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this.width=700;" >
在學習黃老師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提出“方--病--人”的經(jīng)方醫(yī)學理念和思維,我從事西醫(yī),從接觸到黃老師的《中醫(yī)十大類方》、《張仲景50味藥證》《經(jīng)方實用手冊》學習了數(shù)年,近來再次邀請李小榮、黃波先生來漢講學,結合了一點臨床應用“經(jīng)方”的體會,逐步似乎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構架,權且當作拋磚引玉,還望大家給予指導。
確定“病--證--人”的三個目標,以期確定用“方”的原則。確定“方”所應對的位置。如:無他病需要調理“方”(
溫經(jīng)湯、建中湯等),目標設為“方人”;針對不同證據(jù)需要的改善的“方(解郁湯、除煩湯等)”,目標設定為“方證”;識別現(xiàn)代疾病譜治療“方”(
瀉心湯、承氣湯),目標設定:“方病”,遵循客觀事實規(guī)律,任何事物不可能“面面俱到”,為自己開脫解釋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既定三個坐標的軸,即x軸、y軸、z軸,其中“x”設定為“證”表示由左至右空間,“y”設定為“病”表示由上至下空間,“z”設定為“人”表示由前到后空間,這樣就形成了對確定“方”的應用臨床多方位立體效果(而且應該可以用科學手段加以證實),以期實現(xiàn)總結實踐得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趨勢。
臨癥處方應該是有其空間性的,可以理解為有可以從治病的角度考慮,有從調理身體角度思考,有從改善生活質量入手。如果把我們多使用的“經(jīng)方”在恰當?shù)目臻g內(nèi)使用,達到良好的效果,才能讓自己放心、讓病人滿意。 在與王曉軍、黃波漫步漢口美麗的江灘交流經(jīng)方使用心得時(當時定名為“江城醫(yī)話”,由于本人文筆欠佳,并肩負著一車人的安全的司機,所以約好由王曉軍醫(yī)生執(zhí)筆),黃波醫(yī)生說他經(jīng)常在仔細診療后,為病患準備2、3張?zhí)幏,也許也是從多方面考慮。至于“時間性”肯定有用,只是自知才疏學淺,故不曾涉足,因為太復雜,只是有時理解為,你可以在合理時間里使用,得到效果 。只是應該理解為"合理時間"和"得到效果"是因人而異的,怎樣做到讓自己更舒適、舒服,在于醫(yī)者的指引,至于是否能做到,確實靠病人自己來實現(xiàn) 。
“x”設定為“證”是指證據(jù)(包括人征、病癥、藥證),“y”設定為“病”是指疾。òú∽V、病程、病勢),“z”設定為“人”是指對人(可以理解為對面的人,找你的人,看病的人,通過醫(yī)者的觀察、診療技術了解和發(fā)現(xiàn)他處的“既往和現(xiàn)在狀態(tài)”),而最終得到的“O”點就是通過“X/Y/Z”這三方面提供的證據(jù),進行的處方,這樣似乎可以找出其三維立體的診療思路!
這樣的三維診療思路是建立在“方證”“方人”“方病”等二維組成的,二維思維的缺陷在于只存在兩個方向的交錯,如果將一個二維和一個一維疊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三維。 三維具有立體性,但我們俗語常說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只是相對于觀察的視點來說。沒有絕對的前后,左右,上下。個人認為在臨床使用“經(jīng)方”,效果往往會好很多。
只是自己的一些理解,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
-------------------
-------------------
這個思路非常好,讓人清楚地看到方證之外還有病,病之外還有人,而不簡單地看待方證對應。
-------------------
-------------------
-------------------
這是一個三維立體的概念。加上黃老師方證有時間性的認識,可否方病人時四維空間概念?方病人對應關系確立以后,還有一個病人處于什么時間什么階段的時間性問題,這個也必須考慮。
-------------------
呵呵,感謝各位的評述,我的初衷是希望制作模擬圖,來展示經(jīng)方醫(yī)學提出“方-病-人”的思維方式,作為臨床醫(yī)生,腦海里記住這樣的模式,更有利于總結!胺-病-人”并不是獨立的,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關系,當然是有時間性的啊,比如如果某段時間,病患心情好了,病勢、癥狀都會有所改善,醫(yī)者在這個時候臨癥處方,當然要適應這個變化,“隨證治之”,本身就是具有時間性的
-------------------
-------------------
-------------------
-------------------
對啊,加上時間不就是四維空間的概念么?但怎么細化這思維空間呢?遇到患者如何利用這個思路?值得下大力氣充實。希望看到樓主的下一步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