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 (五錢)、石膏 (三錢)、知母 (三錢)、麥冬 (三錢)、 牛膝 (三錢)
陳修園力辟此方之謬,然修園之所以短于血證者即此,可見夫血之總司在于胞室,而胞宮沖脈上屬陽明,平人則陽明中宮化汁變血,隨沖脈下輸胞室。吐血之人,胞宮火動氣逆,上合陽明,血隨而溢,欬嗽不休,多是沖陽上合陽明,而成此亢逆之證,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陽明之熱,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氣,熟地以滋胞宮之陰,使陽明之燥平,沖脈之氣息,亢逆之證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見及于此,修園又加貶斥,而王士雄,以為可治陰虛胃火齒痛之證,皆不知此方之關(guān)沖脈,有如是之切妙也。麥門冬湯治沖逆,是降痰之劑,此方治沖逆,是降火之劑。
人參 (五錢)、蘇木 (四錢)
治吐衄產(chǎn)后,跌打損傷,瘀血干肺,鼻起煙煤,面目茄色,蓋謂肺金氣足,則制節(jié)下行,血不獨不能犯肺臟,而亦不能犯肺之氣分也,今不獨干犯氣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臟,血者肝木所司,金氣將絕,木乃敢侮之,肺氣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蘇木秉肝木之氣,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賊,而急用人參生津調(diào)肺以補(bǔ)氣,使肺氣一旺,則制節(jié)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
人參 (一兩)、附子 (八錢)
人之元氣,生于腎而出于肺,肺陰不能制節(jié),腎陽不能歸根,則為喘脫之證,用附子入腎補(bǔ)陽氣之根,用人參入肺以濟(jì)出氣之主,二藥相濟(jì),大補(bǔ)元氣,氣為水之陽,水即氣之陰,人參是補(bǔ)氣之陰,附子是補(bǔ)水之陽,知此,則知一切補(bǔ)氣之法。
黃柏 (三錢)、元參 (三錢)、防風(fēng) (三錢)、大黃 (一錢)、知母 (三錢)、炒梔子 (三錢)、石膏 (三錢)、茺蔚 (三錢)
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諸品清熱瀉火,使火不上薰,則目疾自除,而防風(fēng)一味,獨以去風(fēng)者治火,火動風(fēng)生,去風(fēng)則火勢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濕者清熱,濕蒸熱遏,利濕則熱氣自消。
赤芍 (三錢)、川芎 (一錢)、桃仁 (三錢)、紅花 (一錢)、老蔥 (三錢)、 生姜 (三片)、大棗 (三枚)、麝香 (少許)、黃酒 (一杯) 大棗 姜 蔥
散達(dá)升騰,使行血之品,達(dá)于巔頂,徹于皮膚,而麝香一味,尤無所不到,以治巔頂胸背,皮膚孔竅中瘀血,誠有可取,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論多粗舛,而觀其一生所長,只善醫(yī)瘀血,此湯亦從小調(diào)經(jīng)套來,故可采。
大黃 (錢半)、芒硝 (三錢)、防風(fēng) (三錢)、荊芥 (二錢)、麻黃 (一錢)、 炒梔子 (三錢)、白芍 (三錢)、連翹 (一錢)、川芎 (二錢)、當(dāng)歸 (三錢)、 甘草 (一錢)、桔梗 (二錢)、石膏 (三錢)、滑石 (三錢)、薄荷(一錢)、黃芩 (三錢)、白術(shù) (三錢)
吳鶴皋曰,防風(fēng)麻黃,解表藥也,風(fēng)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fēng)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fēng)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fēng)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fēng)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藥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袪諸經(jīng)之游火,風(fēng)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shù),所以胃氣而健脾,此方除硝黃名雙解散,謂表里兩解,營衛(wèi)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極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實熱,外無汗,內(nèi)便堅之癥,無論何證,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風(fēng)也。
葦莖 (五錢)、苡仁 (三錢)、桃仁 (三錢)、瓜瓣 (即冬瓜仁三錢)
甜瓜蒂 (三錢)、赤小豆 (三錢) 為末,香豉湯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虛人勿服。
貝母 (三錢)、巴豆炒黑 (一錢)、桔梗 (三錢) 共為末服一字,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瀉,不瀉進(jìn)熱粥,瀉不止,進(jìn)冷粥。
人參 (三錢)、阿膠 (二錢)、地骨皮 (三錢)、知母 (三錢)、烏梅 (三枚)、甘草 (一錢炙)、大棗(三枚)、桑白皮(三錢)、粟殼 (一錢)、杏仁 (三錢)
治肺虛欬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癥,方取參草大棗,補(bǔ)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膠知母,佐其滋潤,骨皮桑皮,瀉其火熱,肺為司氣之臟,肺中清潤,則氣自下降,而得其斂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烏梅粟殼以收之,總使肺得其制節(jié),斯無諸病矣,此與太平丸,保和湯,紫苑散,人參瀉肺清燥救肺諸湯,相為表里,用者可以推類盡致。
桔梗 (二錢)、貝母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瓜蔞霜 (三錢)、黃耆 (四錢)、枳殼 (一錢)、甘草 (一錢)、防已 (二錢)、百合 (三錢)、桑白皮 (三錢)、 苡仁 (三錢)、知母 (三錢)、五味子 (一錢)、地骨皮 (三錢)、杏仁 (三錢)、葶藶子 (二錢)、生姜 (三錢)
治肺癰,無論已潰未潰,及肺脹等癥,補(bǔ)瀉兼行,使痰火血氣膿水,俱從下泄,而肺以安寧。
丹皮 (三錢)、瓜蔞 (三錢)、桃仁 (三錢)、樸硝 (二錢)、大黃 (一錢)
內(nèi)癰,乃熱毒結(jié)血而成,毒去其血熱亦隨去,瓜蔞以解氣結(jié),桃仁丹皮以破血結(jié),硝黃兼下氣血之結(jié),結(jié)除而癰自去矣。
赤豆芽 (三錢)、苡仁 (三錢)、防已 (二錢)、甘草 (一錢)
膿者,血化為水也,故排膿之法,總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已,即從水分排逐其膿,甘草調(diào)數(shù)藥,使得各奏其效,此為治癰膿大法門,方能盡載,從此可以類推。
人參 (三錢)、熟地 (三錢)、生地 (三錢)、白芍 (三錢)、天冬 (三錢)、五味 (五分)、知母 (二錢)、陳皮 (三錢)、麥冬 (三錢)、 炙草 (一錢)
此方滋養(yǎng)肺胃,兼輸腎水,名曰固本,謂胃肺之本,肺為腎之本,而腎又為生氣之本,三臟互相灌溉,則根本固,而虛熱清蒸欬喘回食諸癥,自然不生。
生地 (五錢)、熟地 (三錢)、黃連 (二錢)、黃芩 (三錢)、黃柏 (二錢)、黃耆 (五錢)、當(dāng)歸 (三錢)
陳修園曰,陰虛火擾之汗,得當(dāng)歸地黃之滋陰,又得黃連黃芩之瀉火,則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勝熱,而苦復(fù)能堅之,又恐過于苦寒,傷其中氣,中者陰之守也,陰虛則火愈動,火愈動則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隊中,倍加黃耆,領(lǐng)苦寒之性,盡達(dá)于表,以堅汗孔,不使留中為害,則差毫厘,蓋藥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熱,治偏寒偏熱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熱之藥,此方大治內(nèi)熱,豈寒涼之藥,能盡走皮膚,而不留中者,況黃耆,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黃宜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謂內(nèi)熱而蒸為汗者,此為對癥,如果外熱,而內(nèi)不利寒涼藥者,則歸脾湯,當(dāng)歸補(bǔ)血湯,加減可也。
生地 (四錢)、當(dāng)歸 (三錢)、甘草 (錢半)、黃連 (二錢)、炒梔子 (一錢) 、元參 (三錢)、黃芩 (二錢)
此方純是涼心,血者,心之所生,涼心即是涼血。
田螺 (三枚)、冰片 (五分)、白砒 (五分)、硵砂 (一錢)
搗和米糊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桔血痣用處少。
穿山甲 (三片)、皂莢剌 (一錢)、當(dāng)歸尾 (二錢)、草節(jié) (一錢)、 乳香 (二錢)、金銀花 (二錢)、赤芍藥 (二錢)、天花粉 (二錢)、 沒藥 (二錢)、防風(fēng) (三錢)、貝母 (二錢)、白芷 (二錢)、陳皮 (二錢) 、 黃酒 (少許)
此方純用行血之藥,加防風(fēng)白芷,使達(dá)于膚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經(jīng)脈,然血無氣不行,故以陳皮貝母,散利其氣,血因火而結(jié),故以銀花花粉,清解其火,為瘡癥散腫之第一方,誠能窺及瘡由血結(jié)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劑,再視瘡之陰陽,加寒熱之品,無不應(yīng)手取效。
皂莢刺 (二錢)、甘草 (二錢)、桔梗 (二錢)、白芷 (三錢)、川芎 (一錢) 、黃耆(三錢)、金銀花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三錢)、白術(shù) (三錢)、 人參 (三錢)、云苓 (三錢)
瘡之結(jié)腫,血凝也,瘡之潰膿,血化為水也,夫血與毒,結(jié)而不散故凝,凝則氣阻而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氣制之,使氣與血戰(zhàn),以陽蒸陰,則陰血從陽化而為水,水即氣也,氣化則為水,此化膿之說也,是方四君黃耆,大補(bǔ)中氣,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變化,為助氣戰(zhàn)血之大劑,本此意以加減進(jìn)退,則得之矣。
人參 (三錢)、麥冬 (三錢)、五味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三錢)、生地 (三錢)、知母 (二錢)、陳皮 (三錢)、黃耆 (三錢)、 甘草 (一錢)
壯火食氣,則氣熱而血失所養(yǎng),故用麥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氣平,則陽不乘陰,血于是安,故亦名養(yǎng)榮,人參養(yǎng)榮湯,所以用遠(yuǎn)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湯所以用知母麥冬者,清胃火以寧血也。
大楓子肉 (三錢)、土硫黃 (二錢)、枯礬 (一錢)、明雄 (二錢)
共為末,過燈油,調(diào)搽癬癢各瘡,
三七 (一錢)、大黃 (一錢)、阿魏 (一錢)、兒茶 (一錢)、竹黃 (一錢)、 血蝎 (三錢)、乳香 (三錢)、沒藥 (三錢)、雄黃 (二錢)、羊血 (心血二錢)、 冰片 (少許)、麝香 (少許)、牛黃 (三分)、滕黃二分
消瘀定痛,降氣止血,各藥氣味形質(zhì),皆精氣所結(jié),非尋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
當(dāng)歸 (五錢)、熟地 (四錢)、川芎 (一錢)、白芍 (三錢)、防風(fēng) (三錢)、白芷 (三錢)、□本 (二錢)、細(xì)辛 (五分)
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無論熱風(fēng)寒風(fēng),風(fēng)總歸陽,天地之噫氣,常以肅殺而為心,犯人血分,則為痛為腫,為強(qiáng)硬,血行,則風(fēng)在血分者,隨之而行,故治風(fēng)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湯,補(bǔ)血以為去邪之本,而加祛風(fēng)之藥,以令邪外出,法淺而易效,頭目頂脊諸風(fēng),可以治之。
生地 (五錢)、當(dāng)歸 (三錢)、川芎 (一錢)、甘草 (一錢)、 防風(fēng) (三錢)
補(bǔ)血祛風(fēng),藥無多而義易見,加減得宜,尤效。
兒茶 (一錢)、乳香 (二錢)、沒藥 (二錢)、血結(jié) (二錢)、三七 (一錢)、冰片 (少許)、麝香 (少許)
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膿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膿者,加枯礬龍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參,識透主方之意,則加減可以隨人。
黃柏 (二錢)、黃連 (八錢)、桂枝 (二錢)、附子 (二錢)、細(xì)辛 (二錢)、當(dāng)歸 (二錢)、花椒 (二錢)、人參 (二錢)、烏梅 (十枚)、干姜 (三錢)
共為末,蜜搗千椎為丸,米飲下,溫肝斂木,化蟲止利,真神方也。
橘核 (三錢)、吳萸 (二錢)、香附 (三錢)、楝子 (三錢)、查核 (三錢)、 荔核 (三錢)、小茴 (二錢)
共為細(xì)末,寒食面為丸,淡鹽湯送下,治小腹疝痛結(jié)氣等證。
大黃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麝香 (少許)、丹皮 (三錢)、桃仁 (三錢)、 紅花 (一錢)、白芍 (三錢)、乳香 (三錢)、沒藥 (三錢)、生地 (三錢)、桂枝 (三錢)、柴胡 (二錢)、黃芩 (三錢)、枳殼 (一錢) 、甘草 (一錢)
跌打損傷,內(nèi)外瘀血,以此湯行之,此通竅活血,桃仁承氣,小柴胡,小調(diào)經(jīng)諸湯之義,參看自明,不須贅說。
人參 (三錢)、紫蘇 (三錢)、半夏 (三錢)、云苓 (三錢)、陳皮 (三錢)、 桔梗 (二錢)、前胡 (二錢)、葛根 (二錢)、枳殼 (一錢)、甘草 (一錢)、 生姜 (三片)
肺之氣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參,補(bǔ)胃生津以益肺,肺氣旺,則能上行,外達(dá)內(nèi)輸,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類以人參為主,然能補(bǔ)津生氣,而不能治氣之郁也,風(fēng)寒外束,則氣蘊(yùn)于內(nèi),不能上行外達(dá),故用紫蘇前胡粉葛生姜,以發(fā)散之,痰飲內(nèi)停,則氣逆于上,不能內(nèi)輸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陳皮,以滲降之,合計此方,乃疏散風(fēng)寒,降利痰水之平劑,而咳血衄血氣喘之癥,及跌打血蘊(yùn)氣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滯去,而血自不遏。
生地 (五錢)、當(dāng)歸 (三錢)、川芎 (二錢)、白芍 (三錢)、樸硝 (二錢)、 大黃 (一錢)、生姜 (三片)
治跌打瘀血,發(fā)渴身痛便閉,取四物以補(bǔ)調(diào)其血,而樸硝大黃,逐瘀去閉,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氣,使硝黃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橫達(dá),俾在外在內(nèi)之瘀,一并廓清。
淡竹葉 (五錢)、石膏 (五錢)、人參 (二錢)、甘草 (一錢)、麥冬 (三錢) 、 半夏 (二錢)、生姜 (三片)、粳米 (四錢)
口之所以發(fā)渴者,胃中之火熱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葉石膏麥冬以清熱,人參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熱氣隨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隨之而布,此二藥,在口渴者,本屬忌藥,而在此方中,則轉(zhuǎn)能止渴,非二藥之功,乃善二藥之功也。
灶心土 (三錢)、甘草 (一錢)、白術(shù) (三錢)、熟地 (三錢)、黃芩 (二錢)、 阿膠 (二錢)、附子 (錢半炮)
血者,脾之所統(tǒng)也,先便后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氣下泄,而血因隨之以下,方用灶土草術(shù),建補(bǔ)脾土,以為攝血之本,氣陷則陽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陽,血傷則陰虛火動,故用黃芩以清火,而阿膠熟地,又滋其既虛之血,合計此方,乃滋補(bǔ)氣血,而兼用溫清之品以和之,為下血崩中之總方,古皆目為圣方,不敢加減,吾謂圣師立法,指示法門,實則變化隨宜,故此方熱癥可去附子,再加清藥,寒癥可去黃芩,再加溫藥。
赤小豆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
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謂臟毒,與痔瘡相似,故用當(dāng)歸以活血,用赤豆色赤人血分,發(fā)芽則能疏利血中之結(jié),使血解散,則不聚結(jié)肛門,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膿,皆取其疏利之功,癰膿故多用之,俱用漿水服。
大黃 (一錢)、黃連 (三錢)、黃芩 (三錢)、黃柏 (二錢)、梔子炒 (三錢)、 赤芍 (二錢)、枳殼 (一錢)、連翹 (一錢)、防風(fēng) (三錢)、甘草 (一錢)
解毒者,謂解除臟毒也,臟毒由火迨結(jié)在肛門,故用泄火之藥極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則火無所著,用枳殼者,兼行其氣,氣行則火自不聚,而大勢之煽,每扶風(fēng)威,故以防風(fēng)去風(fēng)以熄火,且防風(fēng)上行外達(dá),使火升散,則不迫結(jié)肛門,此即仲景白頭翁湯之意。
生地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丹皮 (三錢)、黃連 (二錢)、升麻 (一錢)、 甘草 (一錢)
方治臟毒,義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轉(zhuǎn)下注之熱,使逆挽而上不復(fù)下注,目疾口舌之風(fēng)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與葛根黃芩湯相仿。
槐角 (三錢)、地榆 (二錢)、黃連 (一錢)、黃芩 (三錢)、黃柏 (三錢)、生地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川芎 (一錢)、防風(fēng) (二錢)、荊芥 (二錢)、 側(cè)柏 (二錢)、枳殼 (二錢)、烏梅 (三枚)、生姜 (一錢汁)
世謂腸風(fēng)下血,問腸何以有風(fēng),則以外風(fēng)由肺傷入大腸,內(nèi)風(fēng)由肝煽動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藥,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風(fēng)生姜,以袪外來之風(fēng),烏梅荊芥,以治內(nèi)動之風(fēng),為腸風(fēng)立法,本于仲景白豆翁,及葛根諸湯之意。
葛根 (三錢)、黃連 (二錢)、黃芩 (三錢)、甘草 (一錢)
治協(xié)熱下利便血等癥,用芩連以清熱,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達(dá)于上,出于表,則不迫協(xié)于下矣,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湯,實該其意,能從此變化,而治痢思過半矣。
木通 (一錢)、澤瀉 (三錢)、柴胡 (二錢)、車前子 (三錢)、生地黃 (三錢)、甘草 (錢半)、當(dāng)歸 (三錢)、黃芩 (三錢)、炒梔子 (二錢)、龍膽草 (二錢)
龍膽草 (三錢)、大黃 (一錢)、川芎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羌活 (一錢)、炒梔子 (二錢)、防風(fēng) (二錢)、竹葉 (一錢)
僵蠶 (三錢)、烏梅 (五枚)、 醋丸
熟地 (五錢)、山萸 (三錢)、山藥 (三錢)、云苓 (三錢)、澤瀉 (三錢)、丹皮 (三錢)、黃連 (二錢)
入豬大臟腸內(nèi),同糯米蒸熟,去,米搗腸與藥為丸,淡鹽湯下。
鹿茸 (五錢)、附子 (二錢)、當(dāng)歸 (五錢)、續(xù)斷 (三錢)、 黃耆 (五錢)、阿膠 (三錢)、側(cè)柏葉 (三錢)、醋丸
地榆 (三錢)、當(dāng)歸 (四錢)、白芍 (三錢)、黃芩 (三錢)、黃連 (錢半)、 炒梔子 (二錢)、犀角 (一錢)、薤白 (二錢) 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脹,余藥乃涼血常品。
柴胡 (三錢)、枳殼 (二錢)、白芍 (三錢)醫(yī).學(xué)全在線m.bhskgw.cn、甘草 (錢半)
四肢厥冷,謂之四逆,仲景四逆湯,皆用溫藥,乃以熱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則純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蓋虛寒固有四癥,亦有熱遏于內(nèi),不得四達(dá),而亦四逆者,實熱內(nèi)伏,熱深厥亦深,非芩連大黃不克,虛熱內(nèi)伏,非玉燭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陽氣,則但用四逆散,枳殼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調(diào)其內(nèi),柴胡以達(dá)于外,斯氣暢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湯與小柴胡轉(zhuǎn)輸外達(dá)相似,又疏平肝氣,和降胃氣之通劑,借用處尤多。
白術(shù) (三錢)、云苓 (三錢)、豬苓 (三錢)、澤瀉 (三錢)、 桂枝 (三錢)
仲景此方,治胸滿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結(jié),余皆脾胃中洲之藥,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則小便利,散于上則口渴除,達(dá)于外則身熱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雖去桂入膀胱化氣,然桂實心肝之藥,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臺烏,本系膀胱正藥也,且陰水可用,而陽水絕不可用。
胃苓湯,即此合,五苓散也。 厚樸 (二錢)、陳皮 (二錢)、蒼術(shù) (三錢)、 甘草 (錢半)
人參 (錢半)、黃芩 (三錢)、黃連 (二錢)、 石蓮 (即蓮米有黑殼者三錢)
胃火甚,則拒格不納食,用芩連以清火,用人參石蓮以補(bǔ)胃,故治噤口不食。
本通 (一錢)、澤蘭 (二錢)、車前子 (三錢)、甘草 (一錢)、白僵蠶 (三錢) 、 金銀花 (二錢)、蟬蛻 (五錢)、全蝎 (一錢)、川黃連 (二錢)、 炒梔子 (三錢)、五味子 (五錢)、龍膽草 (二錢)、當(dāng)歸 (三錢)、 生地 (三錢)、天門冬 (三錢)、麥門冬 (三錢)、牡丹皮 (三錢)、 黃芩 (三錢)、知母 (三錢)、黃酒 (三錢)、蜂蜜 (三錢)、童便 (一杯)、 澤瀉 (三錢)
諸藥清熱利水,使瘟毒伏熱,從小便去,妙三蟲引藥及酒達(dá)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徹內(nèi)徹外之方。
熟地 (八錢)、山藥 (三錢)、枸杞 (三錢)、甘草 (錢半)、茯苓 (四錢)、 山萸 (三錢)
難經(jīng)謂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歸,方取棗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盜母之氣,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腎之水陰,便茯苓一味,利腎之水質(zhì),有形之水質(zhì)不去,無形之水陰,亦不生也,然腎水實仰給于腎,故用甘草山藥,從中宮以輸水于腎,景岳方多駁雜,而此亦未可厚非。
當(dāng)歸 (三錢)、生地 (三錢)、桃仁 (三錢)、紅花 (一錢)、枳殼 (一錢)、 赤芍 (三錢)、柴胡 (二錢)、桔梗 (二錢)、川芎 (一錢)、牛膝 (二錢)、 甘草 (一錢)
王清任著醫(yī)林改錯,論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長,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書中惟此湯歌訣,血化下行不作癆句,頗有見識,凡癆所由成,多是瘀血為害,吾于血癥諸門,言之綦詳,并采此語以為印證。
五靈脂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川芎 (一錢)、桃仁 (三錢)、赤芍 (二錢) 、 烏藥 (二錢)、牡丹皮 (二錢)、玄胡 (二錢)、甘草 (一錢)、香附 (三錢)、 紅花 (一錢)、枳殼 (一錢)
王清任立,即當(dāng)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極言瘀血之證最詳,而所用藥則仍淺近,然亦有可用云。
桂枝 (三錢)、白芍、土瓜根、□蟲 (各等分)
大黃 (二錢)、甘遂 (一錢)、阿膠 (二錢)
大黃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膠滋水與血以補(bǔ)之,瀉不傷正,水血交結(jié)者,須本此法治之。
大黃 (一錢酒炒)、莪 (一錢)、山甲珠 (三片)、紅花 (一錢)、 桃仁 (三錢)、丹皮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牛膝 (二錢)、夜明砂 (三錢)、
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糞,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糞能去血,嚙死血,余藥破下,務(wù)使瘀血不留。
巴豆 (一錢去油)、三棱 (二錢)、莪術(shù)(二錢)、青皮 (一錢)、陳皮 (一錢)、黃連 (三錢)、半夏 (三錢)、木香 (二錢)、丁香 (一錢)
蜜丸,攻一切寒熱氣滯之積。
大黃 (一錢)、黃芩 (二錢)、甘草 (一錢)、桃仁 (三錢)、杏仁 (三錢)、 白芍 (二錢)、干漆 (一錢)、蟲 (一錢)、水蛭 (三錢)、螷蟲 (二錢)、 蠐螬 (二錢)、地黃 (二錢)
蜜丸酒服,治干血癆,舊血不去,則新血斷不能生,干血癆,人皆知其極虛,而不知其補(bǔ)虛,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與尋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氣行之干血與氣相隔,故用嚙血諸蟲以蝕之。
干蝦蟆 (三錢)、胡黃連 (二錢)、鶴虱 (二錢)、雷丸 (二錢)、蘆薈 (二錢)、 肉豆蔻 (二錢)、苦楝根 (二錢)、蕪荑 (二錢)、雄黃 (二錢)
治小兒疳蟲,男子濕熱所生之癆蟲,以此殺之,夫癆蟲有二,血化之蟲,靈怪難治,必用鱉甲鰻魚獺□百部麝香諸靈藥,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濕熱之蟲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烏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蝦蟆雄黃,亦靈藥,故治蟲最效。
白頭翁 (三錢)、甘草 (二錢)、阿膠 (三錢)、青皮 (三錢)、黃連 (三錢)、 黃柏 (三錢) 清風(fēng)火,平肝治痢。
山萸肉 (三錢)、人參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蟲 (一錢)、水蛭 (一錢) 、 晚蠶沙 (三錢)、乳香 (三錢)
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兩,七日而傳尸之蟲滅,夫癆蟲者,瘀血所化也,死而傳染家人,亦染于血分,聚血為巢,生子蝕血,故虻蟲水蛭,下血即能下蟲,此乃治蟲之根,而蠶沙乳香棗皮,又以味殺之,人參當(dāng)歸則助正氣以袪邪,為攻補(bǔ)兼施之法,辨癥奇聞?wù)摚匝┩,惟此丸能知血化為蟲之所以然,而其自注,卻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
紫參 (三錢)、甘草 (八錢) 先煮紫參,后入甘草,溫服。
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三錢)、桂枝 (二錢)、細(xì)辛 (一錢)、生姜 (三錢)、 大棗 (四枚)、木通 (一錢)
治手足痹痛寒冷。
大黃 (二錢)、桃仁 (三錢)、蟲 (三錢)、水蛭 (三錢)
琥珀 (一錢)、三棱 (一錢)、莪 (一錢)、丹皮 (二錢)、肉桂 (一錢)、 延胡索 (一錢)、烏藥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赤芍 (三錢)、生地 (三錢)、 劉寄奴 (三錢)
方主行氣下血,使經(jīng)通而石瘕去。
麥冬 (三錢)、萹豆 (三錢)、玉竹 (三錢)、甘草 (一錢)、沙參 (三錢)、 桑葉 (三錢)
清平甘潤,滋養(yǎng)胃養(yǎng),在甘露飲救肺湯之間。
麻仁 (三錢)、白芍 (三錢)、大黃 (一錢)、枳殼 (一錢)、厚樸 (二錢)、 杏仁 (三錢)
為末,蜜丸,潤利大便。
厚樸 (二錢)、枳殼 (一錢)、大黃 (一錢)
附子(五錢)、炮人參 (三錢)、白術(shù) (三錢)、云苓 (三錢)、白芍 (三錢)
此仲景溫腎之主劑,附子色黑大溫,能補(bǔ)腎中之陽,腎陽者,水中之陽,泄水之陽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陽者土也,故用白術(shù)以填之,水中之陽,恐水邪泛溢則陽越,茯苓利水,俾陽不因水而泛,陽斯秘矣,水中之陽,若無水津以養(yǎng)之,則陽不得其宅,故用人參以生水津,使養(yǎng)陽氣,陽得所養(yǎng),陽斯沖矣,六味左歸,補(bǔ)腎陰以養(yǎng)氣之法,都?xì)馔,所以得名也,附子湯?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bhskgw.cn/pharm/2009/20090113042139_85935.shtml" target="_blank">腎氣丸,補(bǔ)腎陽以生氣化氣之法。
梔子 (五錢)、淡豆豉 (五錢) 服后得吐為快。
大棗五枚甘草 (三錢)、小麥 (五錢)
三藥平和,養(yǎng)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達(dá)子臟,則臟不燥,而悲傷太息諸證自去,此與麥門冬湯,滋胃陰以達(dá)胞室之法相似,亦與婦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則知此湯生津潤燥之法。
肉桂 (一錢)、五靈脂 (三錢)、香附子 (三錢)、砂仁 (一錢)、桃仁 (三錢)、 延胡索 (三錢)、桃奴 (三錢)、雄鼠屎 (一錢)
芒硝 (三錢)、大黃 (二錢)、枳殼錢)、半厚樸 (二錢)、 甘草 (一錢) 攻下火結(jié)之通劑。
熟地 (五錢)、山藥 (三錢)、云苓 (三錢)、丹皮 (三錢)、山萸肉 (三錢)、 澤瀉 (三錢)、五味子 (一錢)
人身呼吸之氣,司于肺而實根于腎,此氣乃腎中一點真陽,而深賴腎中之水陰充足,涵陽氣而潛藏于下,故氣出口鼻,則有津液,氣著于物,則如露水,以氣從水人出,水氣足,故氣亦帶水陰而出,其納入于腎也,有水封之,而氣靜秘,故腎水足者,其氣細(xì),龍能蟄,龜能息,世傳仙術(shù),有五龍蟄,有龜息,皆是斂氣之法,即皆是保養(yǎng)腎水之法,氣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氣,即是水之論,此丸用六味地黃湯,補(bǔ)水以保其氣,利水以化其氣,加五味收斂以涵蓄其氣,則氣自歸元,而不浮喘,名日都?xì),謂為氣之總持也,腎氣丸,為陽不足者立法,此丸為陰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氣得名,蓋一是補(bǔ)陽以化氣,一是補(bǔ)陰以配氣。
黃 (三錢)、人參 (三錢)、灸草 (一錢)、白術(shù)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 陳皮 (一錢)、升麻 (一錢)、柴胡 (二錢)、生姜 (三錢)、 大棗 (三枚)
柯韻伯日,陽氣下陷陰中,谷氣不盛,表癥頗同外感,用補(bǔ)中之劑,得發(fā)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bǔ)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bǔ)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也,亦可以補(bǔ)肝,木郁則達(dá)之也,惟不宜于腎,陰虛于下不宜升,陽虛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知母 (三錢)、花粉 (三錢)、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三錢)、生地 (三錢)、陳皮 (二錢)、甘草 (一錢)、燈芯 (一錢)
甘草 (二錢)、桂枝 (三錢)、茯苓 (三錢)、干姜 (一錢)、人參 (三錢)、附子 (二錢)
火為陽,而陽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溫氣頹敗,則陽無生化之原,此方補(bǔ)之。
當(dāng)歸 (三錢)、知母 (二錢)、天花粉 (三錢)、白前根 (三錢)、麥冬 (三錢)、枳殼 (一錢)、杏仁 (三錢)、瓜蔞霜 (一錢)、竹瀝 (三錢)、桔梗 (二錢)、射干 (三錢)、云苓 (三錢)、石斛 (三錢)、甘瀝 (一錢)
輕清潤降,為治痰妙法。
取近陰處棍襠,方寸許,燒灰存性為末,開水送下,女病取男,男病取女,以陰頭征腫則愈,治陰陽易反,男女相傳各病。
天冬(五錢)、人參 (三錢)、地黃 (五錢)
僵蠶 (三錢)、蟬蛻 (七個)、姜黃 (二錢)、大黃 (一錢)、金銀花 (一錢)、白芍 (二錢)、澤蘭 (二錢)、陳皮 (一錢)、元參 (三錢)、膽草 (二錢)、黃芩 (二錢)、當(dāng)歸 (三錢)、黃連 (錢半)、梔子 (二錢)、生地 (三錢)、 柴胡 (二錢)、甘草 (一錢)
前四味名升降散,去姜黃大黃,名清化湯,均用白蜜陳酒沖服,凡瘟疫里熱等癥,用此湯,去伏熱,清邪毒,生津養(yǎng)血。
天花粉 (三錢)、粉葛根 (三錢)、麥門冬 (三錢)、生地黃 (四錢)、 五味子 (五分)、甘草 (錢半)
方取甘寒滋潤,生胃津以止渴,妙葛根升達(dá),使水津上布。
當(dāng)歸 (三錢)、生地 (三錢)、白芍 (二錢)、蓮心 (三錢)、連翹心 (一錢)、 茯神 (二錢)、棗仁 (三錢)、草節(jié) (一錢)、麥冬 (三錢)、川貝母 (一錢)、 竹葉心 (一錢)、龍骨 (三錢)
心血虛,有痰火不臥寐,用此藥清補(bǔ)之,最妙。
安桂 (五分)、附子 (二錢)、蓯蓉 (二錢)、茯苓 (三錢)、地黃 (三錢)、 麥冬 (三錢)、五味 (五分)、遠(yuǎn)志 (一錢)、菖蒲 (一錢)、棗皮 (三錢)、 巴戟 (三錢)、石斛 (三錢)、薄荷 (一錢) 勿久煎,即取服之。
黃連 (二錢)、黃芩 (二錢)、白芍 (三錢)、阿膠 (三錢)、 雞子黃 (二枚)
煎成待溫,入雞子黃攪勻服,治心煩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陰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劑也。
柏子仁 (三錢)、熟地 (四錢)、枸杞 (三錢)、五味子 (一錢)、 山萸肉 (三錢) 、桂心 (二錢)、人參 (三錢)、茯神 (三錢)、菊花 (一錢)、 枳殼 (一錢)
酒服治肝膽虛,恐畏不敢獨臥,并補(bǔ)心以實其子,則肝膽益旺,而菊花散風(fēng)以寧之,枳殼和胃以安之,又是閑中一子。
石膏 (八錢)、知母 (三錢)、生地 (五錢)、犀角 (一錢)、黃連 (三錢)、梔子 (三錢)、桔梗 (三錢)、黃芩 (三錢)、赤芍 (三錢)、元參 (三錢)、連翹 (二錢)、丹皮 (三錢)、甘草 (一錢)、竹葉 (三錢)
棗仁 (四錢)、甘草 (一錢)、知母 (三錢)、茯神五錢)、川芎 (一錢)
清火和血安神,則能寐矣。
甘草 (二錢)、黃芩 (三錢)、人參 (三錢)、干姜 (二錢)、半夏 (二錢) 黃連 (三錢)、大棗 (三枚)
胃虛不能調(diào)治上下,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jié)而為痞,用姜半以折水,用芩連以清火,而參棗甘草,以從中和之。
生姜 (三錢)、半夏 (三錢)、甘草 (二錢)、人參 (三錢)、黃芩 (二錢)、干姜 (二錢)、黃連 (三錢)、大棗 (三枚)
桂枝 (三錢)、茯苓 (四錢)、五味 (一錢)、甘草 (二錢)
黃連 (三錢)、半夏 (三錢)、瓜蔞 (八錢)
大黃 (二錢)、芒硝 (二錢)、甘遂 (一錢)
吳茱萸 (一錢)、川黃連 (六錢)
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菖蒲 (二錢)、草稍 (三錢)、烏藥 (二錢)、益智 (一錢)、 青鹽 (少許)
甘草 (一錢)、半夏 (三錢)、麥冬 (三錢)、芍藥 (三錢)、五味子 (一錢)、 元參 (三錢)、牡蠣 (三錢)
清君相之火,降肺胃之逆,益火斂神,而生津,此補(bǔ)陰法也。
葛根 (三錢)、麻黃 (一錢)、白芍 (三錢)、桂枝 (二錢)、甘草 (一錢)、 大棗 (三枚)、生姜 (三片)
風(fēng)寒中太陽經(jīng),背項痛發(fā)痙者,皆以此湯為主,蓋麻桂為太陽發(fā)表之通劑,加葛根,則能理太陽筋脈之邪。
生地 (三錢)、熟地 (三錢)、川芎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三錢)、 白術(shù) (三錢)、云苓 (三錢)、甘草 (一錢)、秦艽 (二錢)、羌活 (二錢)、 獨活 (錢半)、防風(fēng) (三錢)、白芷 (二錢)、細(xì)辛 (五分)、黃芩 (三錢)
蒼術(shù) (三錢)、香附 (三錢)、川芎 (二錢)、神曲 (三錢)、炒梔子 (三錢)
大戟 (一錢)、莞花 (一錢)、甘遂 (一錢)、大棗 (十枚)
共為末,大棗十枚,煎濃湯送下一字,下水飲如神。
故紙 (四錢)、吳萸 (三錢)、肉蔻 (三錢去油)、五味 (一錢)
各等分,為末,蜜丸,治脾腎虛瀉。
膽南星 (一錢)、朱砂 (三錢)、琥珀 (三錢)、竹黃 (三錢)、牛黃 (五分)、珍珠 (一錢)、麝香 (少許)、金箔 (一錢)
蜜丸,金箔為衣,薄荷湯下,治癲驚悸怔忡,一切痰火之疾。
即桂枝湯,加黃耆。
人參 (三錢)、生地 (三錢)、石膏 (三錢)、知母 (二錢)、粉葛根 (三錢)、黃芩 (二錢)、甘草 (一錢)、竹葉 (三錢)、粳米 (三錢)、小麥 (三錢)、赤茯苓 (三錢)
五蒸之名,一日骨蒸,二日脈蒸,三日皮蒸,四日外蒸,五日內(nèi)蒸,統(tǒng)以此方治之。
當(dāng)歸 (三錢)、茯苓 (三錢)、生地 (三錢)、麥冬 (三錢)、棗仁 (三錢)、遠(yuǎn)志 (一錢)、人參 (三錢)、黃耆 (三錢)、甘草 (一錢)、膽南星 (三錢)、黃連 (二錢)、竹葉 (二錢)、生姜 (三片)、大棗 (三枚)
下瘀止血 大黃(一錢)、郁金子(一錢)、降香 (一錢)、三七 (一錢)、當(dāng)歸 (三錢)、牛膝 (二錢)
均用醋炒為末,酒童便沖服。
桂枝 (三錢)、麻黃 (二錢)、干姜 (三錢)、白芍 (三錢)、細(xì)辛 (五分) 半夏 (三錢)、五味 (一錢)、甘草 (一錢)
溫散寒水,外去風(fēng)寒,內(nèi)瀉飲之大劑。
通治氣不和作痛 姜黃 (三錢)、香附 (四錢)、甘草 (二錢)
香附子 (二錢)、紫蘇 (三錢)、陳皮 (二錢)、甘草 (一錢)、蔥白 (二根)、生姜 (三片)
茯苓 (五錢)、風(fēng)化硝 (三錢)、半夏 (三錢)、枳殼 (一錢)
白術(shù)、紅棗、甘草、附子 (各等分)
天靈蓋 (檀香水洗酥炙三錢)、檳榔 (二錢)、阿魏 (一錢)、麝香 (少許)、 安息香 (一錢)、高級職稱考試網(wǎng)甘遂 (一錢)、朱砂 (一錢)
上為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榴根皮蔥白薤白,童便煎湯送下三錢,忍吐待下,子時服,已時當(dāng)下癆蟲,更進(jìn)一服除根,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末,白湯下以止之,白粥補(bǔ)之,如不用天靈蓋,以虎頭骨代之,再加鰻魚骨,是尤理得心安。
黃連 (三錢)、黃芩 (三錢)、黃柏 (二錢)、梔子 (三錢)
通治三焦之熱,內(nèi)外證加減隨宜。
地骨皮 (三錢)、生桑皮 (三錢)、糯米 (四錢)
肺為火克,以此生金,清火利水,水清火自降矣。
山梔子 (三錢)、車前子 (三錢)、當(dāng)歸尾 (三錢)、甘草 (一錢)
心遺熱于小腸,結(jié)而為淋,以此清心平肝利水。
干姜 (三錢)、附子 (三錢)、甘草 (一錢)
膽腎陽虛,四肢逆冷,下利不止,以此溫之。
當(dāng)歸 (三錢)、白芍 (二錢)、阿膠 (三錢)、川芎 (一錢)、人參 (三錢)、丹皮 (三錢)、麥冬 (三錢)、半夏 (二錢)、吳萸 (一錢)、生姜 (一錢)、 桂枝 (二錢)、甘草 (一錢)
此為調(diào)經(jīng)第一方,行血消瘀散寒降痰,溫利而不燥烈,為去瘀之妙藥。
白術(shù) (三錢)、人參 (三錢)、干姜 (二錢)、甘草 (一錢)
霍亂吐瀉腹痛,中土虛寒,以此溫補(bǔ)之。
人參 (二錢)、羌活 (二錢)、獨活 (一錢)、柴胡 (二錢)、前胡 (一錢)、枳殼 (一錢)、桔梗 (二錢)、川芎 (一錢)、云苓 (二錢)、甘草 (一錢)、 散寒發(fā)汗,兼利痰飲。
血證論卷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