側、腹三面各有1根剛毛,分別稱背脛毛、側脛毛 、腹脛毛,末端并有簡單或分2叉~7叉的爪 。跗節(jié)在脛節(jié)的內腹側,和須肢爪相對,似指狀,具有5~8根剛毛(通常是在背面有l(wèi)~2根羽狀剛毛,其余幾根均在腹面),多為羽狀,某些種類可能有1~2根是光裸的,即亞端毛及1根棒狀具橫紋的光裸剛毛(在腹外側),稱感棒(solenidion)或距(spur)。通常用的須肢毛公式:fp=股毛分枝或光裸/膝毛分枝或光裸/背脛毛、側脛毛、腹脛毛分枝或光裸。例如fp=B-B-BNB,式中B代表剛毛分枝,N代表剛毛光裸。此公式為分類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鰲肢(chelicera)在顎體的中間,由基節(jié)、遠節(jié)及表皮內突三部分構成;(jié)又稱螯基,很大,近三角形,主要組成是肌肉,背面有許多點狀構造,前內側有一指狀突出,稱假螯,后內側常有一片狀構造,稱后側瓣。表皮內突或內骨骼近螯基后內側,為凹陷狀,似具有呼吸器官的作用。遠節(jié)又稱螯肢爪(Chelostyle,CS)近彎刀片形,頂端多戴有三角冠(tricuspid cap,TC),能刺入皮膚取食。螯肢爪背緣和腹緣各種不同的齒的數(shù)目、形狀與排列為分類的特征之一。
(二)軀體 為顎體以后的部分,呈橢圓形。軀體包含背板、背毛、腹毛和足等結構。
背板:又稱盾板,呈長方形、方形、五角形、梯形或舌形等,因種類而異。背板上面有3~10根以上的剛毛,通常為5根,前中剛毛1根,前側剛毛1對,以上三根剛毛都生在靠近盾板的前緣;后側剛毛1對,生在背板后緣轉角。此外,在盾板的中部有1對圓形感器基(sensillary base),上面有呈絲狀、羽狀或球桿狀的感器(sensillum)1對。盾板的兩側常有眼板1對,上面有眼1~2對。背板上剛毛及感覺毛的長短、位置和距離在恙螨的分類上均很重要。
背毛:在背板與體后端間成行排列的剛毛,多呈羽狀,其長度、數(shù)目與位置很固定,且各種不同,亦作為鑒別種類的特征之一。第一排通常為2根,分列于體最寬處的兩側,又名肩毛,之后依次分別為第二排毛、第三排毛……等。常示以背毛公式(dorsal setation formula,fDS),如2.8.6.6.4.2。
腹毛:腹面有胸毛和腹毛。在足基節(jié)間通常有胸毛2對,常示以胸毛(sternal formula,fst)2對。在足Ⅱ、Ⅲ基節(jié)間為1~2對或更多的肩下毛或基間肩毛,在足Ⅲ基節(jié)后為腹毛,在肛門前的較短小,肛門后的較粗大,亦呈橫式排列,但不甚規(guī)則,示以腹毛式(ventral setation formula,fVS)。在體后端尚有臀毛。體后端的1/3處有肛門。
足:腹面有足3對(圖4-3)。足分為6或7節(jié),如為7節(jié)則股節(jié)又分為基股節(jié)和端股節(jié)。足的末端有爪1對和爪間突1個。有些種類在蟲體腹面有氣門, 氣門如存在,則位于顎基與第一對足基節(jié)之間。足的節(jié)數(shù),足上的各種剛毛亦為分類的依據(jù)。
若蛹(nymphochrysalis)體軀飽滿,第一對足向上舉起,甚至全部伸直擱在“肩”上,隨蟲體發(fā)育軀體自橢圓形變?yōu)楠M長,后端突出一個鈍圓部分,并在幼蟲背板后方的表皮出現(xiàn)一個若蛹的角突,在背板后緣頂破幼蟲皮,腹面則呈現(xiàn)若蟲的足芽痕跡。隨后原來幼蟲的附肢均變?yōu)榭諝,體色亦有改變,例如地里纖恙螨若蛹軀體正中呈深紅色,前、后端為淺紅色。
若蟲(nymph)形態(tài)與幼蟲基本相似,但有4對足。 顎體上的剛毛較幼蟲多,螯肢遠端背面有一列齒缺;顎床不向前側面伸展或卷曲,螯鞘前側緣有一簇短光裸剛毛。顎肢轉節(jié)有明顯的分界,顎肢爪不分支,其基部常有爪形剛毛1對。 在Ⅲ、Ⅳ足處,兩側向內陷入,故成“8”字形,全身密被剛毛。背板分三部分:后端的感覺區(qū)具l對感覺毛,中背的中背板為一條狹長的溝道(sclerotiged groove),稱為背嵴(crista);前端擴張的前背板常具有剛毛。眼點1對或2對,位于感覺區(qū)或背嵴中部之側。足基節(jié)I與Ⅱ和足基節(jié)Ⅲ與Ⅳ均各相連,而Ⅱ與Ⅲ間有明顯的距離。在足基節(jié)Ⅳ附近有一個發(fā)育不完全的生殖孔(genital opening),其旁各有一塊生殖吸盤(genital sucker)。雌雄不易區(qū)別。生殖孔之后為肛孔(anal opening)。
足有6節(jié),各節(jié)都有羽狀剛毛,還有膝毛與跗毛等特殊光裸剛毛。附節(jié)I擴大。各跗節(jié)均具2爪,但無爪間墊。
成蛹(imagochrysalis)形態(tài)與若蛹基本相似,惟其個體較若蛹為大,軀體亦為飽滿的長橢圓形,第l對足向上舉起達肩部,后3對足鼎立。背面出現(xiàn)一個角形突起。
成蟲(adult)形態(tài)似若蟲,足4對, 但體較大,剛毛較多,且生殖孔已發(fā)育完全,可以辨別雌雄,顎肢爪的基部常有爪形剛毛3根,生殖孔旁各有生殖吸盤3個,且較若蟲的為大。雌性外生殖器與若蟲的相似,但較若蟲的為大,有許多羽狀剛毛及生殖剛毛(genital seta),生殖剛毛4~6根(光裸或分枝),位于生殖板的后l/2或1/3處。雄性生殖孔與雌性的相同,亦有生殖板和生殖盤。但雄性生殖板上的剛毛較雌性的為多,雄性的生殖剛毛較粗大。雄性的生殖孔內尚有一個大的陰莖(Penis),略呈卵圓形,其后半部有8根光裸剛毛,排成倒“V”形。
卵(egg)近球形,直徑約130um,但不同種類其直徑亦有差異,乳白色至淡土黃色。光鏡可見卵殼表面具有密集的“痘痕”,掃描電鏡可見孔道開口,這些開口有圓或橢圓或不規(guī)則裂溝等形狀。在光鏡下見有一小裂紋,稱破裂線。外殼較厚,內殼為薄的膜。
次卵(deutovum)近卵形。從球形變成卵形,顏色加深變成深黃色,卵殼破裂,則成次卵。卵外殼自破裂線處分裂為兩半,內殼顯露在兩半外殼間,成環(huán)帶狀,圍繞蟲卵。
恙螨的成蟲和若蟲營自由生活,幼蟲營寄生生活,因此幼蟲期從動物宿主體上較容易采集。我國用人工培養(yǎng)的方法,獲得少數(shù)種類的成蟲和若蟲進行形態(tài)描述,但大多數(shù)種類成蟲期和若蟲期資料不易獲得,因此恙螨分類均是以幼蟲定種。目前對恙螨的分類研究仍以幼蟲形態(tài)特征為依據(jù)。
恙螨種類描述和鑒定過程中, 需要觀察和測量恙螨幼蟲體表的結構和數(shù)據(jù), 現(xiàn)將恙螨幼蟲標準測量常用符號總結如下:
AW(前側毛距) | 背板前側毛基間的距離 |
PW(后側毛距) | 背板后側毛基間的距離 |
SB(感毛基距) | 背板二感毛基間的距離 |
ASB(感毛基前長) | 背板前緣與感毛基間的距離 |
PSB(感毛基后長) | 背板后緣與感毛基間的距離 |
SD(背板長) | ASB+PSB |
AP(前后側毛距) | 背板前后側毛基間的距離 |
PS | 后側毛與感覺毛基間的距離 |
AM | 前中毛或前中毛的長度 |
AL | 前側毛或前側毛的長度 |
PL | 后側毛或后側毛的長度 |
PPL | 后后側毛或后后側毛的長度 |
S(Sens) | 感覺毛或感覺毛的長度 |
VS | 腹毛數(shù) |
DS | 背毛數(shù) |
NDV | 背腹毛數(shù) |
H | 肩毛長 |
PLs(后側線) | 后側毛基間的水平線 |
fDS 背毛序 | 即背毛公式 |
St | 胸毛長 |
Cx | 足基節(jié)長 |
Ip(足指數(shù)) | 3對足的長度相加,即P1+P2+P3 |
Als(前側線) | 前側毛基間的水平線 |
B | 分支(毛) |
N | 光裸(毛) |
fcx(基節(jié)毛式) | 足基節(jié)Ⅰ~Ⅲ毛的數(shù)目 |
fp(須肢毛式) | 須肢股節(jié)、膝節(jié)以及脛節(jié)背、側、腹5根毛的形態(tài)(分支或光裸) |
fT(跗毛式) | 須肢跗節(jié)分支與光裸毛數(shù)目 |
-- | 表示在同一水平線 |
恙螨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為: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蛛形綱(Arachnida),蜱螨亞綱(Acari),蜱螨目(Acarina),恙螨科(Trombiculidae)。恙螨科種類的主要特征為:幼蟲體圓或橢圓形,若蟲和成蟲為“8”字形,刺吸式口器,須肢發(fā)達,脛節(jié)爪和指狀的跗節(jié)相對,成拇一爪復合體(thumb claw complex)。
我國恙螨種類主要屬于恙螨科(Family Trombiculidae)的恙螨亞科(Subfamily Trombiculinae)和背展恙螨亞科(Subfamily Gahrliepiinae); 列恙螨科(Family Leeuwenhoekidae)的列恙螨亞科(Sabfamily Leeuwenhoekiinae)。
恙蟲病是目前已知的由媒介恙螨傳播的蟲媒病,在病原學和流行病學方面均已得到證實。至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恙螨種類主要為恙螨科的恙螨亞科和背展恙螨亞科及列恙螨科的列恙螨亞科,總計3個亞科的40余屬的超過500多種。恙螨種類的地理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
恙螨分布的地形有海島、平原、丘陵地、山區(qū)、高原等各種各樣的地區(qū),形成不同疫源地類型。研究已證明地里纖恙螨(Leptotrombidum deliense)、微紅纖恙螨(L.Rubellum)、紅纖恙螨(L.akamushi)、高湖纖恙螨(L.kaohuense)、小板纖恙螨(L.scutellare)、蒼白纖恙螨(L.pallidum)、于氏纖恙螨(L.yui)、東方纖恙螨(L.orientale)印度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 indica)、中華無前恙螨(Walchia chinensis)、巨螯齒恙螨(Odontacarus majesticus)等自然感染恙蟲病東方體,其中目前已確證地里纖恙螨、小板纖恙螨、微紅纖恙螨、高湖纖恙螨和海島纖恙螨為恙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紅纖恙螨在日本被證實是恙蟲病傳播媒介,在我國分布廣泛。地里纖恙螨和小板纖恙螨分別為我國長江以南和以北的重要傳播媒介,前者為夏季型,后者為冬季型的流行型。老流行區(qū)如海南、廣東等地區(qū)和近年發(fā)生爆發(fā)流行的山東、江蘇等地區(qū),分別以地里纖恙螨和小板纖恙螨為優(yōu)勢種傳播恙蟲病東方體。 現(xiàn)將有關與傳病有關的重要媒介種類介紹如下。
地里纖恙螨的幼蟲細小,肉眼僅能見到,活體標本未飽食桔紅色,飽食后淡紅色,蟲體飽食后短胖,近橢圓形,無腰縮,有鮮紅色的眼點。體長246μm~537μm,寬180μm~378μm。體壁上有明顯的橫紋,上有背板、背毛和腹毛及足。背板(scutum)或稱盾板,是最重要的鑒別特征。在軀體背面的前端,略呈長方形,寬大于長,背板剛毛5根(前中毛AM=1,前側毛AL=2,后側毛PL=2),后側毛距(PW)略大于前側毛距(AW),背板后緣微向后突,中部微凹,兩側緣向內凹。感覺毛絲狀,近基部光裸,油鏡下可見少量微小分支,端部1/2處有5-6對細長分枝。感毛基(SB)位于后側毛基水平線(PLs)的上方,前后側毛距等于感毛基距(AP=SB),前后側毛距(AP)大于后側毛基與感毛基間的距離(PS),后側毛距與前后側毛距的比例(PW/AP)=2.6。背板各部位測量(單位:μm):前側毛距(AW)63~67;后側毛距(PW)77~89;感毛基距(SB)31~33;感毛基前長(ASB)26~28; 感毛基后長(PSB)12~15; 背板長(SD=ASB+PSB)39~43; 前后側毛距(AP)28~31; 前中毛長度(AM)41~48; 前側毛長度(AL)41~43; 后側毛長度(PL)54;感覺毛長度(Sens) 54~58。眼點:鮮紅色眼點,在背板外兩側,近后側毛附近,有2對位于眼板上。
背毛(DS):在背板與體后端之間成行排列的剛毛,長度、數(shù)目與位置很固定,為鑒別的特征之一。背毛纖細具短小分支,背毛長44μm~49μm; 背毛排列(背毛公式,dorsal setation formula, fDS)為2.8.6.6.4.2=28(即DS為28根)。腹毛(VS): 腹毛數(shù)(VS)=20~22根,腹毛長28μm~47μm。足:3對,每足分7節(jié)。足的末端有爪1對和爪間墊1個。足Ⅲ基節(jié)毛位于基節(jié)前緣下方,足Ⅰ長243μm,足Ⅱ長m.bhskgw.cn/Article/225μm,足Ⅲ260μm。足指數(shù)(3對足的長度相加,即P1+P2+P3)=728。綜合鑒別式:SIF=7B-B-3-2111.0000。
地里纖恙螨是我國南方地區(qū)恙蟲病的主要媒介,主要分布于北緯30o以南的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云南、貴州、四川、西藏、臺灣等省區(qū)。在海拔低的沿海地區(qū)及河流沿岸、開闊的河谷平原、山間盆地密度較高。宿主達30余種。在自然界地里纖恙螨的繁殖季節(jié)為夏秋季,廣州地區(qū)地里纖恙螨全年都有出現(xiàn),5~11月是種群數(shù)量高峰季節(jié)。福建4月份開始出現(xiàn),6~8月份種群數(shù)量達到高峰,9月以后數(shù)量開始下降,冬季幾乎看不到。地里纖恙螨是實驗培養(yǎng)成功的一種媒介恙螨之一,也是在形態(tài)、生活史、生理、生態(tài)、遺傳、經(jīng)卵傳遞和經(jīng)精胞傳遞等方面研究較多的一種媒介恙螨。在實驗室條件下,地里纖恙螨培育得最佳,因而對地里纖恙螨的成蟲、幼蟲、卵的形態(tài)都有比較詳細的研究。實驗生態(tài)、為控制恙蟲病而進行地里纖恙螨的遺傳雜交實驗等。
微紅纖恙螨活體標本深桔紅色,PW/SD=1.73,AP>PS,SB/PLs,SB<AP,ASB>2PSB.FDS=2.8.6.6.4.2=28,VS=20~22。未食幼蟲飽食后蟲體體短胖,無腰縮,蟲體長246~688μm,寬176~636μm。fp=N-N-BNN。背板后緣微向后突中部略平直,PW/AP=2.2,PW略大于AW,感毛近基部1/3處無小棘,在油鏡下見有微小分枝,端部1/2處有11~14個細長分枝,PL>AM>AL。眼點2×2。
背板各部位測量(單位:μm):前側毛距(AW)53~62;后側毛距(PW)64~75;感毛基距(SB)22~24;感毛基前長(ASB)26~29;感毛基后長(PSB)11~13;背板長(SD=ASB+PSB)37~42;前后側毛距(AP)29~33;前中毛長度(AM)44~51;前側毛長度(AL)40~46;后側毛長度(PL)51~62;感覺毛長度(Sens) 48~59。背毛分枝, 稀而短小。足Ⅲ基節(jié)毛位于基節(jié)前緣下方,足I長264~268μm,足Ⅱ長242~246um,足Ⅲ長286~293um,Ip=792~807。 SIF=7B-B-3-2111.0000。
微紅纖恙螨(L. rubellum)主要寄生于黃毛鼠的耳殼內,分布范圍較窄,目前僅知分布在福建省長樂至廈門一帶的部分沿海地區(qū)的海邊及傍海江邊的草地。在實驗室飼養(yǎng)條件下的生活力和繁殖力較強。繁殖季節(jié)為夏秋季,從不同代數(shù)的卵、幼蟲、若蟲和成蟲體內分離出恙蟲病東方體,證明可以經(jīng)卵傳遞和經(jīng)期傳遞,至少可傳遞至4代,陽性幼蟲通過叮咬可將病原體傳遞給健康的動物宿主,是福建沿海地區(qū)的恙蟲病傳播媒介。
溫州纖恙螨又名高湖纖恙螨(L. kaohuense Yang et al., 1958),活體標本未飽食時呈桔紅色,飽食后呈淡紅色。須肢膝毛長不超過須肢爪。PL長于感毛,背板上各毛及背毛均較短且具濃密分枝,PLs/SB,AP>PS,fDS=2.8.6.6.4 (2).2(0)=28~32。感毛近基部1/3處具細小棘。足Ⅲ基節(jié)毛位于基節(jié)亞前緣上。蟲體橢圓形,長323~587μm,寬237~380μm,fp=N-N-BNN。背板近似長方形,后側角鈍圓,后緣平直。PW/SD=1.5,PL位于SD中線上,SB離PLs線較遠,約位于SD后l/3線上。眼點2×2。背板各部位測量(單位:μm):前側毛距(AW)44~48;后側毛距(PW)45~50;感毛基距(SB)20~23;感毛基前長(ASB)19~24;感毛基后長(PSB)12~15;背板長(SD=ASB+PSB)30~36; 前后側毛距(AP)12~15;前中毛長度(AM)20~23;前側毛長度(AL)23~26;后側毛長度(PL)36~41;感覺毛長度(Sens) 27~30。背毛長38(35~40)μm,VS=33~39,長20(18~23)μm。足Ⅰ長185μm,足Ⅱ長163μm,足Ⅲ長188μm,Ip=536。SIF=7B-B-3-2111.0000。
溫州纖恙螨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東北部的山麓耕作地附近的草地,是這些地區(qū)恙蟲病的主要媒介。不僅多次從自然界采到的高湖纖恙螨分離出立克次體,實驗室也證明可經(jīng)卵傳遞至少2代,并可將病原體傳染給健康動物,具有較強的叮咬人能力。幼蟲出現(xiàn)季節(jié)與恙蟲病流行季節(jié)相符,又是疫區(qū)流行季節(jié)里的優(yōu)勢種類,是浙江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地區(qū)的夏季恙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小板纖恙螨又稱小盾纖恙螨,活體標本未飽食桔紅色,飽食后呈均勻的粉紅色。蟲體飽食后短胖,近橢圓形,無腰縮。蟲體長238~377μm,寬137~238μm,fp=N-N-BNN。背板長方形,前緣和側緣微向內凹,背板后緣向后呈弧形突出。PW/SD=1.64,AP>PS或AP=PS,眼點2×2。背板各部位測量(單位:μm):前側毛距(AW)63~67;后側毛距(PW)77~89;感毛基距(SB)31~33;感毛基前長(ASB)26~28; 感毛基后長(PSB)12~15; 背板長(SD=ASB+PSB)39~43; 前后側毛距(AP)28~31; 前中毛長度(AM)41~48; 前側毛長度(AL)41~43; 后側毛長度(PL)54;感覺毛長度(Sens) 54~58。fDS=2.10(10~12)……=45-56, VS=31-40。足Ⅰ長185μm,足Ⅱ長163μm,足Ⅲ長188μm,Ip=536。 SIF=7B-B -3-2111.0000。
小板纖恙螨(L. scutellare)在我國分布范圍很廣,動物宿主范圍也很廣,達26種之多,主要寄生于耕作地棲息的鼠類。小板纖恙螨是日本富士山和八丈島等地區(qū)秋冬型恙蟲病的主要媒介,也是我國江蘇、山東等地秋冬型恙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在福建、山東、江蘇等地秋冬型恙蟲病流行區(qū)采集到的小板纖恙螨體內檢測到恙蟲病東方體并能通過叮咬傳播。此外,小板纖恙螨還可自然感染并能經(jīng)卵傳遞和傳播流行性出血熱病毒。1989~1990在陜西省得到證實,該螨幼蟲出現(xiàn)的季節(jié)與當?shù)厍锒晚οx病、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季節(jié)相一致,又是當時的優(yōu)勢種,因此,小板纖恙螨既是我國秋冬型恙蟲病的傳播媒介,又是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媒介,而且還可能是腎綜合癥出血熱的傳播媒介。
蒼白纖恙螨的飽食幼蟲體呈筒狀,略有腰縮,AP=PS,PW/SD=1.49,PLs/SB,感毛近基部有明顯的小棘。背板毛及背毛略粗壯分枝密長。DS=48~57,VS=52~60。活體標本呈桔紅微帶黃色,濃密的背毛在體背部呈白色,飽食后淡桔黃色,長201~421μm,寬151~304μm,fp=N-N-BNN。背板寬度約為長度的1.5倍,前后緣均較平直,后側角略鈍圓,PW略大于AW,PL位于SD中線略上方,感毛端部2/3處有8對左右細長分枝。背板各部位測量(單位:μm):前側毛距(AW)50~58;后側毛距(PW)54~62;感毛基距(SB)24~29;感毛基前長(ASB)24~27; 感毛基后長(PSB)12~15; 背板長(SD=ASB+PSB)36~42; 前后側毛距(AP)16~17; 前中毛長度(AM)32~39; 前側毛長度(AL)27~33; 后側毛長度(PL)44~48;感覺毛長度(Sens)45~53。眼點2×2。fDS=2.14.11.10.8.6.4或2.12.15.11.7.2.2=48~57,排列不規(guī)則。第一列背毛排列不整齊,背毛長36~44um,腹毛長23~30um,fst= 2.2。足Ⅲ基節(jié)毛位于基節(jié)前緣下方,足I長178~221μm,足Ⅱ長175~205μm,足Ⅲ長198~224um,Ip=551~650。SIF=7B-B-3-2111.0000。
蒼白纖恙螨(Leptotrombidium pallidum)在日本已證實是冬季型恙蟲病的傳播媒介,在我國目前已知分布在福建、廣東、云南、浙江、山東、黑龍江等省。寄主廣泛,主要是鼠類,在實驗室里,蒼白纖恙螨已成功培養(yǎng),幼蟲必須到10月下旬才相繼大量出現(xiàn);在自然界,幼蟲大量出現(xiàn)的季節(jié)為冬、春季。
恙螨(恙蟲)是恙蟲病的傳播媒介。種類多,分布廣,我國恙螨幾乎遍及全國。已證實恙螨是恙蟲病東方體和某些病毒的儲存宿主,本節(jié)描述有關恙螨生物學資料。
恙螨生活史包括卵、次卵(前幼蟲)、幼蟲、若蛹、若蟲(稚蟲)、成蛹與成蟲 7個時期。幼蟲具有3對足,若蟲與成蟲都具有4對足。各期發(fā)育概況敘述如下:
(一)卵 恙螨成蟲產(chǎn)卵于泥土表層。卵近球形,不同恙螨種類,其卵的大小亦有差別。卵殼表面具有密集的痘痕,并有一小裂紋,稱破裂線。殼分為2層,外殼較厚,內殼為較薄的膜。恙螨卵在孳生地泥土表面,在適合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下開始發(fā)育,最適宜溫度25℃,在室溫25℃~30℃下,經(jīng)過4~8d(平均6d)發(fā)育,卵內胚胎形成和膨大,從球形變成卵形,顏色由淡黃色加深變成深黃色,卵殼破裂(一般都在卵殼中橫部位裂開,即破裂線處破裂),則成次卵。
(二)次卵 卵經(jīng)過發(fā)育膨大,卵殼破裂逸出一個包有薄膜的幼蟲,稱為次卵(前幼蟲)。次卵似蛋形,外殼自破裂線處分裂為兩半,內殼顯露在兩半外殼間,成環(huán)帶狀,圍繞蟲卵。透過內殼可見幼蟲的紅色眼點和3對足鞘。再經(jīng)7~14d(平均10d)的發(fā)育,次卵在顯露的內殼處又裂為兩半,成熟的幼蟲則孵化而出。
(三)幼蟲 次卵再經(jīng)約10d的發(fā)育。幼蟲破膜而出。幼蟲孵出后,群集一處,稱“螨島”。幼蟲孵出時體色因種而異,未進食蚴比飽食蚴體色深。幼蟲孵出后即能爬行走動,至孳生地附近泥土表面的最高處或爬在草叢上等待宿主,遇到適宜宿主如鼠類包括人體等,就爬至適宜的部位,它的2個螯肢爪刺入宿主的表皮層內,營寄生生活,吸取被分解的組織細胞和組織液。一般叮咬2d可達飽食,體積膨脹,可增大幾十倍或更多倍,幼蟲飽食后,隨即離開宿主,落到地上,尋找縫隙躲藏。但有極少數(shù)幼蟲也做第二次叮咬的。在室溫20℃~30℃與相對濕度80%~l00%時,經(jīng)3d漸進入不活動狀態(tài),4~10d為靜止狀態(tài)的若蛹期。
(四)若蛹 恙螨若蛹蟲體飽滿,表皮包裹幼蟲,經(jīng)10~16d的發(fā)育,原來幼蟲的附肢變?yōu)榭諝ぃw色發(fā)生變化,軀體正中呈深紅色,前、后端為淺紅色。第]對足向上舉起,甚至全部伸直擱在“肩”上,軀體自橢圓變?yōu)楠M長,后端突出一個鈍圓部分,并在幼蟲背板后方的表皮出現(xiàn)一個若蛹的角突,齊背板后緣頂破幼蟲皮,腹面則呈現(xiàn)若蟲的足芽痕跡。約12~14d左右(平均12d)發(fā)育成若蟲。
(五)若蟲 恙螨若蟲在若蛹內發(fā)育成熟后,若蟲從若蛹背面逸出。若蟲形狀與成蟲相似,4對足,軀體呈8字形,密彼絨毛如紅絨球狀,體色又恢復均勻的紅色。自角突裂口處蛻皮而出。孵化出的若蟲,開始體剛毛潮濕,粘在體壁上,不久即干而豎立。剛毛的數(shù)量比成蟲少,個體也比成蟲小。 若蟲十分活躍,喜爬動,用第1對足為感覺器官,其他3對足支持身體和運動,營自由生活,以小昆蟲及其卵等為食。在實驗室中可飼以蚤卵、蚊卵和彈尾目昆蟲及其卵。在室溫和有足夠食物的條件下,經(jīng)l0~35d(平均17d)的發(fā)育,在若蟲的表皮下出現(xiàn)成蛹,又進入靜止期,為成蛹。
(六)成蛹 恙螨成蛹發(fā)育過程與若蛹基本相似,個體較若蛹大,軀體變?yōu)轱枬M的長橢圓形,第1對足向上舉起達肩部,后3對足鼎立。在泥土縫隙中經(jīng)7~15d(平均12d)發(fā)育,背面出現(xiàn)一角形突起,前緣破裂、蛻皮,化為成蟲。
(七)成蟲 從成蛹背面逸出,成蟲亦營自由生活,主要以昆蟲卵如蚤卵為食。恙螨成蟲的身體較若蟲大,剛毛的數(shù)量也較多,第1對足較長,向前作為感覺用,而其他3對足支持身體和運動。成蟲在自然界生活于泥土中,在30cm深處也能找到它們。在實驗室培養(yǎng)管內,喜鉆入裂縫或小孔,亦有群集的習性。成蟲羽化出后l~2d內開始攝食,食性與若蟲相同,吸食的成蟲腹部膨大,迅速發(fā)育長大,性成熟后,雄蟲產(chǎn)精球于外界,雌蟲攝取精球受精。 實驗室培養(yǎng)管底炭粉裂縫處可見雄蟲產(chǎn)出樹立的精胞。成蟲受精后可以辨別雌雄性別。一般雌、雄成蟲從成蛹羽化出后,雄蟲于2~7d內開始產(chǎn)置精胞;一生可持續(xù)產(chǎn)精胞的時間為3~52d,平均30d。每蟲可產(chǎn)精胞總數(shù)最高可達150個,平均60~70個。精胞由精珠和精絲2部分構成。精珠為圓珠形、桔紅色的小囊,直徑約27μm,外圍一層薄膜,內含精液。精絲長89μm,為無色透明的細絲,頂部為分叉的精珠托座,根部變粗,為樹根狀,直立于土縫裂隙中。雌螨于5~8d內摘取精珠而受精(間接的受精方式),雌蟲受精后7~25d開始產(chǎn)卵于泥土的表層,一般可持續(xù)41d,平均30d。雌蟲的產(chǎn)卵同成蟲本身情況和外界因子中的溫度、濕度、食物來源等都有關系,如實驗室在同等的條件下培養(yǎng)地里纖恙螨成蟲,有一些個體產(chǎn)卵量大,一些個體產(chǎn)卵異常少或完全不產(chǎn)卵;雄蟲也有這個現(xiàn)象,一些雄蟲甚至不產(chǎn)精胞的。一般的雌蟲,在28±1℃,相對濕度100%及有充分食物的條件下,通常在羽化后6~7d(少數(shù)12~21d)開始產(chǎn)卵。恙螨產(chǎn)卵情況一般比較穩(wěn)定,有時產(chǎn)卵,有時停產(chǎn),產(chǎn)幾天停幾天,無規(guī)律可循;每天的產(chǎn)卵數(shù)量也有變化。產(chǎn)卵期變化較大8~253d,或更長些時間,雌螨一生可產(chǎn)卵229~4 450個。每天每只雌螨產(chǎn)卵量為1~3個(平均2.61個),最多達12個。雌蟲產(chǎn)下卵后,即用其顎肢與顎肢爪將卵在泥土表面上盤滾,使卵粘上泥土,并將卵送到隱蔽的縫隙處。
恙螨從卵發(fā)育到成蟲經(jīng)歷7個發(fā)育時期,總共需約2個月左右,完成一代生活史時間約3個月左右。在實驗室培養(yǎng)條件包括溫度、濕度適宜,食物足夠等,一年可傳3~4代。成蟲壽命的長短,隨種類而不同,一般3個月到400多天;實驗室恒溫(25±1)℃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的地里纖恙螨有長達2~3年和少數(shù)甚至可長達4~5年。在自然界每年完成1~2代。
恙螨種類多,全世界已描述的恙螨已超過3 000種,占吸血醫(yī)學昆蟲總數(shù)(17 000種)的18%以上。我國恙螨種類超過500種,占吸血醫(yī)學昆蟲總數(shù)(2 170種)的17%以上。據(jù)野鼠體和孳生地檢獲的恙螨種類的分布,多數(shù)恙螨種類無宿主的特異性,同一種恙螨幼蟲可以寄生在許多種宿主體上。不同鼠種攜帶各種恙螨的百分比,有明顯的不同,致使恙螨數(shù)量隨不同地區(qū)和鼠種不同而有差異。每個宿主體上寄生的恙螨數(shù)量通常較多。
恙螨一般無宿主特異性,恙螨幼蟲寄生的動物宿主是相當普遍,種類繁多。寄生的宿主種類越多,地區(qū)分布當然也隨著越擴大。紅纖恙螨和地里纖恙螨普遍存在于東南亞及其附近邊緣,在我國由上海至昆明這條線以南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地里纖恙螨,在廣東該恙螨分布遍及全省。近年,進行恙蟲病現(xiàn)場監(jiān)測調查,在懷疑恙螨孳生地做泥土漂浮法檢查一個小洞內恙螨數(shù)量,檢到成蟲達50只以上,結果既說明恙螨數(shù)量,另方面又說明在大自然界由于地區(qū)間條件如氣候因素不同,造成恙螨區(qū)系的差異,食物的來源亦可影響一個地區(qū)孳生點的分布。成蟲數(shù)量在必要時也可以從抽樣調查恙螨孳生地所得到的相對數(shù)值得到啟示。
我國恙螨種類的地理分布廣泛, 遍布全國,包括廣東、香港、海南、福建、臺灣、云南、廣西、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河南、山西、陜西、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32個省、市、地區(qū)。其中廣東、福建、上海、云南、安徽、貴州、江蘇、江西、浙江、山東和內蒙古等省、自治區(qū)研究比較多。我國傳播恙蟲病的恙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沿海各省,86年以后山東和江蘇、山西、河北等地相繼發(fā)生了恙蟲病暴發(fā)流行,該病在我國的分布區(qū)域不斷擴大。恙螨分布的地形有海島、平原、丘陵地、山區(qū)、高原等各種各樣的地區(qū),形成不同疫源地類型。我國疫源地類型根據(jù)劃分的標準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
(一)按地區(qū) 我國恙蟲病疫源地可分為南方疫源地、北方疫源地及其間的過渡型疫源地。
1. 南方疫源地 位于我國北緯31°以南地區(qū),除貴州和江西兩省情況不清外,其他。▍^(qū))均有存在。查出帶菌動物有20多種,以黃毛鼠、黑線姬鼠和黃胸鼠(云南)為主。地里纖恙螨為主要傳播媒介。主要流行于夏季,北緯25°以南的廣東地區(qū)全年均有流行。
2. 北方疫源地 位于北緯40°以北與俄羅斯和朝鮮半島接壤的沿海地區(qū)和島嶼,是我國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疫源地。帶菌動物已經(jīng)證實的有:黑線姬鼠、大林姬鼠和大倉鼠。人群感染率在10%左右,個別地區(qū)達到30%,發(fā)現(xiàn)少數(shù)病例。在吉林、遼寧、黑龍江發(fā)現(xiàn)疫源地。吉林從東方纖恙螨分離出恙蟲病東方體。
3. 過渡型疫源地 位于北緯31°~40°之間,即南北兩個疫源地中間地帶,山東、江蘇、可能還有天津、山西、河北屬于此型。以黑線姬鼠為主要宿主動物,小盾纖恙螨為傳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秋季。
(二)按景觀 我國疆域遼闊,景觀多樣。不同的地理景觀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同的生物群落帶有不同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與流行特征也不一致。據(jù)調查,在福建、浙江、江蘇三省存在景觀具有代表性的三型恙蟲病自然疫源地,其主要植被、宿主動物、媒介、流行季節(jié)、Rt型別均有所不同,因此,采取的預防措施(例如殺滅宿主、媒介的場所和季節(jié))也應有所區(qū)別。
(一)恙螨的媒介作用 我國發(fā)現(xiàn)的恙螨種類中,根據(jù)病原體的檢測和經(jīng)卵傳遞試驗、流行病學等研究結果,7種恙螨已證實為我國恙蟲病的傳播媒介,它們主要是恙螨科,其中以纖恙螨屬為主,包括地里纖恙螨、微紅纖恙螨、紅纖恙螨、蒼白纖恙螨、小板纖恙螨、高湖纖恙螨、海島纖恙螨。另外還在7種恙螨體內分離出恙蟲病東方體,包括于氏纖恙螨、東方纖恙螨、須纖恙螨、印度囊棒恙螨、中華無前恙螨和巨螯齒恙螨等,要證明以上這些恙螨是否為恙蟲病的傳播媒介,還需要更多的病原學和流行病學證據(jù),但也說明了自然界中存在多種恙螨有可以作為媒介的條件,中是地域的限制和種群數(shù)量使它們暫時未起到媒介的作用。一旦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改變,使得這些恙螨有機會大量增殖,種群數(shù)量增加,幼蟲有機會接觸叮咬人群,這些恙螨就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威脅。在恙蟲病流行區(qū),除了主要媒介恙螨外,可能還存在其它的次要媒介,這些次要媒介在流行區(qū)高峰期過后起著傳播疾病的作用,并且在保持恙蟲病東方體在自然界得以長期延續(xù)中起著作用。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般流行區(qū)有一種主要媒介,但從各地報道的病例來看,除在媒介高峰季節(jié)有出現(xiàn)較多病例外,很多流行區(qū)均是全年有病例。
隨著恙蟲病流行區(qū)的擴大,新的恙蟲病媒介將不斷被發(fā)現(xiàn),有些種類不斷被證實可以攜帶恙蟲病東方體或有自然感染。
(二)恙螨傳播恙蟲病東方體的機理 我國恙蟲病的主要媒介是纖恙螨屬的恙螨,有恙蟲病流行的地方,都以此屬恙螨占優(yōu)勢。它們既是嚙齒動物的傳播媒介,又是人的傳播媒介。我國主要媒介地里纖恙螨自然感染恙蟲病東方體已為各地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實,恙蟲病的發(fā)生與恙螨幼蟲的季節(jié)消長情況密切相關。恙螨傳病機理研究的焦點是恙螨如何獲得恙蟲病東方體和獲得東方體后恙螨體內病原體動態(tài)變化及其東方體經(jīng)卵傳遞。恙螨不論是以何種方式獲得恙蟲病東方體,能否起傳病作用,關鍵是能經(jīng)卵傳遞到子代,才具有流行上的重要意義。
1. 恙螨叮咬宿主獲得恙蟲病東方體 恙螨生活史的卵、次卵、幼蟲、若蛹、若蟲、成蛹和成蟲7個時期中,只有幼蟲行寄生生活,其它營自由生活,因此,只有恙螨幼蟲才有機會通過叮咬宿主獲得恙蟲病東方體的感染。恙螨幼蟲通過叮咬途徑,從感染動物宿主可吸入恙蟲病東方體,能經(jīng)變態(tài)期傳遞和經(jīng)卵傳遞至子代。因此在疫區(qū)內只要有攜帶恙蟲病東方體的野鼠,媒介恙螨就能獲得感染和傳播恙蟲病。
2. 宿主通過陽性恙螨叮咬感染恙蟲病東方體 未感染恙蟲病東方體的人或動物,如被感染恙蟲病東方體的恙螨幼蟲叮咬,可感染恙蟲病東方體。
3. 恙螨幼蟲2次叮咬及其傳病作用 恙螨幼蟲叮咬宿主飽食后,離開宿主,掉落地面上營自由生活,繼續(xù)發(fā)育,這是恙螨幼蟲叮咬宿主一般過程。但是在動物體上已經(jīng)叮咬的恙螨幼蟲,如遇到宿主死亡或其它因素,就有可能轉移到另一宿主繼續(xù)叮咬吸食。
恙螨幼蟲寄生于鼠類、鳥類的耳窩、肛門等處。多孽生于潮濕、遮陰的叢林或河溝岸邊草叢等場所,活動范圍不大,多呈點狀分布。其傳播主要靠宿主攜帶或隨水漂流而擴散。恙螨的生活史較復雜,其各發(fā)育期的生活習性亦不完全清楚。本節(jié)主要描述恙螨成蟲、若蟲和幼蟲的有關生態(tài)學資料。
成蟲和若蟲均行自由生活,兩者生活于自然界的泥土微小空隙中,微小環(huán)境保持適宜的濕度,即主要在小溪流、山溝等有水的兩旁,常群集在小泥洞、泥石孔等處,可以是垂直分布。紅纖恙螨成蟲一般在地表面至8cm深處的泥土中,以3cm深處的范圍內為最多。當?shù)販叵陆祷蚰嗤吝^干時恙螨的成蟲可向深處鉆移,多為集中于4cm~6cm深的泥層內。
(一)食性 恙螨的食性復雜,對食物有一定的選擇性。有些種類可能具有明顯的雜食性或甚至是單純的腐食性,但多數(shù)恙螨主要喜愛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小型節(jié)肢動物的卵和早期幼蟲,包括同種和異種恙螨的卵和蛹在內(在實驗室恙螨培養(yǎng)觀察中特別饑餓時常見現(xiàn)象)。我國報告地里纖恙螨和巨螯齒恙螨非常喜歡新鮮的蚤卵,直至現(xiàn)在實驗室培養(yǎng)各種恙螨均用新鮮貓蚤卵,效果很理想。在自然界,地里纖恙螨可能以彈尾目和等足目節(jié)肢動物作為食物的來源。蒼白纖恙螨和背展屬的一些恙螨對蚤卵在實驗室內仍然是可以發(fā)育、繁殖傳代的。蚊卵培養(yǎng)某些種類恙螨,能吸食,但效果不佳。地里纖恙螨在饑餓時可吸食蚊卵,但發(fā)育、產(chǎn)卵較差,甚至不產(chǎn)卵,壽命短。因此實驗室里一般不使用蚊卵作為恙螨的食物。
(二)受精和產(chǎn)卵 經(jīng)觀察證實,恙螨用間接交配的方式進行受精。恙螨成蛹羽化為成蟲后,經(jīng)過短暫時間的發(fā)育,完成性成熟,雄蟲產(chǎn)出精胞,雌蟲遇到后,活動增加,把軀體高抬,在精胞上面爬過去,并以其顎肢向精胞觸碰,然后把軀體匍匐在精胞上,用其外生殖器摘取精珠受精。受精的雌蟲過幾天開始產(chǎn)卵。一個雌螨每次僅產(chǎn)卵1個,一生可產(chǎn)卵229~4 450個,平均900個。
雌螨產(chǎn)卵情況與恙螨的種類及外界的溫度、濕度、食物來源等有關,雌蟲在(28士1)℃,相對濕度100%的恒溫恒濕及有充分食物的條件下,通常在化出后l周(少數(shù)2~3周)開始產(chǎn)卵,一年中的產(chǎn)卵情況比較穩(wěn)定,似無明顯的周期性,每一雌蟲4個季度的產(chǎn)卵數(shù)平均為159.28個、183.22個、163.44個和156.11個,全年平均662.05個。在某一限度之內,產(chǎn)卵數(shù)量的增長可能大大地超過食物量的增長,如食物供應減少至原來的l/6則全年平均產(chǎn)卵數(shù)大約減少到只有原來的l/66。另外,產(chǎn)卵受溫度的影響特別大,如果讓成蟲化出后立即生活在一種恒溫和相對濕度100%的環(huán)境中,18~28℃溫度范圍內,產(chǎn)卵量隨溫度的上升而下降。溫度對產(chǎn)卵和幼蟲孵出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產(chǎn)卵量和幼蟲孵出的季節(jié)性的明顯變化。在亞熱帶地區(qū),冬季成蟲雖繼續(xù)產(chǎn)卵,但幼蟲孵出很少。3~5月是全年產(chǎn)卵最多的季節(jié),出現(xiàn)幼蟲數(shù)量也最多。8、9月間產(chǎn)卵量少,孵出幼蟲也顯著減少。
(三)壽命 恙螨成螨壽命一般為100多天到2年以上,而雌螨壽命比雄螨長,但壽命的長短因恙螨種類不同而異,如紅纖恙螨的雄蟲壽命長達332d,平均116d,雌蟲最長443d,平均185d;地里纖恙螨雄螨壽命15d~8ld,平均44d,雌螨75d~107d,平均91d。外界因素,特別是溫度對壽命長短的影響很大。在23℃左右時,恙螨成蟲的壽命最長。
(一)宿主 恙螨幼蟲可寄生的宿主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及節(jié)肢動物等。在哺乳動物,幾乎所有種類如牛、羊、馬、猴、虎、貓、犬、鼠以及小的食蟲動物等都可寄生。多數(shù)恙螨種類沒有宿主的特異性,同一種幼蟲可寄生于多種動物宿主體上。恙螨幼蟲在宿主體上的寄生部位多為毛羽稀少、皮薄而嫩、又較濕潤之處,但對各種不同宿主,似有不同程度的選擇性,如嚙齒動物宿主,恙螨幼蟲可叮咬宿主的耳窩、耳殼、肛門區(qū)、睪丸、乳頭、眼緣和足;鳥類宿主,恙螨幼蟲主要叮咬宿主的腹股溝、翼腋下和胸骨兩側;對于爬行類宿主,恙螨幼蟲則主要叮咬宿主的鱗片下;而對于節(jié)肢動物宿主,恙螨幼蟲主要叮咬宿主的節(jié)間膜處。有些恙螨種類甚至進入宿主體內固定部位寄生,如珠恙螨屬(Doloisia)只生活在嚙齒動物的鼻腔內;肺恙螨屬(Vataoarns)只在宿主的肺內。
恙螨幼蟲在人體的寄生部位主要有:后頭發(fā)緣、頸部前后、前肩、前臂、乳房、腋下、臍周、腹股溝、膝關節(jié)、踝及外陰等,幾乎是全身性的。
(二)吸食 恙螨幼蟲利用“外消化”的方式,刺吸宿主體液。當其螯肢刺入宿主皮膚后,首先分泌唾液(內含抗凝血物質和多種溶酶),溶解周圍的表皮組織,使上皮細胞、棘細胞和基細胞等消化,然后吸入,同時使宿主的組織發(fā)生上皮細胞、膠原纖維及蛋白變性,而出現(xiàn)凝固性壞死,在唾液周圍形成一個環(huán)圈。隨著唾液繼續(xù)第二、三……次的分泌,繼之出現(xiàn)延伸的第二、三……等圈壞死性環(huán)圈的增長,逐漸形成一根“吸管”,又稱為“莖口”(stylostome)。莖口的長短不等,有的可長達飽食幼蟲軀體的2~3倍,在幼蟲吸飽離去后,宿主莖口反應需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被吸收或隨表皮脫落。
恙螨幼蟲在宿主體上吸飽或刺吸時間的長短與恙螨的種類、宿主的種類、寄生部位以及外界的溫度、濕度等有關。一般時間較長,至少要在ld以上。幼蟲叮穩(wěn)后轉換到另一宿主體上不易進行再叮咬。幼蟲吸飽后,即很快離開宿主,有的只要5~15min,就跌落到地面,但也可在宿主體上停留較長時間,甚至少數(shù)留在宿主體上化為若蛹到若蟲。
(三)孳生地 恙螨吸食前后的幼蟲及其他各期均在地面表層生活,常在小溪兩岸、田梗邊、雜草叢生的場所,以及灌木叢或森林中,比較潮濕、有遮蔭的淺層泥土內孳生。也可在城市內,比較潮濕、建筑簡陋、環(huán)境衛(wèi)生不好的地區(qū)孳生。
(四)群居與活動 恙螨主要孳生于隱蔽、潮濕、多草、多鼠場所,以河岸、溪邊、山坡、山谷、林緣、荒蕪田園等雜草灌木叢生的地方為多,也可見于村鎮(zhèn)附近的農作物區(qū)(萊園、花園、瓦礫場、墻角等處),常呈點狀分布:在外界環(huán)境條件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恙螨的分布點也是比較穩(wěn)定的,它和鼠類等動物宿主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外界各種因素對恙螨幼蟲的影響是復雜的、綜合的,不同恙螨種類對外界因素發(fā)生的反應也有所不同。
1. 光 光強度和光源方向的改變都能影響恙螨幼蟲的活動。不同恙螨種類的幼蟲對光強度的選擇也不相同,秋恙螨具醫(yī)學全.在線m.bhskgw.cn有趨光性,地里纖恙螨有明顯的向光性,但當強光與弱光同時存在時,幼蟲反集中在光弱的一面。
2. 溫度 正;顒拥臏囟确秶12~28℃,但最適宜的溫度是20~30℃。在正;顒拥臏囟确秶鷥,幼蟲的爬行速度和溫度間呈直線的關系。地里纖恙螨幼蟲在室溫中的爬行速度是約10cm/分鐘,溫度降低時,爬行速度也跟著減低,當溫度減低到13℃以下時就停止活動了。
3. 濕度 濕度對恙螨生活力亦有重要的作用。恙螨幼蟲的活動具有一定向濕性。飽和濕度對幼蟲生活最為有利。陰天潮濕的情況下,從自然界中尋找恙螨孳生地較易。不同恙螨種類的幼蟲在不同類型水中的發(fā)育和生活力均不相同。幼蟲對水抵抗力的強弱,對恙蟲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義。
地里纖恙螨未進食幼蟲,在溫度(25土1)℃的恒溫環(huán)境中,當相對濕度為20%時,生存(12.06士0.30)h,濕度30%時,生存(12.37土0.40)h,生存時間隨著相對濕度的增加而延長,愈近飽和濕度延長得愈明顯,到相對濕度為100%時,生存時間增至(7.78±0.28)d。
4. 音響、氣流、顏色及物面狀況等 巨大的音響可以使靜止不動的恙螨幼蟲活動。氣流的緩速能影響恙螨的活動,一般氣流低時幼蟲活動較慢,但太高的氣流又可使恙螨停止活動。恙螨幼蟲具有群集于尖端的習性。在實驗室內觀察到地里纖恙螨在石膏體表面群集的情況,似與錐形石膏體表面的傾斜度及顏色有一定的關系,在一定傾斜度的范圍內,傾斜度愈大,幼蟲集中的愈多愈快,但若超過一定傾斜限度時,幼蟲就會跌落下來。在同樣的錐形石膏體上幼蟲在白色的比在黑色的錐體面上要集中得多。而在野外恙螨幼蟲常聚集在植物葉子的尖端。未進食的恙螨幼蟲極易受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氣所影響而展開活動,因此藏匿于地面凹處的小板纖恙螨(L.scuttellare)在行人接近時迅速爬上地面等待攀登人體。恙螨幼蟲常有向附近物體移動的習性,并且正在走動的物體,尤其是黑色的,對它們似有特別的吸引力。
5. 季節(jié)消長 各種恙螨幼蟲的季節(jié)消長和氣候有密切的關系, 特別是溫度和濕度。溫度適量而濕度大的季節(jié)有利于恙螨繁殖和活動。炎熱干燥季節(jié)不適于恙螨繁殖。不同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恙螨種群的分布不同。恙螨一般于5月開始出現(xiàn),7~9月最多,11月后漸減少。如福建地區(qū)鼠體上的地里纖恙螨的帶蟲數(shù),一般在6~7月份密度較高;而廣州地區(qū)鼠體上的地里纖恙螨的帶蟲數(shù)則以7~9月份密度較高。媒介恙螨幼蟲種群密度較高的季節(jié),也往往是恙蟲病的流行季節(jié)。根據(jù)一年中恙螨幼蟲出現(xiàn)的數(shù)量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一般可將恙螨分為3型:夏季型、春秋型和秋冬型。
6. 越冬 由于不同種類季節(jié)消長的不同,恙螨越冬的形式亦各異。夏及春秋型的恙螨常以其若蟲和成蟲在土壤中越冬,秋冬型的恙螨則無越冬現(xiàn)象。
恙螨是小型螨類,它的生活史中的幼蟲階段必須叮咬人或其它脊椎動物,恙螨叮咬人可引起恙螨性皮炎。恙螨是恙蟲病東方體的傳播媒介,主要傳播恙蟲病。根據(jù)國內外研究報道,恙螨可能會傳播出血熱病毒和腎綜合癥病毒。
恙螨性皮炎是因恙螨幼蟲叮咬人而引起的。恙螨幼蟲以螯肢刺入宿主皮膚,以唾液分解和液化宿主上皮細胞和組織,由于上皮細胞變性而出現(xiàn)凝固性壞死,形成一條吸管、稱“莖口”。人體被恙螨幼蟲叮咬以后6~12h,刺螫處可出現(xiàn)一個直徑3~6mm的丘疹,中央有一水泡。周圍有紅暈,并且發(fā)癢難忍,且有痛感,水泡破裂可產(chǎn)生細菌感染。水皰可發(fā)生壞死和出血,隨后結成黑色痂皮,成為焦痂。
恙螨是恙蟲。╰sutsugamushi disease)的傳播媒介。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 其病原體為恙蟲病東方體(orientia tsutsgamushi)(原稱恙蟲病立克次體,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臨床特征為突然起病、發(fā)熱、叮咬處有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及皮疹。
(一)病原學 恙蟲病東方體體呈雙球或短桿狀,多成對排列,大小不等,約0.2~0.5μm×0.3~1.5μm,寄生于細胞漿內,為原核微生物,類似革蘭氏陰性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質內存在核糖體和高密度DNA核。恙蟲病東方體的細胞壁內層小葉比外層薄,外周具有柔軟脆弱的胞膜,易受刺激而被破壞。用姬姆薩染色,細胞核呈紫紅色,胞漿為淡蘭色,東方體體為紫紅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颊叩难旱葮吮窘臃N在雞胚卵黃囊,Hela細胞中均可分離出病原體。病原體耐寒不耐熱,低溫可長期保存,經(jīng)真空凍干,強毒株和弱毒株在-28℃分別可保存3年半和10年半。
(二)感染方式 恙螨傳播恙蟲病,主要通過幼蟲叮咬把恙蟲病東方體傳給人或動物宿主如鼠類。恙螨一生中一般只叮咬宿主一次,但某些特殊情況如幼蟲未達飽食脫離原來的宿主后就有可能再爬到另外宿主進行第二次叮咬。恙蟲病的傳播必須是上一代的幼蟲叮咬宿主獲得感染,然后經(jīng)過若蛹、若蟲、成蛹達成蟲,成蟲產(chǎn)卵孵出子代幼蟲,才具有感染性。恙螨多孳生于潮濕隱蔽的草叢中,幼蟲常集棲于草葉之上,當人類或動物進入草地活動,就有可能被感染有恙蟲病東方體的恙螨幼蟲叮咬而受到感染。此外,尚有實驗證明感染恙蟲病東方體而發(fā)病瀕死的小鼠所排出的尿液中,有大量的恙蟲病東方體存在,因而有可能通過皮膚傷口引起感染。實驗還證明鼠類間的相互殘食,也可能造成健康鼠類經(jīng)由消化道而得到感染。
(三)致病機理 恙蟲病東方體陽性的恙螨幼蟲叮咬人體后,病原體先在局部繁殖,然后直接或經(jīng)淋巴系統(tǒng)入血,在小血管內皮細胞及其他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內生長繁殖,不斷釋放東方體及毒素,引起東方體血癥和毒血癥。東方體死亡后釋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變與斑疹傷寒相似,為彌漫性小血管炎和小血管周圍炎。小血管擴張充血,內皮細胞腫脹、增生、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皮疹由恙蟲病東方體在真皮小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引起內皮細胞腫脹、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滲出及浸潤所致。幼蟲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損害、小血管形成栓塞、出現(xiàn)丘疹、水泡、壞死出血后成焦痂,痂脫即成潰瘍。全身表淺淋巴結腫大,尤以焦痂附近的淋巴結腫大最為明顯。體腔如胸腔、心包、腹腔可見草黃色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液,內臟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網(wǎng)狀內皮細胞增生而腫大。心臟呈局灶或彌漫性心肌炎;肺臟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繼發(fā)性支氣管肺炎;腦可發(fā)生腦膜炎;腎臟可呈廣泛急性炎癥變化;胃腸道常廣泛充血。
(四)臨床表現(xiàn) 恙蟲病的潛伏期4~20d,一般為感染后10~14d出現(xiàn)臨床癥狀。一般的癥狀為包括發(fā)熱、焦痂、淋巴節(jié)腫大及皮疹。重癥病人可引發(fā)多臟器損害。
1. 發(fā)熱 恙蟲病起病急驟,先有畏寒或寒顫,繼而發(fā)熱,體溫迅速上升,1~2d內可達39℃~41℃,個別超過41℃,呈稽留型、弛張型或不規(guī)則型, 大部分呈稽留型。伴有相對緩脈、頭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個別患者有眼眶后痛。嚴重者出現(xiàn)譫語、煩燥、肌顫、聽力下降,腦膜刺激征,血壓下降,還可并發(fā)肺炎。發(fā)熱可持續(xù)14~21d, 經(jīng)合理抗病原治療后,患者體溫可在治療后3~5d恢復正常。
2. 焦痂及潰瘍 本病特征,約見于67.1%~98%的患者。發(fā)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xiàn)紅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癢,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鮮紅色小潰瘍,邊緣突起,周圍紅暈,1~2d后中央壞死,成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0.5~1cm,痂皮脫落后形成潰瘍,其底面為淡紅色肉芽組織,干燥或有血清樣滲出物,偶有繼發(fā)化膿現(xiàn)象。多數(shù)患者只有1個焦痂或潰瘍,少數(shù)2~3個,個別多達10個以上,常見于腋窩,腹股溝、外陰、肛周、腰帶壓迫等處,也可見于頸、背、胸、足趾等部位。
3. 淋巴結腫大 全身表淺淋巴結常腫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結腫大尤為顯著。一般大小如蠶豆至核桃大,可移動,有疼痛及壓痛,消散較慢,嚴重者有出現(xiàn)和壞死,但無化膿傾向。但繼發(fā)感染可呈現(xiàn)化膿性淋巴節(jié)炎變化。腫大的淋巴節(jié)消散較緩慢,在恢復期仍可捫及。
4. 皮疹 約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現(xiàn)暗紅色斑丘疹。少數(shù)病例可在發(fā)病開始即出現(xiàn)皮疹,或遲至病期14d才出現(xiàn)皮疹。皮疹多為暗紅色粟粒樣充血性丘疹,壓之退色,少數(shù)呈出血性,無癢感,大小不一,直徑為0.2~0.5cm,先見于軀干,后蔓延至四肢。輕癥者無皮疹,重癥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續(xù)3~10d消退,無脫屑,可留有色素沉著。有時在第7~8病日發(fā)現(xiàn)軟硬腭及頰粘膜上有粘膜疹。
5. 肝脾腫大: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見眼底靜脈曲張,視乳頭水腫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較常見。亦可發(fā)生間質肺炎、睪丸炎、陰囊腫大、腎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覺過敏、微循環(huán)障礙等。恙蟲病患者如沒有及時得到合理的抗病原治療,易出現(xiàn)多臟器損害,危及生命。
(五)實驗診斷
1. 臨床特點 有發(fā)熱、焦痂、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及肝脾腫大。
2. 詢問病史 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前3周內在流行地區(qū)有野外作業(yè)史, 有上述臨床癥狀者,應高度懷疑。
3. 實驗室檢查 血象和外斐氏反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血清學檢查。
4. 病原體分離 必要時取發(fā)熱期患者血液0.5ml,接種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檢取腹膜或脾臟作涂片,經(jīng)姬姆薩染色或熒光抗體染色鏡檢,于單核細胞內可見恙蟲病東方體。也可作雞胚接種、組織培養(yǎng)分離病原體。
5. 鑒別診斷 應與傷寒、斑疹傷寒、炭疽、腺鼠疫、鉤端螺旋體病等相鑒別。
(五)流行病學 恙蟲病分布很廣,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但以東南亞、澳大利亞及遠東地區(qū)常見。我國主要發(fā)生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云南、四川、貴州,江西、以沿海島嶼為多發(fā)。近年江蘇、山東、安徽、河北、天津、山西和某些地區(qū)也有小流行或散發(fā),新疆、西藏和東北等省、自治區(qū)也發(fā)現(xiàn)動物恙蟲病東方體血清學檢測陽性。
1. 傳染源 鼠類是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如溝鼠、黃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鳥類也能感染本病。鼠類感染后多隱性感染,但體內保存恙蟲病東方體時間很長,故傳染期較長。人患本病后,血中雖有病原體,但由于恙螨刺螫人類僅屬偶然現(xiàn)象,所以患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
2. 傳播途徑 恙螨幼蟲是本病傳播媒介。世界恙螨種類超過3 000多種,我國恙螨種類超過500種,但目前已證明能傳播本病者僅地里纖恙螨,紅纖恙螨、高湖纖恙螨等數(shù)種。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壯年和兒童居多,這與該組人群野外活動機會多,受恙螨叮咬的幾率大有關。感染后免疫期僅持續(xù)數(shù)月,最長達10個月。且只能獲得對園株病原體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發(fā)病。
(六)治療 一般病例抗病原治療藥物療程為7~10d,療程過短可增加恙蟲病復發(fā)機會。由于恙蟲病東方體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兩周發(fā)生,過早的抗生素治療使機體無足夠時間產(chǎn)生有效免疫應答,故不宜早期短療程治療,以免導致復發(fā)。
1. 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多飲水,進流食或軟食,注意口腔衛(wèi)生,保持皮膚清潔。高熱者可用解熱鎮(zhèn)痛劑,重癥患者可予皮質激素以減輕毒血癥狀,有心衰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2. 病原治療 可選用氯霉素、四環(huán)素類如強力霉素、美滿霉素或紅霉素類如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紅霉素作病原治療。 患者多于開始治療后24~48h內體溫恢復正常。也可用氟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作病原治療,但其療效較前3類藥物稍差,常于開始治療后2~5d內體溫才恢復正常。對于兒童和孕婦,不宜用氯霉素、四環(huán)素和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而應使用阿奇霉素和羅紅霉素治療,以避免由于藥物治療而引起的對嬰幼兒的毒副作用。
恙螨除傳播恙蟲病外,還可能傳播如腎綜合癥出血熱等其它已知或未知的蟲媒病。而且恙螨還可能是某些細菌、病毒和立克次體病的傳播媒介。我國恙螨種類多,其中蘊藏的媒介能量難以估計,是蟲媒病防治中的一大隱患。因此,有必要對恙螨潛在的傳播疾病能力和潛在威脅作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