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風是外感病的總因。主要分風寒風熱,有四個鑒別點:
風寒
風熱
舌脈
苔薄白,脈浮緊
苔薄黃
脈浮數
寒熱
寒大于熱
熱大于寒
咳痰
稀沫
粘稠
汗痛
無汗 頭痛
有汗
咽痛
內風有六個主證三個類證。
主證:眩暈,麻木,震顫,抽搐,強直,昏迷。
證類:肝陽化風(舌紅脈弦)
熱極生風(苔黃舌絳,脈象弦數)
血虛生風(舌淡脈細)
2.寒邪也分內外。
外寒即風寒,兼外燥(口鼻咽苔干燥、干咳)稱涼燥。外寒若以怕風為主,汗出則為表虛證,又稱太陽中風證。外寒侵入經絡筋骨,出現關節(jié)拘急涼痛,稱為寒痹或痛痹。外寒直中脾胃,出現腹痛吐瀉,四肢不溫,稱為中寒、直中、寒凝、于胃、太陰證。內寒即陽虛證,又稱虛寒證。
火邪也有內外之別,溫、熱、火三者同性,僅輕重程度及病位不同。
外邪者稱溫或熱,內生者稱為火。外熱既風熱,外熱夾外濕(午后發(fā)熱,汗出熱不解,頭重如裹,苔薄膩,脈浮數)稱上焦?jié)駸嶙C。如果發(fā)生在署季則稱為暑濕證,也即外署。內火應分清虛實,并注意生風動血。虛火同陰虛相關,也稱虛熱證。實火以熱盛癥,苔黃,質紅,脈數為主。
3.熱盛證有八個定位:
心火:口瘡,口苦,心煩
肝火:脅滿,易怒,目赤
脾熱:消谷善饑,弄舌
肺火:粘痰,鼻干,鼻出血
胃火:口渴引飲,齦腫
小腸火:尿頻,尿赤,尿痛
大腸火:肛灼,熱解旁流
膀胱熱:癃閉,淋濁
實火兼?zhèn)帲ㄉ頍嵋股,斑疹隱現)擾神(心煩不寐),舌紅絳脈細數稱為火停營分證或少陰熱化證。如有生風動血(高熱,斑疹,血證),舌紫絳有刺,脈虛數稱為火停血分證。
4.痰:狹義者儲留肺臟,肺為儲痰之器。主癥咳喘,咳痰,喉鳴。按其性質分四類:
寒痰:清稀泡沫,畏寒苔白
熱痰:粘稠有塊,煩渴苔黃
燥痰:難咯帶血,咽干苔燥
濕痰:痰多易咳,納呆苔膩
廣義流傳全身,脾為生痰之源,六個主癥,五個定位
主癥:苔膩、脈滑,頭重,胸悶,口粘,納呆。
定位:
痰迷心竅:眩暈心悸,癲癇狂證,中風昏迷
痰停少陽:往來寒熱,脅滿易怒,喉如物梗
痰阻中焦:胸脘堵悶,嘈雜不饑,肢體沉重
痰竄經絡:瘰疬痰核,陰疽流注
痰注四肢:麻木偏癱
5.飲:多為局部,關系脾胃,因部位分四類
溢飲:停于肌膚,見水腫
支飲:停于隔上,見咳喘難臥
懸飲:停于胸脅,見脅漲引痛
痰飲:停于胃腸,見腸鳴納少
6.濕:指內濕,大多熱化,少數寒化。大多停于中下焦。中焦稱脾胃濕熱或肝膽濕熱,下焦稱大腸濕熱、膀胱濕熱、肝膽濕熱證。
7.滯:分氣滯和氣逆。氣滯主要肝氣郁結,七情為病因,胸腹脅脘脹滿作痛和情緒變化為主癥,常見弦脈。氣逆有三:肺氣上逆咳喘,胃氣上逆呃逆,肝氣上逆眩暈。
8.瘀:瘀血,三個指標:局部血結證(定處刺痛,拒按,腫塊),全身血滯證:(紫紺,舌質紫斑,脈澀)離經血溢(血塊,瘀暗)有六個證類,五個定位。
六個證類;
氣滯血瘀:脹憋而兼刺痛,拒按或見腫塊,脈沉弦
寒凝血瘀:拒按色暗,得溫稍減,脈緊沉遲
熱結血瘀:少腹硬痛,神亂如狂,小便自利,脈沉實
氣虛血瘀:心悸乏力
陽衰血瘀:面黑唇青,腹大肢腫,畏寒肢冷,脈沉細遲
陰虧血瘀:形瘛瘲,隱痛目澀,脈弦細數
五個定位:
瘀阻于心:脈細結代,心悸刺痛,精神異常
瘀阻于肝:脅痛痞塊
瘀阻于腹:腫塊拒按,閉經痛經
瘀阻于肺:胸痛咳血
瘀阻于肢:腫麻肌衄
9.食:食阻,停于胃脘,主證:苔厚膩,脈滑實,脘腹脹痛拒按,厭食噯腐
10.蟲:蟲積,有六個判斷指標:五斑顯露(眼、面、唇、舌、苔),繞臍陣痛,異食納差,面黃肌瘦,夜眠磨牙,孔竅瘙癢。
臨床實證兼夾歸有八證:肝胃不和,肝脾不調,木火刑金,肺胃實熱,心熱移腸,肝膽濕熱,氣滯血瘀,痰瘀互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