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組成:熟地9g 秦艽4.5g 白芍4.5g 狗脊9g 當歸9g 川續(xù)斷9g 黃芪9g 淮牛膝9g 黨參9g 杜仲9g 木香3g 蓯蓉9g 陳皮4.5g 千年健6.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溫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之功效。用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緩解期及腰椎骨折后期(陽虛型)。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補骨脂4.5g。 二、補腎健腦湯 方藥組成:丹皮4.5g 蔓荊子4.5g 當歸9g 鉤藤9g 白蒺藜9g 黑芝麻9g 枸杞子4.5g 澤瀉9g 潼蒺藜9g 生地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壯水涵木,安神和中之功效。用以治療顱腦損傷后期,頭暈頭痛,久治不愈,精神萎頓,腰部酸楚,失眠健忘等癥。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三、養(yǎng)血健步湯 方藥組成:威靈仙4.5g 白芍4.5g 川續(xù)斷9g 獨活4.5g 陳皮4.5g 川芎4.5g 當歸9g 桑寄生9g 雞血藤9g 懷牛膝4.5g 防風(fēng)4.5g 細辛3g 秦艽4.5g 黨參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益氣養(yǎng)血,疏風(fēng)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下肢宿傷,勞損,風(fēng)寒濕痹,肥大性、損傷性關(guān)節(jié)炎等以虛癥為主者。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四、育陰健腰湯 方藥組成:川芎4.5g 懷牛膝9g 生谷芽9g 白芍6g 桑寄生9g 陳皮4.5g 當歸9g 制首烏4.5g 千年健4.5g 黃芪9g 甘枸杞子4.5g 秦艽4.5g 黨參9g 生地9g 川續(xù)斷9g 熟谷芽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益氣養(yǎng)血,育陰補腎之功效。用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緩解期以及腰椎骨折后期(陰虛型)。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五、地龍舒腰湯 方藥組成:赤芍4.5g 制沒藥4.5g 木瓜4.5g 秦艽4.5g 制乳香4.5g 川牛膝4.5g 獨活4.5g 制川烏4.5g 威靈仙4.5g 防己12g 凈麻黃3g 川芎4.5g 地龍6g 當歸9g 陳皮4.5g 三七末2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疏風(fēng)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腰部宿傷,勞損,風(fēng)濕疼痛較劇,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急性發(fā)作期之寒性者。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六、安神化痰湯 方藥組成:生石決明(先煎)15g 天竺黃9g 礞石滾痰丸15g(吞服) 姜竹茹4.5g 陳膽星2g 白菊花9g 遠志4.5g 法半夏4.5g 鉤藤9g 石菖蒲9g 川芎4.5g 珍珠母(先煎)30g 當歸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平肝熄風(fēng),開竅化瘀之功效,用以治療顱腦損傷,久治不愈,頭暈頭痛,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失眠健忘等。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七、化瘀通絡(luò)湯 方藥組成:紅花4.5g 枳殼4.5g 川芎4.5g 制沒藥4.5g 赤芍4.5g 制乳香4.5g 當歸9g 威靈仙4.5g 川牛膝9g 地龍6g 防己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疏風(fēng)通絡(luò)之功效。用于治療腰部宿傷,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因外傷誘發(fā)腰腿痛等癥。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八、下肢續(xù)骨湯 方藥組成:川芎4.5g 松節(jié)6g 五加皮9g 紅花4.5g 牛膝9g 陳皮9g 川續(xù)斷6g 赤芍6g 當歸9g 雞血藤9g 桑寄生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和營續(xù)骨,舒筋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下肢扭挫損傷,骨折及脫臼中期。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骨碎補4.5g,接骨木4.5g。 九、和營通絡(luò)湯 方藥組成:防風(fēng)4.5g 陳皮4.5g 生姜2片 威靈仙4.5g 老豕希薟草4.5g 羌活4.5g 松節(jié)9g 當歸9g 川芎4.5g 桑枝15g 桂枝3g 赤芍4.5g 雞血藤9g 秦艽4.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祛風(fēng)化濕,和營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上肢宿傷,勞損風(fēng)寒濕痹,頸椎病,肩周炎,肩臂酸痛等以實癥為主者。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十、堅骨通絡(luò)湯 方藥組成:秦艽4.5g 桑枝15g 熟地9g 川芎4.5g 伸筋草15g 松節(jié)6g 黃芪9g 白術(shù)6g 黨參9g 白芍6g 陳皮4.5g 木香3g 當歸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益氣養(yǎng)血,堅骨舒筋之功效。用以治療上肢肌筋撕裂、脫臼、骨折后期。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川續(xù)斷9g,補骨脂9g。 十一、養(yǎng)血疏風(fēng)湯 方藥組成:川芎4.5g 威靈仙6.5g 雞血藤9g 秦艽4.5g 白芍4.5g 當歸9g 白術(shù)4.5g 黃芪9g 桑枝15g 伸筋草4.5g 防風(fēng)4.5g 黨參9g 熟地9g 松節(jié)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益氣養(yǎng)血,疏風(fēng)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上肢宿傷勞損,風(fēng)寒濕痹,頸椎病,肩周炎,肩背、臂酸痛等以虛癥為主者。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十二、堅骨健步湯 方藥組成:桑寄生9g 黃芪9g 枸杞子4.5g 懷牛膝9g 川芎4.5g 陳皮4.5g 當歸9g 川續(xù)斷9g 黨參9g 白芍6g 川杜仲9g 千年健4.5g 熟地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益氣養(yǎng)血,堅骨壯筋之功效。用以治療下肢肌肉撕裂、脫臼及骨折后期。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補骨脂9g。 十三、疏風(fēng)健步湯 方藥組成:雞血藤9g 防風(fēng)4.5g 獨活4.5g 五加皮9g 秦艽4.5g 川芎4.5g 威靈仙9g 川牛膝4.5g 當歸9g 松節(jié)9g 絲瓜絡(luò)4.5g 赤芍4.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疏風(fēng)化濕,和營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下肢宿傷勞損,風(fēng)寒濕痹,肥大性、損傷性關(guān)節(jié)炎等以實癥為主者。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十四、行氣化瘀湯 方藥組成:杏仁9g 桔梗4.5g 乳香9g 炒延胡索9g 枳殼4.5g 桃仁9g 川芎4.5g 川郁金9g 生山楂9g 陳皮4.5g 赤芍6g 當歸9g 澤蘭葉4.5g 青皮4.5g 老蘇木9g 沒藥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胸肋挫傷,肋骨骨折,初期瘀血內(nèi)阻,疼痛不舒等癥。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十五、上肢化瘀湯 方藥組成:紅花4.5g 山楂9g 枳殼4.5g 川芎4.5g 留行子9g 赤芍4.5g 沒藥4.5g 當歸9g 乳香4.5g 桃仁4.5g 蘇木9g 絡(luò)石藤4.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上肢扭挫傷骨折、脫臼初期,瘀血凝結(jié)腫脹、疼痛。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自然銅9g。 十六、和營理氣湯 方藥組成:澤蘭6g 蘇子4.5g 紅花4.5g 陳皮4.5g 川芎4.5g 青皮4.5g 赤芍6g 枳殼4.5g 當歸9g 郁金6g 降香5g 桔梗4.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和營活血,行氣宣肺之功效。用以治療胸肋迸挫傷,肋骨骨折中期,氣血不和,肺氣不宣,胸痛咳嗽。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肋骨骨折,加自然銅9g,骨碎補4.5g。 十七、下肢化瘀湯 方藥組成:山楂9g 赤芍4.5g 木通4.5g 沒藥4.5g 桃仁9g 乳香4.5g 枳殼4.5g 牛膝9g 當歸9g 川芎4.5g 紅花4.5g 絡(luò)石藤4.5g 延胡索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下肢扭傷、挫傷、骨折、脫臼,瘀凝結(jié),腫脹疼痛等癥。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自然銅9g,地鱉蟲4.5g。 十八、順肺和營湯 方藥組成:全瓜蔞9g 前胡4.5g 玫瑰花2.4g 桔梗3g 旋覆花4.5g 降香片2.4g 杏仁9g 郁金9g 陳皮4.5g 青皮4.5g 川芎4.5g 蘇子4.5g 當歸6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順肺化痰,和營理氣之功效。用以治療胸部宿傷,胸肋悶痛,咳逆嗽痰等癥。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十九、上肢續(xù)骨湯 方藥組成:陳皮4.5g 當歸9g 雞血藤9g 川芎4.5g 川續(xù)斷9g 枳殼4.5g 桑枝15g 松節(jié)9g 赤芍6g 伸筋草4.5g 紅花4.5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和營續(xù)骨,舒筋通絡(luò)之功效。用以治療上肢扭傷,骨折及脫臼中期。 應(yīng)用方法:水煎服。 加減:骨折加接骨木9g,骨碎補4.5g。 二十、吊筋膏 方藥組成:甘松100g 生山梔400g 制沒藥200g 生大黃200g 香白芷100g 樟腦粉100g 生川烏200g 全當歸200g 制乳香200g 生草烏200g 留行子200g 散紅花100g 山柰100g 血竭100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傷折初期,瘀血凝結(jié),腫脹疼痛。 應(yīng)用方法:制乳香、制沒藥另研,120目篩篩成細末;樟腦粉另包;其余藥物混合研碎,100目篩篩成細末;先將乳香末、沒藥末和其他藥末和勻,再取藥末400g置于磨缽內(nèi),將樟腦粉拼入磨至極細,再與所有藥末和勻,瓷瓶收藏。用蜜糖或飴糖30%,高粱酒70%調(diào)成原糊狀,置瓷缸內(nèi),臨用時量腫脹范圍攤于紗布或紙上貼患處;蛴盟幠80%,面粉20%和勻,用高粱酒調(diào)敷患處。 二十一、傷筋藥水 方藥組成:全當歸120g 地鱉蟲60g 伸筋草60g 生山梔60g 散紅花120g 香白芷60g 桂枝60g 樟腦粉30g 生草烏120g 留行子120g 桑枝120g 細辛60g 山柰60g 羌活120g 生川烏120g 大川芎60g 生南星60g 透骨草60g 川續(xù)斷120g 雞血藤120g 絡(luò)石藤60g 甘松60g 60度燒酒30L、米醋7.5L。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通絡(luò),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療新舊軟組織損傷,適用于骨折后期。 應(yīng)用方法:上藥用60度燒酒30L、米醋7.5L浸泡1個月,濾渣裝瓶,每瓶30ml備用。熏洗后將藥水置手心內(nèi)擦患處,每次10-15分鐘。 二十二、截血膏 方藥組成:片姜黃100g 天花粉300g 京赤芍100g 干生地200g 香白芷100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涼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以治療傷折初期氣血離經(jīng),進行性腫脹等癥。 應(yīng)用方法:上藥共研,100目篩篩成細末,瓷瓶收藏。用蜜糖或飴糖30%、高粱酒70%調(diào)成厚糊狀,置瓷缸內(nèi),臨用時量腫勢范圍,攤于紗布或紙上敷患處。 二十三、接骨膏 方藥組成:甘松100g 香白芷50g 山柰2100g 上肉桂130g 西月石150g 自然銅300g 生大黃100g 生川烏150g 散紅花150g 生草烏150g 制乳香150g 頂血竭300g 制沒藥150g 全當歸100g 生山梔200g 樟腦粉50g 廣木香140g 生香附50g 母丁香100g 牙皂50g 檀香150g 飛朱砂300g 公丁香150g 麝香30g 飛雄黃150g 冰片60g 骨碎補150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接骨續(xù)筋之功效。用于治療骨折后期。 應(yīng)用方法:制乳香、制沒藥另研,用120目篩篩成細末;朱砂、雄黃另研水飛;西月石、冰片另研,磨至極細末;自然銅醋煨,另研水飛;其余藥物混合研碎,100目篩篩成細末;將飛雄黃、飛朱砂、西月石末、冰片末、乳香末、沒藥末、自然銅末與其余藥末和勻,再取藥末200g置磨缽內(nèi),將樟腦粉和麝香摻入,磨至極細末,再與所有藥末和勻,瓷瓶收藏。將攤好萬應(yīng)膏烘熱,置藥末2-3g(量膏藥大小增減)予膏藥中心,貼痛處。 二十四、祛傷續(xù)骨膏 方藥組成:廣木香50g 血竭40g 全當歸50g 川續(xù)斷50g 劉寄奴50g 生大黃50 落得打50g 老蘇木50g 大川芎50g 地鱉蟲50g 土狗50g 毛姜50g 羌活50g 獨活50g 制沒藥50g 生枳實50g 制乳香50g 威靈仙50g 自然銅50g 無名異50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伸筋續(xù)骨之功效。用以治療傷折中期。 應(yīng)用方法:制乳香、制沒藥另研,120目篩篩成細末;自然銅醋煅研末,80目篩篩成細末,然后磨缽內(nèi)水磨至極細曬干,再磨成細末;將乳香末、沒藥末、自然銅末與所有藥末和勻,瓷瓶收藏。用蜜糖或飴糖70%、高粱酒30%調(diào)成厚糊狀,瓷缸收藏。臨用時量腫勢范圍攤于紗布或紙上,蓋杭白紙一層敷于患處。 二十三、接骨膏 方藥組成:甘松100克 香白芷50克 山奈2100克 上肉桂130克 西月石150克 自然銅300克 生大黃100克 生川烏150克 散紅花150克 生草烏150克 制乳香150克 頂血竭300克 制沒藥150克 全當歸100克 生山梔200克 樟腦粉50克 廣木香140克 生香附50克 母丁香100克 牙皂50克 檀香150克 飛朱砂300克 公丁香150克 麝香30克 飛雄黃150克 冰片60克 骨碎補150克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接骨續(xù)筋之功效。用于治療骨折后期。 應(yīng)用方法:制乳香、制沒藥另研,用120目篩篩成細末;朱砂、雄黃另研水飛;西月石、冰片另研,磨至極細末;自然銅醋煨,另研水飛;其余藥物混合研碎,100目篩篩成細末;將飛雄黃、飛朱砂、西月石末、冰片末、乳香末、沒藥末、自然銅末與其余藥末和勻,再取藥末200克置磨缽內(nèi),將樟腦粉和麝香摻入,磨至極細末,再與所有藥末和勻,瓷瓶收藏。將攤好萬應(yīng)膏烘熱,置藥末2-3克(量膏藥大小增減)予膏藥中心,貼痛處。 二十四、祛傷續(xù)骨膏 方藥組成:廣木香50克 血竭40克 全當歸50克 川續(xù)斷50克 劉寄奴50克 生大黃50 落得打50克 老蘇木50克 大川芎50克 地鱉蟲50克 土狗50克 毛姜50克 羌活50克 獨活50克 制沒藥50克 生枳實50克 制乳香50克 威靈仙50克 自然銅50克 無名異50克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伸筋續(xù)骨之功效。用以治療傷折中期。 應(yīng)用方法:制乳香、制沒藥另研,120目篩篩成細末;自然銅醋煅研末,80目篩篩成細末,然后磨缽內(nèi)水磨至極細曬干,再磨成細末;將乳香末、沒藥末、自然銅末與所有藥末和勻,瓷瓶收藏。用蜜糖或飴糖70%、高粱酒30%調(diào)成厚糊狀,瓷缸收藏。臨用時量腫勢范圍攤于紗布或紙上,蓋杭白紙一層敷于患處。 腰腿痛治療經(jīng)驗 一、明辨病因 《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候》云:“腎氣不足,受風(fēng)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fēng)冷,風(fēng)冷與真氣交爭,故腰腳痛!笔┦险J為本病的發(fā)生起因于勞傷,導(dǎo)致腎氣虛損,外邪乘虛襲入,有風(fēng)、寒、濕、瘀、痰之邪,然風(fēng)寒之邪首當其沖,積于腎經(jīng)與真氣相爭,正不勝邪,阻塞經(jīng)絡(luò),氣血閉阻,不能暢行,衛(wèi)氣不固,腠理空疏,發(fā)為風(fēng)寒痹癥。本病近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關(guān)節(jié)炎,由于炎性改變,刺激腰背部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也可壓迫神經(jīng),引起疼痛,這和中醫(yī)“不通則痛”的理論是相一致的。因此,施氏認為風(fēng)寒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風(fēng)寒為標屬實,腎虛為本屬虛,是為正虛邪實證,因而對本病的治療,辨明虛實,“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是極其重要的。 二、重在診斷 施氏認為腰腿痛患者多數(shù)有外傷史,或慢性腰痛史,腰部疼痛伴下肢酸腫麻木或僅為臀腿部酸脹麻木疼痛,勞累后加重,天氣變化時加劇,晨間起床時尤甚,稍稍活動后緩解,勞累則重,如伴下肢放射痛,彎腰活動受限,應(yīng)考慮腰椎間盤突出,反之,腰部背伸受限,伴間歇性跛行,主觀癥狀多于客觀征象應(yīng)考慮腰椎管狹窄癥。大多數(shù)病人腰椎部有壓痛,有叩擊痛,直腿抬高試驗(+),腰椎側(cè)彎后突改變。必要時行CT、MRI檢查,明確診斷,有利治療。 三、分型辨治 施氏將本病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前者應(yīng)區(qū)別是風(fēng)勝,還是寒勝,后者應(yīng)辨明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按虛實而施補瀉,主要以內(nèi)服湯劑治療。 寒痹型:腰部劇痛,不能轉(zhuǎn)側(cè),行走困難,遇寒則劇,得熱則緩,脈沉,苔白。擬散寒止痛,活血通絡(luò),地龍舒腰湯為主。方用:麻黃3g,當歸9g,赤芍4.5g,制川烏4.5g,制乳香沒藥(各) 4.5g,廣地龍6g,防己12g,威靈仙4.5g,川牛膝4.5g,木瓜4.5g,三七粉4g(吞)。 風(fēng)痹型:腰痛或腰腿酸痛,酸脹不舒,游走不定,痛無定處,彎腰欠利,下肢麻木,行走乏力,脈浮,苔白。擬疏風(fēng)通絡(luò),和營活血,疏風(fēng)活血湯為主。方用:防風(fēng)4.5g,獨活4.5g,秦艽4.5g,當歸9g,赤芍4.5g,川芎4.5g,威靈仙4.5g,五加皮4.5g,川牛膝9g,防己12g,桑寄生9g,川續(xù)斷9g。 腎陽虛型:腰腿酸軟無力,隱隱作痛,勞累后尤甚,神疲氣短,面色無華,小便清利,苔白質(zhì)淡,脈微無力。此乃勞傷腎,腎氣不足,氣營二虧,筋脈失養(yǎng)。擬益火之源,補腎健腰湯為主。方用:黨參9g,黃芪9g,當歸9g,白芍9g,川芎4.5g,杜仲9g,甜蓯蓉9g,淮牛膝9g,川續(xù)斷9g,狗脊9g,秦艽4.5g,千年健4.5g,獨活4.5g。 腎陰虛型:腰腿酸軟,神疲乏力,疲勞尤甚,面色潮紅,眼圈微黯,小便黃赤,舌尖紅,脈洪而數(shù)。虛火上炎,擬育陰壯水,育陰健腰湯為主。方用:黨參9g,黃芪9g,生地9g,當歸9g,白芍9g,川芎4.5g,枸杞子9g,川續(xù)斷9g,狗脊9g,淮牛膝9g,杜仲9g,威靈仙4.5g,雞血藤9g,秦艽4.5g。 隨證加味:下肢麻木:老鸛草9g,威靈仙4.5g,秦艽4.5g;腰痛脹滿,連及胸肋:香附4.5g,fo手9g,郁金9g,茴香2.4g;痛有定處,兼有痰飲:半夏4.5g,白芥子4.5g;脾胃困乏:陳皮4.5g,谷芽麥芽各9g,藿香佩蘭各9g;腎陽虛衰:鹿角膠9g,仙靈脾9g,補骨脂9g,仙茅9g,蓯蓉9g,鎖陽9g;腎陰虧損:首烏9g,鱉甲9g,龜版9g。頑痹,痛如針刺,舌質(zhì)暗紅,脈澀;甲片9g,劉寄奴9g,全蝎4.5g,蜈蚣一條。濕困痹阻:米仁9g,宣木瓜6g,蒼術(shù)白術(shù)各9g。 外治法:外敷萬應(yīng)膏加宿傷散(處方略)。用法:將萬應(yīng)膏烘熱,加宿傷散2g于膏藥中心貼于痛處。3-4天更換一次。同時在治療期間應(yīng)臥硬板床休息。 典型病例 王××,男,35歲。 患者于1994年12月10日就診,腰腿痛伴左下肢麻木一月,加劇2天,腰部劇痛,不能彎腰,俯仰欠利,行走困難,查:直腿抬高左10°,右85°,拉氏征(+),左拇背伸肌力Ⅲ,左足背感覺減退,X片示:腰椎生理弧度消失,L2-L5骨質(zhì)增生,L5-S1間隙狹。腰部活動受限,L5-S1棘突旁壓痛(++)。CT檢查示:L4-L5,L5-S1腰椎間盤突出癥,壓迫硬膜囊。舌苔淡白,脈沉細.癥屬勞傷于腎,風(fēng)寒入絡(luò),阻滯氣血。擬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散寒,地龍舒腰湯,7劑,外貼萬應(yīng)膏。藥后疼痛大減,可以彎腰。再處原方14劑,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有力,時有酸脹麻木。復(fù)用原方14劑,經(jīng)治1月余痊愈,后改用補腎健腰湯調(diào)養(yǎng),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顱腦損傷后遺癥治療經(jīng)驗 一、敗血所致,治肝為本 施氏根據(jù)祖國醫(yī)學(xué)的基本理論和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提出顱腦損傷后遺癥屬頭部內(nèi)傷范疇,乃敗血所致,當從肝而論,治以疏肝柔肝為本。頭部內(nèi)傷,經(jīng)脈受損,氣血離經(jīng),離經(jīng)之血即為敗血。依東垣先生所言,敗血必歸于肝。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luò)膽,敗血歸肝,由肝入胃,表現(xiàn)為肝陽上擾,胃失和降,而見頭暈?zāi)垦#?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bhskgw.cn/edu/200904/110075.shtml" target="_blank">嘔吐惡心等癥。故尤在涇曰:“大抵眩暈多從肝出”。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肝藏血,腎主精,精血同源,情同母子。因此敗血歸肝,既可木賊侮土,也可子病及母。肝火亢盛,消灼腎水,水不涵木,風(fēng)陽上煽。所以無論是肝氣犯胃,還是肝腎同病,其源仍在于木失條達,氣機不暢。施氏處方,多以柴胡為引藥之君,佐以當歸、川芎諸藥調(diào)和氣血而各有所歸。 二、血瘀風(fēng)痰,證因所在 施氏提出:從病因病機分析,顱腦損傷后遺癥的辨證重點可歸納為血、瘀、風(fēng)、痰四字。人有氣血而生,病有氣滯血瘀,瘀血乃病理之產(chǎn)物,但其作為病邪又可繼續(xù)損害機體的健康,瘀血流注則為腫為痛,脈絡(luò)閉阻則氣血凝滯,腦失所養(yǎng)。敗血歸肝則陰血不足,風(fēng)陽妄動。木氣橫逆則中土不健,痰濕內(nèi)生。風(fēng)痰相搏則擾亂神明,清空失寧。腦為元神之府,清凈之地,豈可任血瘀風(fēng)痰作崇。故《黃帝內(nèi)經(jīng)》提出:“人有所墮,惡血留內(nèi),當先飲利藥!薄镀諠健犯鞔_指出:“從高墮下,當導(dǎo)瘀血……若損傷惡血不散,宜除去惡瘀,使所血流通!敝委燂B腦損傷后遺癥當首擬行氣活血,祛瘀生新的,然后平肝潛陽,豁痰開竅治之。誠如古人所說: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治痰先調(diào)氣,氣順痰自化。施氏以通竅活血湯、天麻鉤藤飲、溫膽湯加減隨癥應(yīng)用,屢收奇效。 三、分清別濁、辛開苦降 古人曰:頭為諸陽之會,巔頂之疾,惟風(fēng)可到。對此施氏認為:顱腦損傷后遺癥無論是肝強脾弱,胃氣上逆,還是肝陽上亢,腎陰虛虧,皆屬病邪上犯巔頂,上盛下虛之證。當以辛散之,以苦降之,分別清濁,調(diào)節(jié)升降。血瘀風(fēng)痰為濁,氣血津液為清。通過分別清濁,調(diào)節(jié)升和將瘀血風(fēng)痰等病理產(chǎn)物清泄于外,氣血津液人身之精微留存于內(nèi),上逆之肝陽胃氣歸攝還原,潛伏之腎精脾氣上輸于腦。所謂陰平陽秘,升降有常,即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最佳狀態(tài)。施氏提出:腦雖為諸陽之會,但賴陰血所養(yǎng),調(diào)陰陽、和氣血才是選方用藥取勝之道。切不可偏盛偏衰,影響陰陽、氣血、臟腑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根據(jù)這一思想,在臨診中以清濁為界,升降為樞,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虛瀉實。如黃連配吳茱萸辛開苦降,疏肝和胃;藿香配膽星寒熱并用,豁痰開竅;陳皮配熟地補虛瀉實,健脾益腎。辛以散陽,苦以堅陰,清陽宜升,濁陰當降,陰陽調(diào)和,腦有所養(yǎng),神明可安。 四、內(nèi)外兼施,殊途同歸 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外在的皮肉筋骨與內(nèi)在的臟腑氣血互為表里,彼此影響。在傷損之癥中,肢損體于外,則氣血傷于內(nèi);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在外瘀血流注停滯于肌膚腠理之間,為腫為痛。在內(nèi)瘀血不除,氣血難以上達,神明失于安寧,五臟六腑皆受其累。施氏強調(diào)治傷需內(nèi)外兼顧,不僅要善于治內(nèi),而且要重視治外。他首創(chuàng)應(yīng)用膏藥外敷治療顱腦損傷后遺癥的先例。經(jīng)曰:“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顱腦損傷不論其新傷宿疾,凡損傷局部有壓痛點者,皆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吊傷膏外敷,運藥于患處,除瘀為盡。清·吳師機指出:“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nèi)治之藥!比煌庵沃幠苤苯幼饔糜谄つw粘膜,療效更為速捷有效。經(jīng)外敷膏藥后頭部壓痛減輕或消失時,患者病癥多趨于緩解或痊愈。內(nèi)外治法各有千秋,理應(yīng)取長補短,內(nèi)外同治可謂相得益彰。 案例:周××,女,48歲,工人;颊6月前被人頭部砍傷20余刀,當即昏迷4天,醒后留有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納食呆滯,惡心嘔吐等癥,經(jīng)治不愈。1978年10月請施氏會診。檢查:脈弦滑,苔白膩,頭部偏右處有明顯壓痛。證系敗血歸肝,肝風(fēng)上擾,木賊侮土,胃失和降,痰濕內(nèi)生,擾亂神明。治宜活血化瘀、平肝潛陽,熄風(fēng)化痰。處方:北柴胡4.5g,北細辛3g,全當歸9g,大川芎9g,香白芷4.5g,嫩鉤藤9g,白菊花9g,明天麻1.5g(研吞),法半夏4.5g,廣藿香9g,蔓荊子9g,遠志肉4.5g,白蒺藜4.5g,紫貝齒12g,石決明15g。 前方加減連服月余,頭暈頭痛減輕,局部壓痛有減。但心悸不寧,夜寢欠安,噯氣頻繁。瘀血漸化,肝陽未平,木乘土位。再擬平肝熄風(fēng),活血安神,佐以降逆。原方去石決明、香白芷、廣藿香、明天麻,加fo手片9g,靈磁石30g,柏子仁4.5g,朱茯神9g,代赭石9g,旋覆花9g(包)。 服上方加減20余劑后,頭痛泛惡之平,心悸夜寢亦安,頭部壓痛消失。余有體倦健忘之癥。瘀血已化,心營不足,腎水虛虧,木失涵養(yǎng)。再擬滋水涵木,養(yǎng)血安神佐擬熄風(fēng)。處方;大生地9g,枸杞子9g,白菊花9g,明天麻1.5g(研吞),全當歸9g,大川芎4.5g,朱茯神9g,夜交藤9g,遠志4.5g,法半夏4.5g,fo手片9g,桑椹子9g,廣陳皮4.5g。 患者經(jīng)施氏診治四月后恢復(fù)半天工作,唯有氣候變化時常感頭暈,續(xù)擬前方加減調(diào)理至81年初恢復(fù)工作,痊愈停藥。 附:施氏在診治過程中以吊傷膏敷于頭部壓痛點處,并囑患者用薄荷3g,煎湯代茶,送服十寶丹3g(吞)。 十寶丹:冰片、雄黃、血竭、麝香、當歸、制香附、制沒藥、硇砂、炒兒茶、紅花(研細末和勻)。 吊傷膏:生川烏草烏、生大黃、甘松、紅花、白芷、當歸、生山梔、山奈、留行子、樟腦、天花粉、姜黃、赤芍、制香附、制沒藥、血竭(研細末用蜜糖和酒調(diào)成糊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