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大腸經第二
    

醫(yī)學指歸:大腸經第二

(是經起于商陽穴,終于迎香穴。)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m.bhskgw.cn/yaoshi/,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

(是經起于商陽穴,終于迎香穴。)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m.bhskgw.cn/yaoshi/,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經絡解

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也。循指之指,正次指也。合谷,虎口穴也。肩端兩骨間為骨。肩HT 上際處為天柱骨。缺盆,足陽明胃經穴也。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

手陽明經之脈,受手太陰之交,遂起于次指之端。循次指之商陽、二間、三間之上廉,出合谷穴,在兩骨之間。又上陽溪穴,即兩筋之間。又循臂之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外之前廉,歷肘 、五里、臂 ,以上肩之肩 穴。又出 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會,上會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外,會屬于大腸。其支者雖自偏歷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頸,循天鼎、扶突上貫于頰,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口兩吻,相交于人中之內,左脈往右,右脈往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胃經也。

大腸經諸穴歌m.bhskgw.cn/shiti/

手陽明,廿穴名。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歷合谷陽溪之俞,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 五里之程,臂 肩 上于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 唇連,迎香鼻迫。

分寸歌

商陽食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jié)前,三間節(jié)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間,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后三寸安,溫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屈骨紋頭盡,肘 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 肘上七寸量,肩 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 水溝旁五分,迎香禾 上一寸,大腸經穴是分明。

病證解

大腸主津液,故言津液所生病。上二證是本經自病,下諸證或本經或合他經也,皆未言及腑病,舉例以概其余也。齒痛,脈入齒縫也。頸腫,脈上行于頸也。目黃,合太陽、少陽經病也?诟,脈挾口也。鼽衄,脈挾鼻孔也。喉嚨,肺系,臟腑相連也。肩 痛,脈上肩 也。次指不用,脈起于次指也。實則熱腫,虛則寒栗,以寒熱分虛實也。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大腸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臟腑之病)

便閉結,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脫肛,腸鳴而痛。(以上諸證,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本腑病,補經所未備。)

標病(經絡之病)

齒痛,喉痹,頸腫,口干,(俱同經。)咽中如梗,(咽非本經,脈入缺盆循胃脈外,近于咽。)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俱同經。)宿食發(fā)熱,(宿食在內,發(fā)熱在外,故為標病。)寒栗。(同經。)

治法解

腸實瀉之

大腸主出糟粕,邪氣有余,壅滯不通,則為實,故用瀉,下分兩法。

熱∶熱結于腸,大便不通,寒以下之。

大黃(蕩滌腸胃,下燥結,去瘀熱。)芒硝(潤燥軟堅,蕩滌實熱。)芫花(蕩滌留癖飲食,寒熱邪氣。)牽牛(瀉氣分濕熱,通大腸氣秘。)巴豆(開竅宣滯,斬關奪門。)郁李仁(下氣行水,破血潤燥。)石膏(清熱降火。)

氣∶氣實則壅,行氣破氣,則滯自下。

枳殼(破氣行痰,消痞脹,寬腸胃。)木香(泄肺氣,實大腸,治瀉痢后重。)橘皮(理氣燥濕,下氣消痰。)檳榔(瀉氣行痰,攻堅去脹,治大便氣秘。)

腸虛補之

大腸多氣多血,氣血不足則虛,故用補,下分五法。

氣∶補氣不外下文升陽降濕二法。此所謂氣,疑指風言。蓋風為陽氣,善行空竅,風氣入腸,則為腸鳴、瀉泄諸證。故藥只舉皂莢一味,正以其入腸而搜風也。

皂莢(辛溫性燥,入肺、大腸,搜風除濕。)

燥∶燥屬血分,金被火傷,則血液枯燥,養(yǎng)血所以潤燥也。

仁(行血潤燥,通大腸氣秘。)麻仁(潤燥滑腸。)杏仁(潤燥消積,通大腸氣秘。)地黃(瀉丙火,清燥金,補陰涼血。)乳香(消氣活血,通十二經。)松子(治大便虛秘。)當歸(補血潤燥,滑大腸。)蓯蓉(補精血,滑大腸。)

濕∶土為金母,脾虛濕勝,則水谷不分,下滲于大腸而為瀉泄。燥脾中之濕,所以補母也。

白術(補脾燥濕。)蒼術(燥胃強脾,除濕散郁。)半夏(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硫黃(大熱純陽而疏利大腸,治老人虛秘。)

陷∶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胃中清陽之氣陷入下焦,升而舉之,如補中益氣、升陽除濕之法是也。

升麻(升陽氣于至陰,引甘溫藥上行。)葛根(輕揚升發(fā),能鼓胃氣上行。)

脫∶下陷不已,至于滑脫,澀以止之,所以收斂正氣也。

龍骨(澀腸固精。)白堊(澀腸止利。)訶子(收脫止瀉,澀腸斂肺。)粟殼(斂肺澀腸。)烏梅(斂肺澀腸。)白礬(性澀而收,燥濕止血。)赤石脂(收濕止血,固大小腸。)禹余糧(重澀固下。)石榴皮(澀腸止利泄。)

本熱寒之

大腸屬金,惡火。肺火下移大腸,每多無形之熱,故宜寒之。清熱∶實熱則瀉,虛熱則清。前言其實,此言其虛,省文也。秦艽(燥濕散風,去腸胃熱。)槐角(苦寒純陰,涼大腸。)地黃(瀉火清金,涼血止血。)黃芩(寒勝熱,瀉肺火。)

本寒溫之

金寒水冷,每多下利清谷,故用溫。

溫里∶溫里亦所以補虛,前補虛條中未之及,亦省文也。

(去臟腑沉寒痼冷。)附子(大熱純陽,通十二經絡,治一切沉寒。)肉果(澀大腸,止冷痢虛瀉。)

標熱散之

不言標寒者,邪入陽明,已變?yōu)闊幔沂株柮鹘浢}在上,非寒邪所干。

解肌∶陽明主肌肉,已非在表,不可發(fā)汗,第用解肌之法。

石膏(體重瀉火,氣輕解肌。)白芷(散風除濕,通竅表汗,為陽明主藥。)升麻(表散風邪,亦入手陽明。)葛根(開腠發(fā)汗,解肌退熱。)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