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病證思辨錄》醫(yī)案輯要
一、
發(fā)熱 案一
一診:老水手年近花甲,忽于航途觸冒風(fēng)寒,遂高熱惡寒,面白氣急,無汗頭重,口渴微喜熱飲,咳亮,稍吐白痰,便結(jié)溲赤。舌淡紅(哲璇按:原書前文言“舌色暗紅”,后則云“舌不紅”,是隔日有變乎,抑診者之察異耶?余無所從,故以正常舌質(zhì)記之。)而邊有齒印,苔厚膩滿布而潤,脈弦細(xì)數(shù)。白細(xì)胞35000/mm3,中性粒細(xì)胞96%。胸透左肺大片陰影,邊緣不整。西醫(yī)診為大葉性
肺炎。此素體濕盛,新感寒濕,內(nèi)外合邪,襲于太陽之經(jīng)。宜遵仲景法,予
麻黃加術(shù)湯出入:
凈麻黃3克
桂枝4.5克 制
蒼術(shù)9克
枳實(shí)9克
陳皮4.5克
姜半夏9克
茯苓9克
杏仁9克
瓜蔞仁9克
生姜9克
或問:“高熱,口渴欲飲,便結(jié)溲赤,脈數(shù),此熱證也,而以辛溫解表者何?”曰:“老人腸液不足,便期長,雖秘結(jié)而腹無脹痛,故非熱結(jié)陽明也。高熱則易見口渴、溲赤、脈數(shù),無以分寒熱也。熱者必面紅目赤,今反面白,微喜熱飲,惡寒獨(dú)重,邪在表而濕象顯,是《金匱》所論之太陽寒濕也。若治以清熱解毒,則謬之甚也!
二診:夜中大汗,熱退身涼。然舌苔未化!督饏T》云:“汗大出者,但風(fēng)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fēng)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fēng)濕俱去也。”原方蒼術(shù)增至12克,桂枝減為3克。
三診:高熱復(fù)起,繼發(fā)
嘔吐,是經(jīng)傳少陽,而成太少合病。癥見惡寒發(fā)熱,肌熱無汗,
咳嗽脅痛,煩躁,大便仍秘。脈弦滑帶數(shù),苔轉(zhuǎn)微黃。上方加
柴胡3克、
黃芩12克,以成柴胡
麻黃湯。
四診:藥后微汗而熱解,大便自下,咳痛減微,雖略有惡心,然苔已化薄,脈不甚數(shù)。今太陽已罷,轉(zhuǎn)屬少陽,主以加味
小柴胡湯:
柴胡9克
太子參9克 姜半夏9克 黃芩4.5克 茯苓9克 蔻仁3克
六曲9克 生姜9克
或又問:“止加柴芩,何以通便?”曰:“《
傷寒論》陽明篇230條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说米孕〔窈D(zhuǎn)運(yùn)樞機(jī)之力也。”
繼以二陳湯加味調(diào)理一周收功。
案二
一診:中年男子,有
慢性胃炎史,納差,易
腹瀉。今發(fā)熱惡風(fēng)寒,形豐面赤,肌表窌窌多汗,
頭痛頭脹,項(xiàng)強(qiáng),痰稠量少,咳吐不爽,咽痛,舌正紅苔薄黃膩滿布,脈弦滑數(shù)。此勞倦內(nèi)傷,虛人外感之證。制方:
生
黃芪18克
防風(fēng)12克 制蒼術(shù)10克 藿梗10克 豆卷30克 柴胡10克 粉
葛根15克
川連3克 黃芩18克
知母10克 杏仁10克
連翹10克 象
貝母10克 炒牛蒡10克
益元散(包)18克
二診:熱退,汗少,咳不減,痰稠厚不爽,苔黃膩,脈細(xì)滑。當(dāng)清化痰濕:
藿梗10克
川樸10克 陳皮6克 豆卷18克 南
沙參12克 桑
白皮12克 黃芩18克 太子參12克 杏仁10克 蒸
百部12克
前胡12克 連翹12克 生
甘草6克 塊
滑石12克
魚腥草18克 川貝粉(吞服)4.5克
案三
一診:楊左,年約40。面容瘦削,色略憔悴,兩頰微紅,呼吸稍快。發(fā)熱,頭痛,頭脹,頸項(xiàng)牽強(qiáng),微惡風(fēng),肘部尺膚有汗,煩熱,咳嗽,痰少色白咯吐不爽,咽痛,餐后胃脘不適,易腹瀉,舌色如常苔薄黃膩,脈弦滑帶數(shù)。此外受風(fēng)寒,入里化熱,與濕相合。處方:
生黃芪18克 青防風(fēng)12克 生蒼術(shù)10克 黃芩18克
黃連3克 藿梗10克 連翹10克 象貝母10克
牛蒡子10克 杏仁10克 塊滑石12克
炙甘草4.5克
二診:寒熱已退,咽不痛,食欲增。仍輕咳,咯白痰少許,舌苔膩薄,脈弦滑不數(shù)。改以清化痰熱法調(diào)理。
案四
一診:楊右,14歲。面色微紅,略見消瘦。前番惡寒發(fā)熱,今則不惡寒,煩熱,咽痛,耳后淋巴結(jié)腫,時(shí)有汗時(shí)無汗,夜間則汗出熱退,大便干結(jié),數(shù)日一行,舌色偏紅苔根膩微黃,脈滑帶數(shù)。此少陽、陽明并病也。予:
柴胡30克 黃芩30克
赤芍24克 炙甘草10克
枳殼12克 制
川軍10克 連翹12克 飛滑石(包)18克
青黛(包)6克
白薇15克
二診:熱退,
盜汗,便軟已通,舌色轉(zhuǎn)常,苔薄白膩,脈弦細(xì)。處以養(yǎng)氣陰,清虛熱:
銀柴胡12克 白薇12克
地骨皮20克
玄參12克 象貝母10克 赤芍15克 炙甘草8克 焦
山梔8克
小薊草18克 太子參18克
案五
一診:榮右,年41。反復(fù)發(fā)熱8年。消瘦面白,兩顴微紅,略有浮腫,口唇淡白,兩目無神,語音無力,嘆息連聲,行走費(fèi)力。低熱為主,多汗,盜汗,惡風(fēng),全身乏力,肌肉痛,深吸氣則
胸痛,心慌,短氣,胸悶,胃脘脹隱痛,知饑不欲食,夜眠不安,小便頻數(shù),大便溏薄,舌色淡紅苔白膩,脈細(xì)數(shù)帶澀,重按無力。此病風(fēng)濕,甘草
附子湯合桂枝
芍藥知母湯出入:
熟附快20克 焦
白術(shù)20克
生地18克
熟地18克 桂枝15克
仙靈脾15克 炙甘草10克 赤芍15克
白芍25克 生黃芪30克
肉蓯蓉18克
巴戟肉15克 知母24克 青防風(fēng)15克
羌活10克
獨(dú)活10克
米仁30克 制川樸12克 廣
木香10克
二診:偶傍晚或夜間發(fā)熱,汗出少,肌肉痛減,食量稍佳。陰陽并調(diào):
大生地18克 熟附塊15克 炒白芍15克 白術(shù)10克 巴戟肉12克 仙靈脾12克 炙
鱉甲15克
青蒿12克 地骨皮15克 米仁30克
黨參15克 川樸12克 枳殼12克 廣木香10克 炙甘草10克 制
香附15克
三診:發(fā)熱退盡,肌肉不痛,體重增。氣血雙補(bǔ):
大生地24克 熟附塊12克 炒白芍15克 生黃芪24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雞血藤18克 懷
牛膝12克 川樸12克 枳殼12克 黨參18克 米仁30克 巴戟肉12克 仙靈脾12克 白術(shù)10克
菟絲子12克 炙鱉甲12克 炙甘草10克
案六
張右,高熱,面色通紅,多汗,偶有惡風(fēng),身疲乏力,時(shí)煩熱
神昏,時(shí)神清,
嗜睡,多飲,小便少,大便干結(jié)。適值經(jīng)期。舌色偏紅苔薄白少津,脈滑數(shù)。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肥知母60克 生
石膏160克 炙甘草30克 黨參30克
粳米少許煮湯去米,取湯煎藥。
案七
一診:夏右,年約40。面白形豐,低熱,短氣,神疲乏力,時(shí)感煩熱,惡風(fēng),無汗,頭痛,骨節(jié)酸痛,胸悶,腹脹,不思飲食,舌色略淡苔薄白而潤,脈沉細(xì)。麻黃
細(xì)辛附子湯合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
凈麻黃10克 熟附塊12克 北細(xì)辛10克 炙甘草8克
蘇葉10克 制川樸10克
二診:發(fā)熱惡寒、頭痛骨楚已消。仍覺疲乏,胸悶,腹脹,納差,口干而少飲,尿少,舌如常苔薄白膩,脈濡細(xì)。外感雖除,暑濕內(nèi)蘊(yùn),
五苓散合桂枝甘草湯加味:
桂枝15克 炙甘草8克
豬苓12克 茯苓12克
澤瀉15克 白術(shù)10克 滑石15克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案八
昌老先生,高熱退后,低熱不除,微惡寒,咳痰,納差,舌色如常苔薄白膩,脈緩。桂枝加
厚樸杏仁湯主之:
桂枝12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9克 制川樸6克 杏仁9克 生姜12克
紅棗12枚
案九
黎老先生,膽囊炎病史。前番高熱、
腹痛、
黃疸,經(jīng)治雖退,猶存低熱,口苦,納差,頭昏眼花,腹力濡軟,大便干結(jié),舌正苔薄膩微黃,脈弦細(xì)。和解少陽為法,柴胡加
芒硝湯主之:
柴胡20克 黃芩15克 太子參18克 炙甘草8克 姜半夏8克 生姜3片
大棗4枚
玄明粉15克(烊沖,大便通后減為10克)
二、正水(
心力衰竭)
案一
一診:六十老太,癥見多般。肺蘊(yùn)痰熱,宣肅不利,故頻咳而音低不爽,吐痰色白質(zhì)稠。脾失健運(yùn),故惡心嘔吐。
腎陽虛損,陽不化氣,水飲凌心射肺,氣不歸元,故既喘又腫,面白唇暗,顴紅神萎,四肢厥逆。脈弦數(shù)而硬,散亂不整,尺部無根。舌質(zhì)淡而紫暗,苔薄白且潤。此肺、脾、腎三臟俱損,又戴陽證現(xiàn),非溫陽利水、益氣固脫無以治。加味參附龍牡救逆湯:
別直參6克 熟附塊9克 炒白術(shù)9克 川桂枝2.4克 炒白芍4.5克 煅
龍骨30克 煅
牡蠣30克 姜半夏12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茯苓9克 生姜3克
前兩日一日二劑,晝夜分服。后四日一日一劑。
或問:“病者目窠上腫,頸脈動,手足身腫,凹而不起,非風(fēng)水乎?盍斷以正水?”曰:“風(fēng)水重于風(fēng),屬表也;正水重于水,屬里也。”又問:“真武湯功專溫陽利水,何不獨(dú)用之?”曰:“癥以陽衰為本為急,況虛陽欲脫之候已現(xiàn),急當(dāng)救里固脫,此標(biāo)本緩急之判也。必合龍、牡且重用之方妥!庇謫枺骸袄蠇炈赜酗L(fēng)心,心衰屢犯,今西醫(yī)又診有肺瘀血,可攻以活血化瘀乎?”曰:“陽氣充則血行,且戴陽為虛證,弗為補(bǔ)固而反消伐之,虛虛實(shí)實(shí),可乎?”又問:“血檢其白細(xì)胞29700/mm3,中性粒細(xì)胞93%,兩肺底聞濕羅音,此肺已感染也。何不同施清熱解毒之藥?”曰:“中下二焦陽虛陰盛,寒涼入口,反致格拒而嘔吐。至陰證化陽,熱象已顯方可用之。今則宜肌注西藥抗生素!
二診:顴紅大減,諸癥稍安。前方去龍、牡,加甘草、當(dāng)歸、麻仁。
案二
一診:何左,年68。面目浮腫,色灰黃,口唇青紫,呼吸急促,胸脹抬肩,痰聲漉漉,精神萎靡。一周前發(fā)熱,咳嗽,痰多而粘稠?桃娝闹∧w不溫,微汗出,惡食,腹部膨隆,按之腹力強(qiáng),心下痞硬,臍下不仁,下肢
水腫,
便秘,尿少,舌色淡有齒痕,苔厚膩微黃,脈弦緊帶數(shù),來盛去衰,偶有停搏。西醫(yī)診為
高血壓性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繼發(fā)感染,心力衰竭。處方:
漢
防己12克 川
椒目10克
葶藶子18克 制
大黃10克 生黃芪30克 白術(shù)10克 桂枝15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2克 熟附塊12克 炒白芍12克
干姜8克 石柱紅參(另煎濃汁沖入)10克
二診:雙手已溫,煩躁不安,小便增,大便溏薄。病有轉(zhuǎn)機(jī),守方繼進(jìn)。
三診:腹部膨隆略減,腹力減弱,心痞不顯,仍臍下不仁。食納轉(zhuǎn)佳,尿量增,大便溏軟兩行。舌苔化薄,脈仍弦緊,來盛去衰。原方易石柱紅參為生曬參10克。
案三
一診:唐左,72歲。形豐,面紅,目赤,面部微腫,呼吸急促,微頭暈頭痛,咳嗽,氣急難以平臥,咯痰不爽,痰粘稠時(shí)呈塊狀,
心悸,胸悶,腹脹,腿腳重著,下肢浮腫,按之如泥,腹部略膨,腹力強(qiáng),心下痞硬,納差,舌胖大色紫黯,苔白膩滿布,脈弦滑。方用:
漢防己15克
川椒目12克 葶藶子18克 制川軍10克 生黃芪30克 全瓜蔞20克 前胡15克
白前15克
茶樹根30克
五加皮12克
桑白皮12克 白術(shù)12克 澤瀉15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炒白芍18克 炙甘草8克
二診:諸癥減。上方去五加皮。
案四
甄右,年67。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病史五載。出院后頭暈眼花,行路不穩(wěn),動則氣急、心悸,晨起面腫,午后腳腫。刻見面略淡白,兩顴微紅,下肢稍腫,腹力軟,心下痞硬輕,偏于右,胸脅微苦滿,舌色紫黯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xì),時(shí)快時(shí)慢,時(shí)大時(shí)小。膏方予進(jìn):
生黃芪300克 大生地300克 黨參200克
枸杞子120克 白術(shù)120克
肉桂30克 熟附塊180克 生龍骨300克 生牡蠣300克 澤瀉150克 豬苓150克 茯苓150克 川芎150克
麥冬200克
五味子100克 白芍180克 干姜45克 五加皮100克 炒
棗仁300克 廣
郁金120克
山萸肉100克
茶樹根300克 益
母草200克
桃仁120克
丹參200克 當(dāng)歸100克 生
龍齒300克 全瓜蔞300克 枳殼80克 fo手80克 陳皮80克
上藥濃煎三汁和勻,共陳
阿膠300克、
冰糖200克、
蜂蜜200克收煉成膏。另生曬白參150克、朝鮮紅參80克煎濃汁,收膏時(shí)沖入。服法:取一匙,溫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
案五
一診:鮑右,50歲。面色黧黑,形容憔悴,口唇紫紺,行動遲緩,動則氣急,頭暈,心悸,
脘痞腹脹,惡心,納食極差,晨起面腫,午后腳腫,夜難平臥,寢眠不安,尿少。腹診心下痞堅(jiān),腹部微隆,臍下不仁。舌黯紅苔薄膩微黃,脈沉細(xì)律不整,忽小忽大,乍疏乍數(shù)。西醫(yī)診為風(fēng)濕性心臟病,
二尖瓣狹窄,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齊,心力衰竭。此陽虛水停,兼中焦郁熱。處方:
熟附塊18克 桂枝18克 焦白術(shù)12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五加皮12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川椒目10克
木防己15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川芎12克 生黃芪20克 制川樸10克 枳殼10克 姜半夏15克
代赭石18克 黃連6克 生曬參(另煎代茶)5克
二診:浮腫未除,四肢不溫。予:
熟附塊30克 桂枝30克 肉桂3克 生黃芪30克 葶藶子30克 川椒目12克 木防己12克 五加皮12克 焦白術(shù)12克 豬苓12克 茯苓12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澤瀉15克 制川樸10克 炒白芍20克 川芎12克 生曬參(另煎)5克
三、少陰厥證(
呼吸衰竭)
一診:陳左,年67。因發(fā)熱咳嗽過服鎮(zhèn)靜藥,遂致神昏睡深,四肢厥逆,皮膚濕冷,面色萎黃,口唇殷紅而干,目紅黑睛不和,痰多黃稠,溲赤量少,舌邊紅有齒印,苔黃膩根厚少津,脈弦數(shù)重按不足。陽氣不通,四肢厥冷,此少陰見證也。中陰溜府,陰證回陽,則痰熱交阻,邪干陽明,故舌紅苔黃膩,口干少津,目赤溲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秱摗逢柮魅毕伦C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shí)也,急下之,宜
大承氣湯。”少陰三急下證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且
吳有性又以“舌白苔漸變黃苔,目赤小便赤紅”、“四逆、脈厥、體厥之屬于陽氣郁內(nèi),不能四布于外者”為可下之證,則此獨(dú)不得下乎?即處:
生川軍10克(后下)
元明粉10克(沖) 枳實(shí)10克
丹皮10克 赤芍12克
桃仁10克 牛膝10克 川芎10克 郁金10克 石
菖蒲12克
紫雪丹3克(分2次沖服)
或問:“證屬痰熱,
麻杏石甘湯可否?”曰:“病在胃腸而不在肺,則宜攻逐在胃之熱結(jié)而不宜清宣在肺之痰熱,此其一也;病由實(shí)熱
積聚而起,邪盛甫正虛,急當(dāng)祛邪,故先擬攻下也,此其二。”
二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雖神清能言,紺赤已退,然語聲低微,咳嗽無力,稍有水腫,痰稠色黃量多,脈弦?guī)Щ改。以?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60737_96122.shtml" target="_blank">胃散加減:
蒼術(shù)10克 白術(shù)10克 厚樸10克 陳皮6克 桃仁10克 杏仁10克 丹皮10克 丹參10克 赤芍12克 竺黃10克 制川軍10克 炒枳實(shí)10克
礞石滾痰丸10克(包煎)
再以清化痰熱、養(yǎng)肺和胃之劑調(diào)理一月出院。
四、腹痛
案一
一診:老嫗,60許。勞作時(shí)突感腹痛,右腿屈而不伸?滔律碛泻疅,口苦惡心,不思飲食,面紅體重,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滿布,脈細(xì)滑帶數(shù),右下腹壓痛,腹皮急,且可觸及一鵝蛋塊物。此腸
癰證,即
急性闌尾炎。立法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方用:
紅藤30克
蒲公英30克 赤芍18克 米仁18克 敗
醬草18克
冬瓜仁18克 厚樸9克 陳皮6克 六曲9克
另外敷鮮山
海螺(又名
四葉參),切1厘米薄片,粘于腫處肌膚,一日兩換。
二診:熱未退,腫未消。加柴胡9克、生川軍9克。
三診:上方去川軍。
四診:熱退熱退腫縮。再去柴胡、
敗醬草,加黃芪、蒼術(shù)。
案二
六七歲幼女,吐蛔,腹痛時(shí)作時(shí)休,右下腹壓痛,腹皮軟,舌脈無異處。此
蛔蟲病。遣方:
地丁草15克 蒲公英15克
敗醬草15克
土大黃15克
烏梅丸30克
或問:“老嫗與幼女皆少腹痛,何以前者為腸癰,后者為蛔蟲痛?”曰:“腸癰有四主癥:一,灑淅惡寒,微發(fā)熱;二,脈數(shù);三,苔膩;四,身有痛處,腹皮急。西醫(yī)又驗(yàn)以白細(xì)胞增多。幼女諸癥咸無,故不得為腸癰。且《傷寒論》有言:‘蛔厥者,其人當(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shí)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是蛔蟲為病的矣!
案三
一診:梁左,年40許。腹隱痛月余,時(shí)有加劇。痛在臍周,伴臍旁悸動,腸鳴,無惡心、嘔吐、腹瀉,納可。舌正苔薄,脈弦。西醫(yī)檢查僅小腸功能紊亂、淺表性胃炎、嗜酸細(xì)胞顯著增高。因診斷不明,久治無效。思《素問》云:“百病生于氣也!睔鈾C(jī)不通則痛,而肝主疏泄,氣滯中焦則腹痛、悸動、脈弦。疏肝理氣、平?jīng)_降逆可也。立方:
白芍30克 甘草10克 肉桂3克
紫貝齒12克
蘇梗10克 藿梗12克
二診:悸動失,微脹痛,腸鳴
耳鳴。上方加
吳萸2克、淮
小麥30克、紅棗10枚。
三診:腹痛已消,諸癥悉除。惟嗜酸細(xì)胞計(jì)數(shù)仍高。守方繼進(jìn)得痊。
五、痹證
案一
一診:陳右,年25。風(fēng)寒濕三氣相搏傷人陽氣,俾形寒發(fā)熱50余日,消瘦面白,肢節(jié)酸痛僵硬喜暖,晝?nèi)?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bhskgw.cn/tcm/2010/20100519233253_331133.shtml" target="_blank">自汗,夜則盜汗,頸淋巴結(jié)腫如
蠶豆,肌表紅疹散布,壓之退色。脈細(xì)數(shù),舌淡苔薄白膩。西醫(yī)淋巴結(jié)活檢診為反應(yīng)性網(wǎng)狀細(xì)胞增多癥。方用:
桂枝12克 白芍12克 熟附塊12克 炙甘草10克 蒼術(shù)12克 白術(shù)12克 生米仁30克 羌活10克 獨(dú)活10克 生黃芪12克
海桐皮15克 生姜3片
或問:“此風(fēng)寒濕痹日久化熱,熱竄血分,故發(fā)紅疹;又
瘰疬已起,痰火郁結(jié)所致也。盍藥獨(dú)以溫散?”曰:“痰核、紅疹雖為熱象,然多汗、舌淡面白,則陽衰之甚也。陽氣復(fù)則有力驅(qū)邪,發(fā)熱自退,故舍痰火、血熱于弗顧,單刀直入也。經(jīng)言:‘謹(jǐn)察間甚,以意調(diào)之,間者并行,甚者獨(dú)行。’此之謂也。”
二診:熱降痛減,痰核見小,紅疹未消。脈細(xì)數(shù),舌紅苔薄膩。宜“間者并行”,眾法合參。擬方:
生黃芪18克 青防風(fēng)10克 桂枝10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象貝母10克
夏枯草12克 連翹12克 生米仁30克 生地15克 生甘草5克 玄參10克
案二
張右,年20。雙膝關(guān)節(jié)腫痛四十日,行難,局部漫腫,邊界不清,微壓痛,皮色略紅,畏風(fēng)寒,喜熱罨,面淡白,舌正紅苔凈,脈細(xì)數(shù)。西醫(yī)診為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此風(fēng)寒濕三氣入客筋肉,微有化熱。
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制
草烏6克 川草烏6克 桂枝9克 赤芍15克 白術(shù)9克 生甘草9克 當(dāng)歸9克 防風(fēng)12克 牛膝12克
黃柏9克 米仁30克 生姜3片
六、
濕溫一診:華左,年24。脾胃素虛,濕熱內(nèi)伏中焦,外感引動伏氣,遂發(fā)熱不惡寒,午后尤甚,頸淋巴結(jié)腫如蠶豆,面紅身微汗,咽紅痛,頭腫頭痛,腹脹納呆,尿少黃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濕熱交阻,理當(dāng)清化,
三仁湯合
甘露消毒丹消息:
清水豆卷30克 川樸10克 黃芩15克
白蔻仁3克 生米仁15克 杏仁10克 白
通草4.5克 淡
竹葉10克
碧玉散(包)18克 甘露消毒丹(包)30克
二診:諸癥依然,惟舌苔略化。濕熱纏綿,豈可速愈?守方再服。
三診:汗出熱降,鼻塞咽痛,微惡風(fēng)。原方加
桑葉10克、連翹12克,以
雞蘇散易碧玉散。
四診:便溏轉(zhuǎn)干,微口渴,唇紅而干,苔左半已化,右半略膩,咽痛,時(shí)自汗盜汗。濕熱將盡,略見氣虛,雖爐煙熄滅,灰中有火,不可遽投溫補(bǔ)。前方酌減燥藥,復(fù)入甘寒:
北沙參12克 淮小麥30克 干
蘆根18克 杏仁10克 米仁15克 白蔻仁3克 黃芩10克 益元散(包)12克 姜半夏10克 白通草3克
射干4.5克 連翹10克 豆卷10克 甘露消毒丹(包)15克
七、痿證
案一
一診:陳左。久居濕地,三年前因高熱致痿。今長夏時(shí)至,濕與熱合,邪客下肢,遂
癱瘓加重,肌萎膚薄!端貑枴匪^“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者是也。察其面紅容豐,煩熱,尿少色黃,舌胖苔膩微黃,脈細(xì)滑數(shù),尺膚濕潤有汗。西醫(yī)診為病毒性
脊髓炎。經(jīng)言:“治痿者獨(dú)取陽明!敝螡駸峒粗侮柮饕病L幏剑
制蒼術(shù)12克
川牛膝12克 炒黃柏10克 益元散(包)12克
木瓜6克
吳茱萸3克 細(xì)辛3克 防風(fēng)10克
萆薢12克 蠶砂(包)12克
針灸取穴:髀關(guān)、伏
兔、足三里、解溪、內(nèi)庭。均瀉法,隔日一次。
二診:小便轉(zhuǎn)佳,脈濡細(xì)帶數(shù)。病久入深,虛實(shí)夾雜,故實(shí)則濕熱為患,虛則肉萎無力,溲便失主。《素問•痿論篇》曰:“肝氣熱,則肝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
筋痿。”“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而治痿何必獨(dú)取陽明,兼取督脈可也。方用:
制蒼術(shù)12克 川牛膝12克 炒黃柏10克 益元散(包)12克 木瓜6克 防風(fēng)10克 萆薢12克 蠶砂(包)12克
豬脊髓30厘米入煎,
馬錢子0.9克以
麻油炒黃研粉分三次吞服。
針刺穴位加華佗夾脊,穴位注射復(fù)方當(dāng)歸液,隔日更替,且囑改善居處。
三診:肌力增,溲轉(zhuǎn)常,膩苔化薄,脈濡細(xì),動則汗出。此濕熱未盡,肝腎不足,間存氣虛。上方加生黃芪15克、五味子3克、寄生15克、
狗脊15克、白術(shù)10克,蒼術(shù)減為10克。
又因服馬錢子后略口渴多飲,刷牙時(shí)牙關(guān)拘急,故囑漸減至每日0.3克。入秋后加服虎潛丸,水針易為三日一次。
案二
一診:智左,62歲。七年前
感冒發(fā)熱后,左下肢酸疼無力,行路微跛,雖經(jīng)奔波求治,病勢漸重,竟至肌肉萎縮,二便失禁。MRI診為脊髓血管畸形。另罹鼻炎、牙周炎、
痔瘡?桃娒娴摳。p腿癱瘓,時(shí)時(shí)痙攣,麻脹僵硬,下肢不溫,咽癢咳嗽,鼻涕黃稠,尿遺夜頻,大便干結(jié),排出乏力,舌色略黯,苔薄膩微黃,脈沉細(xì)帶滑。予補(bǔ)益督脈,兼通氣血:
赤芍24克 白芍24克 炙甘草10克 木瓜15克 當(dāng)歸12克 五味子10克 山
萸肉10克 白術(shù)15克 生
槐花15克 肉蓯蓉15克
茜草15克 懷牛膝15克 炙
龜板15克
菟絲子12克
旱蓮草12克
金櫻子18克
覆盆子12克 枳殼10克 澤瀉10克
另,炒槐
花粉2克、參
三七粉2克、
鹿茸粉0.25克(冬季0.5克)三味和勻,分三次吞服。
二診:肢溫略增,肌力稍強(qiáng),痙攣、
遺尿有減。加炒槐花粉至每日3克。
三診:胃脘及胸骨后脹痛,吞槐花粉更惡心不適。胃鏡示:全胃炎,胃竇充血、水腫、糜爛,反流性
食管炎,幽門螺旋桿菌(+)。西藥予洛賽克等。修方:
黨參18克 生黃芪24克 當(dāng)歸8克 肉桂4.5克 桂枝10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8克
龍葵24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炙
雞內(nèi)金8克 肉蓯蓉30克 枸杞子15克 廣郁金10克 炒枳殼18克 蒼術(shù)10克 白術(shù)10克 山萸肉10克
補(bǔ)骨脂10克 制川樸6克
血竭1克、茯苓3克,共研粉,分2次吞服;參三七2克吞服;
鹿茸膠囊0.25克吞服。
八、
咳血(結(jié)核性
胸膜炎)
一診:男,40許。時(shí)有咳嗽,吐痰血。癥見頭暈耳鳴,心煩
失眠,自汗盜汗,午后顴紅。此子盜母氣,腎水不能勝肺火,兼旺心火。又脾
胃氣虛,故胃痛饑則易發(fā),食少,便溏。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細(xì)數(shù)。宜滋陰降火,從肺腎入治:
生地12克 麥冬12克
女貞子10克 旱蓮草10克 枸杞子10克 黃芩10克 黃柏10克 地骨皮12克 桑白皮12克 丹皮10克
二診:晨有稠痰然量少,血得安,烘熱減而時(shí)畏寒,時(shí)手心熱而指欠溫,仍失眠,頭暈,眼花,耳鳴。舌尖紅點(diǎn),苔薄白,脈弦細(xì)不數(shù)。腎陰既虛,陽亦不足,故水不濟(jì)火,心火獨(dú)亢。處方:
肉桂1.5克 黃連3克
南沙參10克 北沙參10克
桔梗6克 生甘草6克 棗仁30克 茯苓12克 連翹12克
銀花15克 黃芩12克 冬瓜仁12克 白芍12克
三診:眠好,烘熱減,肢已溫,手汗少,不咳,痰少,仍頭暈眼花,舌尖紅苔薄白。守方繼服。
四診:肢又欠溫,汗復(fù)多,眠不安,舌彌紅。驗(yàn)小便17-羥皮質(zhì)類固醇高。當(dāng)去肉桂也。
更方:
生地12克 麥冬10克 菖蒲10克 茯苓12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川連3克 煅牡蠣15克
九、感冒
一診:趙右,年半百。頻頻感冒,頭暈耳鳴,自覺發(fā)熱,鼻塞,乏力。面白形豐,微短氣,語音重濁,心口不舒,大便無形。舌正紅胖大有齒印,苔薄白,右脈濡軟無力,左脈濡細(xì),尺膚微熱。此氣虛感冒,用
補(bǔ)中益氣湯。耳鳴加防風(fēng),心下痞加芍藥,皆東垣定法也。
生黃芪12克 炒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6克 生甘草3克 熟甘草3克 炙
升麻6克 炒柴胡4.5克 當(dāng)歸10克 陳皮6克 白芍10克 青防風(fēng)10克
辛夷花10克
二診:感冒已愈,然經(jīng)早量多,有白帶。痔瘡復(fù)發(fā),齒痛齦腫。舌淡有齒印,苔薄白,脈右濡左細(xì)弦。東垣曰:“火與元?dú)獠粌闪,一勝則一負(fù)!闭撝刑潱瑒t火熱就上也。加
白芷以散陽明
胃熱,又燥濕收帶。
生黃芪15克 炒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6克 生甘草3克 熟甘草3克 炙升麻8克 炒柴胡4.5克 陳皮6克 白芷8克 黃連3克 黃柏10克
地榆炭12克 煅牡蠣18克 炒米仁18克
三診:月經(jīng)復(fù)常,白帶未凈,腹瀉,日三四行,完谷不化,脘痞腹脹,納尚可。舌淡胖苔薄白膩,脈弦細(xì)。知常達(dá)變,異病可同治:
炙黃芪15克 炒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10克 炙甘草4.5克 炒柴胡4.5克 炙升麻6克 白芍10克 陳皮6克 炒防風(fēng)10克 炒米仁18克 白芷8克 黃柏10克
十、反胃
案一
一診:鄔右,年50。因持續(xù)黃疸做剖腹探查診為胰頭癌。膽管胃造瘺術(shù)后黃疸雖退,然上腹部脹痛、痞滿,納差,朝食暮吐或二三日一吐大量食物及黃綠苦水,大便干結(jié)不通,小便少而奇臭。舌紫暗苔白膩滿布,脈沉細(xì)而滑。此胃本虛弱,肝氣犯胃,氣失和降。以
旋覆代赭湯合
丁香柿蒂湯出入:
生曬參(煎湯代茶)4.5克
旋覆花9克 代赭石30克 丁香3克 干姜3克 姜半夏9克 化
橘紅6克 茯苓9克
郁李仁9克 炒桃仁9克
火麻仁12克 肉蓯蓉12克
皂角子9克
濃煎200ml,分4-6次服。
半貝丸4.5克、
沉香粉1.2克,分4-6次吞服。
二診:便溏,腸鳴,惡心。去郁李仁。
三診:突大量
嘔血、
便血,面白唇紫暗,額汗淋漓,氣息奄奄,脈微細(xì)欲絕。
生曬參30克煎濃頻服;陳阿膠18克烊化分三次沖服;云南
白藥(去保險(xiǎn)子)0.5克吞服,一日4次。
案二
一診:周左,52歲。有胃痛史。近進(jìn)食即痛,上腹脹悶,臥則加甚,常吐清水,朝食暮吐,便秘,口苦,納差,舌淡胖而潤,苔白膩中黃,脈細(xì)數(shù)無力。鋇餐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不完全性幽門梗阻。此脾胃虛寒,火衰于下,胃氣不降,食飲郁久而釀濕化熱。處方:
炒黨參12克 生半夏9克 生姜3片 熟附塊9克
左金丸(分吞)4.5克 制川軍9克 旋覆花(包)9克 代赭石30克
二診:嘔止,齒痛齦腫,口涎極多。此附子過熱而又水飲停留,故原方去附子,加桂枝9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
三診:已不吐,然大便一周不下。此氣機(jī)不暢,兼有陰血虧虛。疏方:
制川軍9克 制川樸4.5克 炒枳殼12克
萊菔子12克 生半夏9克 干姜4.5克 旋覆花9克 代赭石30克 左金丸(吞)4.5克 焦山梔9克 炒桃仁9克 麻仁6克 炒
谷芽12克 炒
麥芽12克
十一、
虛勞 案一
半百某女,形容憔悴,目光無神,訴其失眠多惡夢,
夢交,心悸,頭暈欲裹,神疲乏力,臥床自覺如處流水中。大便干結(jié),
肛裂出血,咽干口燥。舌質(zhì)紅苔光而干,脈弦細(xì),重按無力,靜則一息四至,動則一息六至!督饏T》云:“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處方:
桂枝12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生地18克
百合12克 丹參12克 玄參12克 麥冬10克 桔梗4.5克
石斛10克 朱茯苓12克
麻子仁(研)12克
或問:“此陰虛證也,前醫(yī)迭進(jìn)百合
地黃湯、
增液湯、
天王補(bǔ)心丹,何以不效?今加辛溫之桂枝,反得瘳乎?”曰:“人之一身,陰陽氣血而已。一有怫郁,萬病滋生。陰陽氣血貴養(yǎng)貴和,故藥之過柔過剛皆為逆也。唯和、調(diào)為其正法。尤在涇云:‘以甘酸辛藥,和合成劑,調(diào)之使和,則陽就于陰而寒以溫,陰就于陽而熱以和!斯鹬χ杂靡病F涠,人之正氣,陰陽互根。今虛勞以陽虛為本,陰虛乃久病傷陰所致,為標(biāo)。藥加桂枝,是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陰血得以濡養(yǎng)心神也!
案二
一診:劉右,年30。其人形豐面赤,有虛勞史(氣陰兩虛型)。今便干,月經(jīng)量多,常發(fā)紫癜。舌深紅有紅點(diǎn),苔薄膩穢黃,脈細(xì)滑。查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xì)胞低。此血熱成瘀也,宜涼血活血:
大生地18克 丹皮8克 白芍24克 綠升麻10克 水
牛角18克 川軍炭6克 旱蓮草10克 女貞子10克 地榆12克 小薊草15克
大青葉12克 黃芩12克
仙鶴草18克 生黃芪18克 生甘草6克
二診:血象轉(zhuǎn)高。守方服:
大生地24克 生黃芪30克 升麻10克 仙鶴草30克 制川軍10克 白芍24克
水牛角18克 小薊草15克 黃芩12克 綠升麻10克 生甘草6克 地榆12克
案三
一診:青年某女,罹風(fēng)心病心衰。幼年嘗反復(fù)發(fā)熱,咽痛,
關(guān)節(jié)痛,12年來屢有心悸、氣急?桃娦问菝姘祝E紅,聲低氣怯,神疲心悸,唇舌青紫,脈三五不調(diào),重按無力,此心
肺氣虛,宗氣受損也;納呆脘痞,腹瀉,浮腫,此脾陽不振,脾失健運(yùn)也;動輒氣急,不能平臥,尿少,下肢微腫,久病不復(fù),此
腎不納氣,腎陽衰憊也。而虛可轉(zhuǎn)實(shí),故腎陽虛衰則生水,脾失健運(yùn)則聚痰,宗氣虛損,不貫心脈則血凝,肺氣失肅,痰阻肺絡(luò),肺衛(wèi)不足則感外邪,是又發(fā)高熱,咳嗽,痰白而稠,不易咯出,舌暗紅,苔根黃膩,脈細(xì)數(shù)。則此不為瀉肺化痰利水,清熱解毒活血,而兼顧益氣溫陽健脾奈何?處方:
焦白術(shù)15克 熟附塊9克 葶藶子9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茯苓12克 炒黨參9克 橘紅4.5克 姜半夏9克 生麥芽9克 熟麥芽9克 白蔻仁3克 炒米仁12克 銀花12克 連翹12克 桑白皮12克 魚腥草30克
琥珀末(分吞)1.5克
沉香粉(分吞)1克
二診:發(fā)熱已退,仍納差,咳劇,痰稠,時(shí)黃時(shí)白,舌紅,苔膩未化,脈如舊。原方去黨參、米仁、蔻仁、沉香,加南沙參12克、黃芩12克、
款冬花9克、
蘇子9克、生姜3片。
三診:病大好轉(zhuǎn),喘平咳止,痰少,胃納漸開,舌紅稍減,苔薄黃而干,仍面白聲低氣怯。予:
南沙參9克 北沙參9克 麥冬肉9克 肥
玉竹9克 桑白皮12克 銀花9克 連翹12克 黃芩9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熟附塊9克 琥珀粉(分二次吞)1.5克
四診:勞則氣短,汗多,納可,心下痞消,苔根薄膩微黃,脈如前。上方去銀花、連翹,加黨參12克、五味子3克。
五診:苔薄凈,汗不多,仍動輒氣短,時(shí)心悸。方用:
炒黨參12克 熟附塊6克 麥冬肉9克 五味子3克 肥玉竹9克 焦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丹參12克 炙甘草4.5克
案四
一診:王右,34歲。有早搏史、
慢性咽炎史。今既重身矣,而時(shí)作心悸,
怔忡,頭暈,胸悶引背,耳鳴,面白色淡,舌淡體瘦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xì)滑,重按不足,時(shí)停搏!峨y經(jīng)》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以
炙甘草湯加味:
生地20克 麥冬15克 桂枝20克 阿膠(烊沖)12克 黨參18克 炙甘草10克 麻仁18克 全瓜蔞20克 紅棗10枚 生姜3片
甘松1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枳殼10克 廣郁金10克 fo手10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二診:無心悸,無停搏,仍神疲乏力,少氣音低。前方去全瓜蔞,加生地至30克,黨參至24克,麥冬至18克。
案五
某女,24歲。7月前發(fā)熱腹瀉后,頭暈,心悸,動則氣短,神疲乏力,胸悶,胸痛,四肢欠溫,多手汗,多夢,納少,舌色如常苔薄白,脈細(xì)滑。西醫(yī)診為病毒性
心肌炎。此氣血陰陽俱不足也。疏:
大生地30克 麥冬肉18克 炙甘草15克 廣郁金15克 五味子10克 太子參15克 生黃芪20克 炒棗仁18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川芎10克 桂枝18克 肉桂3克 當(dāng)歸10克 丹參30克 生龍齒30克
案六
一診:夏左,年47。面晦微腫,口唇紫紺,語音低沉。胸悶,胸骨處隱痛,短氣,自汗盜汗,行走不穩(wěn),時(shí)耳鳴,易下肢浮腫、陣發(fā)
眩暈,脘腹痞脹,納少,肢末欠溫,舌胖大有齒印,苔白膩滿布,脈弦細(xì)帶沉,重按無力,偶有停搏。西醫(yī)診為擴(kuò)張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2~3級。處方:
生曬參(另煎)4克 西
紅花(另煎)1克 熟附塊10克 蒼術(shù)8克 白術(shù)8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5克 桂枝15克 肉桂3克 炙甘草10克 全瓜蔞30克
薤白10克 米仁20克 葶藶子18克 麥冬18克 川芎10克 廣郁金18克 川樸8克 生
山楂10克 生姜3片 木防己12克
二診:胸悶減,無氣急,行路較前輕松。脈弦緩而無力。上方熟附塊增至15克,加山萸肉10克、五味子8克。
案七
陸左,38歲。神經(jīng)官能癥病史。體矮形瘦,面色黝黑,頭暈,神疲腰酸,畏寒怯冷,四肢無力,肌肉萎縮,
陽痿泄精,眼澀目糊,耳鳴,口燥而少飲,脘痞,腹中鳴響,失眠多夢,大便先干后溏,舌色略淡,苔白膩滿布,脈弦細(xì)而緩。予膏方:
生地150克 熟地150克 山萸肉150克 巴戟肉150克 仙靈脾100克
仙茅120克 枸杞子150克 肉蓯蓉150克
鎖陽150克 補(bǔ)骨脂100克
韭子100克 菟絲子100克
車前子100克 白芍150克 廣木香80克 制川樸100克
陽起石120克 懷
山藥200克 炙龜板120克 煅龍齒300克 炒棗仁300克 白茯苓120克 炙
遠(yuǎn)志100克 菖蒲120克 姜半夏120克 川石斛120克 五味子80克
胡蘆巴100克 白術(shù)100克 熟附塊120克 肉桂80克 炒黨參150克 肉
豆蔻45克 干姜80克 炙甘草80
上藥濃煎三汁和勻,陳阿膠200克、
鹿角膠200克、冰糖400克溶化收膏,早晚各一匙,溫開水送。另每日服生曬參3克、鹿茸膠囊0.25克。
案八
一診:章右,年50余。面淡虛浮,行動遲緩,語短聲怯。廿載心動緩慢,重甚昏厥。西醫(yī)診為
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阿斯氏綜合征、冠心病、
心肌梗死,已置抑制型心室起搏器。癥見頭暈?zāi)垦,神疲乏力,胸悶,面腫,烘熱,汗出,咳痰,形寒,尺腕欠溫,舌紫黯邊小齒印,苔白膩滿布,脈細(xì)重按不足。法主溫陽益氣:
桂枝18克 炙甘草10克 生黃芪18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白術(shù)10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5克 仙茅12克 仙靈脾12克 知母12克 黃柏12克 全瓜蔞30克 山萸肉10克
二診:諸癥稍減。胸悶,四肢欠溫,舌略黯,苔白膩滿布,脈如舊。方疏:
熟附塊10克 生黃芪30克 全瓜蔞30克 炙甘草10克 麥冬肉10克 肥玉竹12克 仙茅12克 仙靈脾12克 山萸肉10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5克 黨參24克
烏雞白鳳丸,日二次,每次1丸吞服。
十二、
骨瘤(嗜酸細(xì)胞肉芽腫)
一診:六十村婦,顱左生瘤,按之質(zhì)硬,推之不移,局部微痛。常頭暈頭痛頭鳴,
齲齒牙脫,舌質(zhì)嫩紅苔薄白,脈弦沉牢。X光片診頂骨骨髓腔有溶骨性缺損。內(nèi)證或不及其外,外證則必根于其內(nèi)。齲齒非濕熱乎?骨損非腎虛乎?消補(bǔ)兼施:
骨碎補(bǔ)18克
杜仲12克
川斷肉12克
桑寄生15克 生牡蠣30克 玄參12克 連翹12克
天花粉18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夏枯草12克 白芍15克
二診:腫消損合,仍頭暈頭鳴,心悸,惡心,項(xiàng)強(qiáng)。制方:
骨碎補(bǔ)30克
天花粉30克 生牡蠣30克 生石決30克 粉葛根18克 黃芩15克 防己10克 玄參12克 連翹12克 夏枯草12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炒白芍15克 桑寄生15克 川斷肉12克 杜仲12克
十三、眩暈
案一
一診:余右,歲55。形容消瘦,有脾虛久瀉史。跌跤后頭暈?zāi)垦,耳鳴,惡心嘔吐,腹瀉,不得仰臥,肢欠溫,舌正紅薄凈,脈沉細(xì)。此中陽不足,水飲停蓄,外傷引動伏飲,上犯清空!督饏T》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庇衷疲骸凹倭钍萑四毾录拢孪涯d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疏:
澤瀉24克 白術(shù)12克 桂枝10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姜半夏10克 生牡蠣18克
炮姜炭3克 地榆炭12克
二診:頭暈轉(zhuǎn)輕,仍不能仰臥,后項(xiàng)不受壓,四肢溫,大便溏,脈已不沉而弦細(xì)。原方加丹皮10克、赤芍12克,牡蠣增足30克。
三診:眩暈消,瀉得控,然神疲乏力,頭脹頭痛。予
八珍湯去地黃、甘草,加黃芪、澤瀉、半夏、生姜,以善其后。
案二
一診:徐右,年50。體豐,頭暈耳鳴,胸悶,指麻,血壓170/110mmHg,舌紫黯苔黃膩滿布,脈沉弦有力。此
肝火上炎,以
龍膽瀉肝湯出入:
龍
膽草3克 黃芩9克 車前子(包)12克 石
決明18克 生牡蠣(先煎)30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白蒺
藜9克
苦丁茶9克 雙
鉤藤(后下)12克 丹參10克 桑寄生24克
指迷茯苓丸(包)15克
二診:諸癥悉減,苔化薄白膩,舌紫暗,血壓144/100mmHg。原方去指迷茯苓丸、車前、白芍,加桃仁10克、赤芍10克、草決明12克,重用黃芩至12克。
三診:頭目已清,脘中略煩,苔膩化薄,脈沉弦,血壓140/84mmHg。上方去丹參,加首烏、草決明。
案三
一診:陶左,歲55。
高血壓病史,西醫(yī)檢有左心室肥大,眼底動脈硬化,血壓200/120mmHg。刻下頭暈痛脹,眼紅脹痛,手足麻而抖,面浮腳腫,胸痞,心悸,大便干結(jié),夜尿多,舌紅胖大有齒印,苔薄膩微黃,脈沉細(xì)弦勁。此本虛標(biāo)實(shí),腎虛肝旺,當(dāng)急熄肝風(fēng),兼滋陰養(yǎng)血利水:
生地15克 麥冬10克 玄參12克
決明子16克
石決明30克 漢防己12克 龍膽草3克 黃芩18克 白芍18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0克 生牡蠣(先下)30克 澤瀉12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全瓜蔞20克
羚羊角粉(吞服)0.3克
二診:血壓降至190/100mmHg,頭暈、頭痛、頭脹略減,舌紅轉(zhuǎn)常,苔白,大便日行。原方去羚羊角。
三診:血壓150/100mmHg,頭暈好轉(zhuǎn),余癥如前,舌正苔薄膩,脈弦緩。前方去瓜蔞,加生黃芪。
隨訪半載,時(shí)有反復(fù)。反復(fù)時(shí)則加羚羊角。
案四
一診:周右,年47。頭暈乏力,面萎神疲,咳嗽,鼻塞,多夢,口燥不欲飲,飲則噯氣吐清水,大便秘結(jié),舌正紅苔薄而干,脈弦細(xì)。此血虛兼外感燥邪。處方:
桑葉10克 生地12克 當(dāng)歸10克 蘇子10克 杏仁10克 麻子仁12克
柏子仁10克
紫菀18克 款
冬花10克 蒸百部12克 瓜
蔞仁12克 鮮石斛15克
二診:頭暈減,神轉(zhuǎn)佳,便行暢,仍夜眠多夢,咳嗽,口干。原方加棗仁粉3克。
案五
黃左,45歲。面浮色暗,形容憔悴,因甲亢手術(shù)后常頭暈,乏力,形寒怯冷,腰酸腹脹,納少口苦,大便干結(jié)。西醫(yī)診為
甲狀腺功能減退。察舌淡胖色暗,苔薄黃而滑,脈細(xì)軟。此腎陽虛衰,以
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淮山藥15克 白術(shù)10克 黃芪24克 丹皮6克 葛根10克 五味子8克 枸杞子10克 熟附塊8克 肉桂4.5克
案六
鄭右,年近50。形體豐腴,面色淡白,頭暈頭痛,胸悶,時(shí)胸痛,痰多不咳,夜眠欠安,口苦納少,舌胖苔白膩滿布,脈濡緩。此濕熱彌漫,胸陽失展。以三仁湯消息:
杏仁9克 蔻仁3克 米仁15克
川貝母4.5克 川樸6克 姜半夏9克 白通草3克 朱茯苓12克 廣郁金9克 炒枳殼9克
夜交藤30克
案七
一診:中年朱右,面黃形瘦,頭暈神疲乏力,心悸心慌,口干口苦,夜眠易醒,臨經(jīng)則劇,舌尖紅苔薄白,脈細(xì)滑。此肝郁化熱,以丹梔
逍遙散化裁:
丹皮8克 焦山梔10克 當(dāng)歸10克 銀柴胡6克 白芍12克 白術(shù)6克 茯苓10克 炒
薄荷3克 黨參10克
青皮6克 陳皮6克 大生地12克
二診:諸癥悉緩,改以八珍湯調(diào)理。
案八
中年某婦,形瘦神疲,面淡黃。訴頭暈頗劇,耳鳴,心悸,目不欲張,腰酸尿頻,畏寒怯冷,飲后脘脹胃痛,偶有吐酸,略口苦,面目及下肢微腫。舌紫暗苔薄白而潤,脈弦細(xì)。此中焦虛寒,以
吳茱萸湯加味:
炒黨參12克 吳茱萸4.5克
高良姜6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丹參10克 紅花6克
蓽澄茄10克 姜半夏10克 小川連3克 陳皮8克 茯苓10克
案九
女,46歲。色白形豐,四肢虛浮。訴其頭暈眼花,神疲乏力,癥已反復(fù)十余年。血壓100/60mmHg。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xì)無力。此氣虛也,用益氣升陽法:
蔓荊子10克 炙升麻4.5克 葛根10克 黨參12克 生黃芪18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4.5克 澤瀉10克 姜半夏10克 茯苓10克
案十
青年某男,面色黧黑,形體消瘦,十年來四次上
消化道出血。刻見頭暈神疲乏力,納少口苦,便溏,胃脘隱痛,多夢,舌暗紅多
紫斑,苔薄凈,脈弦細(xì)數(shù)。此氣虛兼血瘀也,以歸芍六君湯加味:
黨參10克 茯苓12克 白術(shù)6克 炙甘草6克 當(dāng)歸10克 白芍18克
香櫞8克 丹皮6克 川連2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砂仁(后下)3克 炒棗仁粉(吞)3克
案十一
一診:周左,歲63。高血壓史五六載,近見頭暈,心悸,多夢,汗多,微惡寒,烘熱,口中覺熱,齒浮,口碎,苔薄微黃,脈弦有力。血壓178/100mmHg。此陰陽不調(diào),
肝陽上亢。處方:
天冬9克 麥冬9克 料豆衣9克 炙甘草4.5克 淮小麥30克 紅棗10只 決明子15克 桑寄生15克 鉤藤(后下)12克 石決明18克 白芍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二診:血壓降至132/90mmHg。因心悸顯,改處炙甘草湯。
案十二
一診:某男,歲50。少時(shí)數(shù)冒風(fēng)寒,頭暈20載,昏則仆地,隨扶隨倒,夏季無汗,少淚,煩熱,冬季有汗,畏寒怯冷。溲少便秘,時(shí)腹瀉。察面色黃褐,舌正紅苔膩,脈弦而重按不足。西醫(yī)診為突發(fā)性體位性低血壓。先擬益氣升陽:
生黃芪15克 炒黨參15克 桂枝10克 焦白術(shù)12克 炙甘草6克 炒川芎10克 當(dāng)歸10克 茯苓12克 姜半夏10克 生姜3片 紅棗12枚
二診:肘窩、腋窩、胸膺諸處潮濕微汗,淚增,血壓略升,仍頭暈,神疲乏力,畏寒,面色萎黃,舌正苔薄膩微黃,脈弦無力。當(dāng)益氣升陽,調(diào)和營衛(wèi),略兼苦降陰火:
生黃芪24克 炒黨參10克 粉
葛花18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桂枝10克 炙升麻6克 黃柏10克 紅棗10枚
三診:諸癥再緩。然入初夏則頭暈加劇,無汗,煩熱,頭脹齒痛,引及左耳,口渴不欲飲,大便三四日一行,舌紅苔膩微黃,脈弦。此濕熱內(nèi)郁,當(dāng)予清化:
生地30克 麥冬24克 生石膏18克 桑葉10克 薄荷6克
桑皮10克 葛根18克 太子參12克 黃芪15克 制川軍6克 黃芩10克
四診:血壓彌降,頭暈甚,神疲乏力,眼花,肌膚無汗而燥,肢欠溫,舌淡苔黃膩,脈軟。此養(yǎng)陰清熱藥重,遏伏陽氣。仍改通陽益氣法:
桂枝10克 麻黃8克 炒黨參18克 生黃芪18克 炙甘草6克 焦白術(shù)10克 黃芩12克 藿香10克 姜半夏10克 干姜3克 紅棗10枚
五診:頭暈減,膚熱無汗,項(xiàng)強(qiáng),肢端欠溫,舌正苔黃膩,脈弦重按無力。守法易方:
桂枝10克 熟附塊10克 生牡蠣18克 薄荷3克 生黃芪15克 炒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粉葛根6克 川芎10克 蔓荊子12克 生姜3片
案十三
一診:劉右,年62。頭暈半載,伴頭痛,微耳鳴,惡心,嘔吐,頭不可俯仰,不得左臥,舌正紅苔白膩,脈細(xì)緩。
益氣聰明湯加味:
蔓荊子18克 川芎18克 生黃芪24克 葛根18克 升麻10克 黨參18克 桂枝18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黃柏12克 炙甘草10克 姜半夏12克 白術(shù)10克
二診:仍頭暈,苔薄滿布,脈沉細(xì)而緩。前方加澤瀉30克、豬苓15克、茯苓15克、生石膏30克、生牡蠣30克。
三診:再投效不顯,乃詳于問診,知陰濕天重,手臂麻木,頸項(xiàng)強(qiáng)痛。此外感風(fēng)濕也,故從清陽不升論治無效。若散風(fēng)除濕,自無不愈也。處方:
熟附塊12克 桂枝12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白術(shù)12克 炙甘草10克
清風(fēng)藤30克 老鶴草30克
絡(luò)石藤30克 獨(dú)活12克 細(xì)辛8克 生黃芪24克 川芎15克
絲瓜絡(luò)10克 火麻仁18克
案十四
一診:閔左,46歲。體高面紅,口唇略黯,頭暈,頭痛,陣發(fā)心悸,胸悶,舌色偏紅苔薄白而潤,右脈弦細(xì)左沉細(xì),尋按不足。西醫(yī)診為高血壓,心肌炎后遺癥,心律不齊。舍脈從癥:
生黃芪30克 漢防己15克 龍膽草8克 黃芩18克 丹參30克 炒桃仁12克 丹皮12克 全瓜蔞30克 廣郁金12克 茯苓15克 川芎10克 炙
水蛭8克
苦參24克 生龍齒30克 代赭石18克
二診:諸癥見減。上方水蛭、苦參等藥減量。
后以補(bǔ)心丹調(diào)理。
十四、心悸
案一
周右,早搏十年,易感冒、咽痛。中西醫(yī)屢治不效。癥見形瘦顴紅,心悸,胸悶短氣,易汗,怕冷,手足欠溫,舌質(zhì)紅苔薄凈,脈細(xì)緩而結(jié)。遵《傷寒論》之言:“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生地250克 麥冬45克 桂枝45克 黨參30克 麻仁60克 炙甘草60克 生姜45克 大棗30枚 阿膠(烊沖)30克
上藥以水1600ml、清酒1400ml煎至600ml許,分三服,隔日服第二劑。
或問:“前醫(yī)有以炙甘草治者,何以不效?”曰:“量之輕也。今醫(yī)但知漢之一兩約為今之三克,不知此為謬誤。吳氏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以13.92克為漢之一兩;考公元179年之漢‘權(quán)’,一兩即今之15.625克;清代吳鞠通之加減復(fù)脈湯用甘草一量,合37克,則仲景處方量之為重亦審矣!
案二
一診:匡某,年48。素神疲乏力,感冒,咽痛。近一周胸悶,心悸,偶發(fā)胸痛,心動圖示竇性心律、頻發(fā)室性早搏。舌正紅苔薄白,脈弦略數(shù)而結(jié)。又午后低熱,語音低微。方疏:
生地90克 麥冬24克 黨參30克 炙甘草24克 桂枝24克 麻仁20克 阿膠(烊沖)18克 紅棗24只 生姜50克
黃酒500克、水適量,浸藥1小時(shí)后煎頭汁600ml,分三服。
二診:心悸、胸悶、胸痛皆逝,藥后腹脹、便溏,早搏已失。囑繼服3劑,另處原方減量為1/3調(diào)理。
或問:“此為內(nèi)傷兼有外感,盍舍外感不治,單用炙甘草湯?”曰:“仲景云:‘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主之。’‘傷寒’即是外感熱病,此二字豈可忽哉?非外感熱病所致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則未必咸宜炙甘草湯也。且炙甘草湯既滋陰養(yǎng)血,又益氣通陽,氣血陰陽得復(fù),則正氣存內(nèi),邪自難容也!
案三
一診:竺左,年29。心肌炎、室性早搏史兩載。今伏氣內(nèi)蘊(yùn),外感引發(fā),熱入營血,故心悸,短氣,咽紅,咳嗽,痰少而稠,面色潮紅,唇紅而干,舌略紅苔厚白膩,脈左弦數(shù),右弦細(xì)數(shù),來盛去衰,有停搏。
清營湯合加減復(fù)脈湯出入:
生地45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水牛角10克 玄參12克 苦參18克 焦山梔12克 生甘草12克 連翹12克 生龍齒30克
真珠母30克 天冬12克 麥冬12克 丹參30克 黃連6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二診:停搏已消,哮喘未發(fā),咳嗽,痰白而稠,舌正紅苔薄白膩,脈弦細(xì)數(shù)。前方去焦山梔、玄參、水牛角,加黨參18克、法半夏12克、木防己10克以化痰益氣。
案四
一診:閔左,43歲。房性陣發(fā)性心動過速7載。緊張后驟發(fā),心率200次/分余。頭暈,四肢麻木,重則冷汗、昏厥,舌偏紅略黯,苔薄膩,底有裂紋,脈弦細(xì)。丸以緩圖:
炒棗仁6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大生地50克 白茯苓30克 炙甘草15克
西洋參40克 柏子仁30克 活
磁石20克 真
馬寶20克 炙遠(yuǎn)志12克 紫丹參150克 黃連30克 膽
南星30克
珍珠粉12克 五味子15克 羚羊角粉12克
制法:上藥17味中,生地、天冬、麥冬煮爛打糊;丹參煎濃汁去渣;余藥研極細(xì)粉,過篩去粗,以藥糊、藥汁共泛
綠豆大小丸。服法:日三次,每次3克,餐前白開水送服。
二診:心悸減少減輕。原方加重生地、黃連量。
案五
一診:周右,歲19。形體略瘦,面色泛白,少許
痤瘡。訴心悸,胸痛,氣急,頭暈,情緒不安,夜眠多夢,時(shí)怕冷、升火,咽痛,咳嗽,痰少色白,鼻涕帶血。月經(jīng)量少。舌形胖色正紅,苔膩微黃,脈弦?guī)?shù),偶律不整。西醫(yī)診為
病毒性心肌炎。此外受濕熱熱毒,內(nèi)傷心肺肝腎氣血。處方:
大生地50克 麥冬18克 玄參15克 桂枝30克 炙甘草18克 生龍齒18克 磁石18克 南沙參10克 北沙參10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丹參30克 苦參30克
蓮子心12克 小川連8克 銀花15克 連翹15克 柴胡10克 琥珀粉(吞服)2克
二診:諸癥悉減,仍感疲乏,時(shí)有面紅升火,面部少量痤瘡。舌正,苔薄白,根薄膩微黃。上方去丹參、柴胡、南北沙參,加
紫石英30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0克、炒棗仁30克。
三診:調(diào)理方:
黨參18克 炙甘草15克 生黃芪15克 焦白術(shù)12克 茯苓15克 炒棗仁30克 川芎8克 枸杞子12克 丹參15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8克 女貞子10克 旱蓮草10克 生龍齒18克
珍珠母18克 枳殼8克 雞內(nèi)金8克 琥珀粉(分吞)1.5克
四診:已無不適。善后方:
黨參15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8克 生黃芪18克 炙甘草15克 蒼術(shù)8克 白術(shù)8克 茯苓10克 茯神8克 炒棗仁30克 柏子仁15克 枸杞子12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8克 生龍齒18克 肉桂3克 川樸8克 廣郁金10克
案六
某女,歲48。面色淡白,心悸,怔忡,驚恐,甚則短時(shí)
抽搐,納可,便秘。月事如常。舌根苔薄膩微黃,前半少苔,脈弦,有停搏。西醫(yī)診為
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此屬
痰火擾心,予:
柴胡12克 桂枝12克 姜半夏15克 膽南星12克 菖蒲10克 遠(yuǎn)志8克 炒棗仁30克 茯苓18克 炙甘草8克 川芎8克 知母12克 生龍齒30克 生石決30克 生牡蠣30克 磁石15克 炙龜板15克 制川軍10克 黃連6克 丹參15克 麻仁15克 燈
心草30厘米 紅棗6枚
案七
一診:甄右,33歲。心悸,胸悶胸痛,短氣,頭暈。心陰虧虛,補(bǔ)心丹加減。
二診:勞后復(fù)作。養(yǎng)陰、益氣、通陽,炙甘草湯化裁。
三診:胸部受撞,諸癥再發(fā)。上方加柴胡、黃連、瓜蔞、郁金等藥。
四診:情志抑郁,早搏又起。面色黯滯,表情呆板。察舌色如常,苔厚膩微黃,脈細(xì)帶弦。此肝膽氣郁,痰火擾心。治從少陽:
柴胡18克 黃芩15克 黃連(研粉吞服)4克 姜半夏15克 膽南星15克 制川軍6克 制川樸10克 枳殼12克 肉桂6克 炙甘草10克 黨參18克 炒棗仁4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生龍齒30克 廣郁金18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遠(yuǎn)志8克 炙龜板10克
十五、顫震
案一
費(fèi)左,大學(xué)講師。提筆則手抖如旋風(fēng),西醫(yī)診為書寫痙攣癥,迭用鎮(zhèn)靜藥不果。經(jīng)云:“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然肝風(fēng)之作,有陽亢,有血虛,有陰虛,有熱盛。獨(dú)此人神疲欲眠,形寒怯冷,夜尿多,舌嫩紅苔薄凈而略弦,皆虛寒之征。又腎虛特著,見思維遲鈍,陽痿,腰酸,齒浮,尿頻,便溏。此非肝風(fēng)實(shí)證,實(shí)由腎水虛衰所致,則當(dāng)補(bǔ)腎以養(yǎng)肝也。
地黃飲子合
右歸丸出入:
熟地12克 山萸肉10克 巴戟天10克 熟附塊8克 炒黨參24克 炙甘草10克
石菖蒲10克 炙遠(yuǎn)志6克 補(bǔ)骨脂10克
益智仁10克
鹿角膠(烊沖)9克 杜仲10克 川斷肉12克 骨碎補(bǔ)15克 金櫻子12克 覆盆子12克 煅龍骨18克 麻
黃根12克
或問:“方中何以去肉桂而添
麻黃根?”曰:“肉桂雖能溫腎,然亦伐肝,故去之;麻黃根不止止汗,亦可宣通肌肉筋骨陽氣,故加之!
案二
黃右,年17。舞蹈病一載。癥見手足抖動,時(shí)擠眉弄眼,時(shí)歪嘴伸舌,時(shí)俯仰咬牙,性急,喉鳴,舌質(zhì)紅苔薄膩微黃,脈弦滑。此風(fēng)痰阻絡(luò),以丸藥緩攻:
白附子60克 干菖蒲30克 膽南星45克 制遠(yuǎn)志30克
天竺黃60克
蜈蚣30條 琥珀30克 川貝母50克 陳皮20克 珍珠粉15克
朱砂0.1克
上藥共研粉和勻,另以白芍100克煎濃汁,加蜂蜜適量為綠豆大丸。每日三次,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
十六、胃痛
案一
一診:羅左,歲23。胃脘脹痛兩載,痛引兩脅,惡心,噯氣,時(shí)嘔,大便尚調(diào)。舌紅,前半少苔根白膩,脈細(xì)滑略數(shù)。胃鏡診為淺表性胃炎、胃粘膜脫垂。此肝氣犯胃,寒熱錯雜。方用:
炒黨參9克 炙甘草4.5克 黃芩9克 干姜1.5克 旋覆花(包)9克 代赭石12克 枳實(shí)9克 白芍12克 香附9克 麥冬肉9克
二診:嘔吐未作,胃痛偶發(fā)?诟桑嗉t,苔脈如昨。原方去干姜,加石斛9克。
三診:胃痛復(fù)作,痛引兩脅,中脘
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前半薄
白根黃膩,脈細(xì)。此濕阻熱郁,不宜辛散及養(yǎng)陰。處方:
川連3克 吳萸1.5克 干姜1.5克 黃芩9克
清寧丸(包)6克 蒲公英18克 太子參9克 生甘草3克 川石斛9克 干蘆根15克
鳳凰衣9克
案二
陳左,年46。有多年胃痛史、黑便史。今右上腹隱痛,空腹則劇,偶有嘔吐,遇冷易發(fā)?诟煽诳啵姑,噯氣,納差,不吐酸,大便可。舌暗紅苔膩滿布微黃,脈弦細(xì),重按無力。胃鏡診為萎縮性胃炎伴球部潰瘍。以半夏
瀉心湯消息:
太子參12克 炙甘草6克 小川連3克 黃芩12克 高良姜4.5克 姜半夏10克 制川樸6克 白蔻仁3克 炒枳殼8克 炒白芍12克 香櫞10克 谷芽10克 麥芽10克
案三
老嫗屢作胃痛,頭暈眼花,惡心,偶嘔,便干,口出熱氣,胸脘灼熱,口干咽燥,日大飲冰水。然背寒足冷,盛夏亦不得露體。舌紅苔薄膩微黃,脈沉細(xì)弦。此下焦腎寒,中焦胃熱,以
清胃散合
交泰丸出入:
生地12克 升麻10克 川連12克 肉桂3克 黃柏10克 麥冬10克 蓯蓉12克 玄參12克 知母8克 麻仁(研)12克
案四
中年某男,常
上消化道出血,鋇餐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胃下垂。癥見中脘隱痛,痛在空腹,食后作脹,大便溏薄,日二三行,口苦納少,頭暈夜夢,形瘦面黑,舌紅邊有紫斑,苔薄白,脈弦細(xì)數(shù)。此脾寒肝熱,木克土也。方用:
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6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6克 丹皮6克 川連2克 陳香櫞8克 肥玉竹10克 砂仁(后下)3克 炒白芍12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十七、嘔吐
青年男某,嘔吐、頭痛、眼花四載,冬日頻發(fā),久治不愈。作則痛在后項(xiàng),得食即吐,畏寒,神疲欲眠。舌正紅苔薄白,脈弦。此
脾腎陽虛,復(fù)有肝風(fēng),葉天士所謂“肝風(fēng)大動,將胃口翻空”也。
四逆湯合大半夏湯加減:
熟附塊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4.5克 炒黨參12克 姜半夏12克 羚羊角粉(吞服)0.3克 石決明20克
十八、
狐惑(眼、口、生殖器綜合征)
陶右,年26?谇慌c陰部潰瘍更作數(shù)年?桃娍谇徽衬っ訝,色淡白,有淡黃色組織壞死,陰部小
癤腫硬,白帶多,色白腥臭。又噯氣,口臭,納少,舌正紅苔薄,脈弦細(xì)滑。予《金匱要略》
甘草瀉心湯:
生甘草3克 熟甘草3克 小川連3克 蓮子芯1.5克 生姜1片 姜半夏12克 黃芩12克 太子參12克 連翹10克 代赭石18克 旋覆花(包)10克 地榆12克 茯苓12克
十九、
經(jīng)行眩暈趙右,44歲。經(jīng)前頭暈,心慌,肢麻,失眠,午后升火,時(shí)形寒。經(jīng)來3天,色鮮紅,量多如沖。血壓140/100mmHg。舌淡胖苔薄膩,脈緩。西醫(yī)診為經(jīng)前期緊張綜合癥。此寒熱錯雜,沖任不調(diào)也。以
二仙湯合
二至丸出入:
仙茅12克 仙靈脾12克 女貞子9克 旱蓮草9克 菟絲子12克 地榆12克 白芍12克 川斷12克 金櫻子12克 炙黃芪12克 澤瀉18克 焦白術(shù)9克
二十、肺門腫瘤
一診:王右,50歲。
糖尿病控制后又發(fā)熱、咳嗽、胸痛,X線攝檢肺門有腫塊,疑為肺門淋巴結(jié)腫大或
肺癌,用抗生素及抗癌中藥而不消。見面色無華,略虛浮,神疲,咳嗽,痰白量少,胸痛,上脘痞悶,納呆,舌淡苔薄黃,脈細(xì)。此正虛邪戀也。虛為肺胃氣陰兩虛,邪為痰熱挾濕聚于胸膈。處方:
皮尾參9克 南沙參9克 北沙參9克 天冬9克 麥冬9克 生米仁30克 馬
兜鈴9克 蒸百部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山海螺30克
黛蛤散(包)12克 荊
三棱12克 蓬
莪術(shù)30克 南天竺9克
二診:咳減,仍胸痛,脘痞,納少,午后低熱,大便難,三五日一行,舌淡,苔黃膩,脈細(xì)滑。疏:
皮尾參9克 南沙參9克 北沙參9克 天冬9克 麥冬9克 生米仁30克 蒸百部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山海螺30克 瓜蔞仁18克 瓜蔞皮15克
石見穿30克 蓬莪術(shù)30克 荊三棱12克 火麻仁12克
姜黃12克 黛蛤散(包)30克
三診:低熱退,咳嗽消,胸微痛,納增,精神漸振。X線查腫塊已縮半。上方去百部、姜黃,皮尾參易為生曬參,加
黃精12克、炙甘草6克、黨參12克。
四診:齒痛齦腫,惡熱,口渴多飲,多尿,納旺,舌紅苔膩微黃,脈細(xì)滑數(shù)。尿糖陽性。此糖尿病復(fù)作,從脾
腎陰虛施治。上方加生地12克、玄參12克、蒼術(shù)8克、白術(shù)8克,并服D860。
五診:因時(shí)停服藥又胸痛增劇,咳嗽增多,咯痰黃稠,痰中帶血,頭暈,口渴,項(xiàng)強(qiáng),苔薄微黃,脈細(xì)滑。此肝火肝肺。復(fù)入黛蛤散(哲璇按,原著前文言斯藥“一度停用”),加黃芩12克、桑皮12克、茜草炭9克、阿膠(烊沖)10克。
二十一、
氣癭(地方性甲狀腺腫)
青年某女,新為人母,頸部腫塊已生半載。質(zhì)軟光滑,隨吞咽而動,舌脈無異處。方用:
制香附9克 炒白芍9克 夏枯草12克
昆布15克
海藻15克 海
浮石12克 黨參9克 生黃芪9克 茯苓9克
二十二、咳嗽
案一
一診:男幼,16月。咳嗽、發(fā)熱已三月,痰聲漉漉,氣急難眠,面白,頭汗,盜汗,納少,便干,苔薄左剝,脈細(xì)滑。遵錢乙:“治嗽大法盛既下之,久即補(bǔ)之,更量虛實(shí),以意增損!
生黃芪15克 太子參6克 南沙參3克 北沙參3克 炙甘草3克 杏仁4.5克 瓜蔞仁6克 紫菀9克 款冬花6克 前胡6克 川貝母4.5克 姜半夏4.5克 茯苓6克 炙麻黃3克 地骨皮6克 黃芩6克
或問:“止以黃芩、地骨皮清熱,不亦少乎?”曰:“病者口不渴,舌不紅,苔不黃不燥,肌膚不熱,僅便干與頭汗,是熱之輕也。盜汗乃虛熱。熱既不著,徒以大劑清熱何為?咳嗽痰多氣急,是肺失宣肅,津液失于輸布,聚而成痰,故以宣肺化痰為主也。”
二診:喘平,咳少痰減,面色轉(zhuǎn)佳,盜汗止,大便日行,苔薄不剝,脈細(xì)滑。上方去麻黃、黃芩、地骨皮,加旋覆花(包)6克、蒸百部6克、陳皮3克。
案二
男幼,1歲半。
上呼吸道感染半載,常發(fā)燒,咳嗽,多痰,喉中痰鳴。察其面白形肥,苔白脈滑,此氣虛挾痰也。處方:
黃芪1.5克 黨參1克 白術(shù)1克 象貝1.5克 橘紅1克 連翹1.5克 牛蒡1.5克 六粬3克 甘草1克 桔梗0.5克 前胡1.5克 瓜蔞仁1.5克
或問:“藥何輕乎?豈可中病?”曰:“《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氣有高下,病有遠(yuǎn)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醣⒃疲骸钏帤庵敛∷,勿太過與不及也。’故量之輕重大小,需驗(yàn)之以五則:一,藥之性味沉浮,有毒無毒。輕揚(yáng)、毒藥宜輕,重濁、無毒可重;二,病癥之輕重緩急。重者急者宜重,輕者緩者宜輕;三,病邪之新久。新邪宜大劑急攻,久邪當(dāng)小劑緩消。四,病者體質(zhì)。體強(qiáng)可大,弱則宜小,雖用補(bǔ)藥,亦顧其虛不受補(bǔ);五,年齡及體重。年幼體輕量少,年長體重藥多。要之,病態(tài)有別,藥亦不同,因人而異,以此為判。”
案三
一診:何左,4歲。感冒發(fā)熱,咳嗽氣急,呼吸聲粗,多痰,咽腫,神疲,納少,便干,尺膚濕潤多汗,舌紅苔薄白膩,脈細(xì)滑。肺部聽診呼吸音粗。此肺炎喘嗽。處方:
生黃芪15克 白術(shù)6克 防風(fēng)6克 炙甘草4.5克 紫菀10克 款冬花6克 白芍15克
馬兜鈴4.5克 丹皮6克 桔梗3克 前胡8克 蒲公英15克 魚腥草15克 銀花6克 連翹6克
萊菔子4.5克
小兒珍貝散0.5克吞服,日三次。
二診:咳痰減,仍發(fā)熱氣急。原方去兜鈴、丹皮,減萊菔子為3克,繼服小兒珍貝散。
三診:咳消,無痰,氣急不發(fā),無熱。面仍淡白,易汗,舌正苔薄白,脈細(xì)滑。方用:
生黃芪15克 白術(shù)6克 防風(fēng)6克 五味子3克 黨參10克 炙甘草4.5克 桂枝6克 白芍藥6克 茯苓6克 北沙參6克 前胡6克 象貝母4.5克 紅棗6枚
人參
健脾丸18粒,分三次吞服。
案四
苑老太,歲70。年逾古稀,肝腎不足,
腎氣虛乏攝納之權(quán),
肝陰虛有陽亢之象。長期吸煙,痰飲戀肺難免;曾經(jīng)手術(shù),氣血受損有之。故咳嗽痰白粘稠而量少,短氣頭暈胸悶而心悸。行路忽偏,眠食均可。時(shí)有尿急,偶生便秘。法當(dāng)益肝腎精血,以攝納元?dú)猓瑵摻悼宏,使乙癸同源;健運(yùn)脾土,宣肅肺金,滋化源而運(yùn)胸陽。徐徐緩圖,調(diào)護(hù)有當(dāng),可臻耄耋。
生地100克 熟地100克 全當(dāng)歸100克 五味子60克 制川樸120克 姜半夏100克 白茯苓100克 青皮60克 陳皮60克 炙甘草60克 嫩白前120克 紫丹參120克 奎白芍120克 上安桂30克 款冬花100克 炙蘇子120克 全瓜蔞180克 枳殼100克 廣郁金100克 大川芎100克 制黃精180克 麻子仁150克 桃仁100克 杏仁100克 厚杜仲180克 桑寄生120克 懷牛膝100克 福澤瀉120克
茺蔚子120克 生龍齒120克
雞血藤120克 枸杞子100克 山萸肉100克 南沙參60克 北沙參60克 蒼術(shù)100克 白術(shù)100克 坎炁10條
上藥濃煎三汁和勻,高麗參60克、西洋參30克、
冬蟲夏草60克另煎濃汁,收膏時(shí)調(diào)入 。
蛤蚧尾3對,研極細(xì)粉,收膏時(shí)調(diào)入。鹿角膠90克、龜板膠90克、陳阿膠120克、蜂蜜120克、冰糖120克水溶后,共上藥汁如法收煉成膏。用法:早晚各一匙,溫開水調(diào)服。感冒發(fā)熱、脘腹痞脹,或有它疾時(shí)停服。
另先水煎服開路方:
大熟地15克 當(dāng)歸9克 川樸9克 肉桂3克 枳殼9克 丹參12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鐘乳石15克 桃仁9克 杏仁9克 白前12克 炙黃芪12克
二十三、
胸痹案一
一診:孫左,歲50。
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十載,偶發(fā)胃脘不適?滔滦貝灒赝,心悸,動則短氣,面白形瘦,語低神怯,輕咳白痰,舌苔厚膩微黃,脈弦無力不齊。此氣陽俱虛,痰濁內(nèi)阻。方用:
全瓜蔞30克 桂枝18克 炙甘草10克 枳殼10克 川厚樸10克 熟附塊10克 川貝母6克 象貝母6克 法半夏10克 黨參18克 生牡蠣30克 明
玳瑁6克 遠(yuǎn)志8克 炒棗仁30克 柏子仁10克
或問:“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
烏頭同附子也,方中何以用反藥者三?”曰:“反藥雖濫觴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然自茲以降,古今名家多有用之者,則十八反非皆真反也。此其一。其二,胸痹乃沉疴痼疾,非反藥無以激越藥性,況病者正虛不甚,又以大劑黨參、甘草和之,則勢亦不危也;瞪⒔Y(jié)兼以溫陽散寒,此反藥之所以用,在乎‘辨證論治’四字也!庇謫枺骸啊督饏T要略》胸痹篇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與枳實(shí)薤
白桂枝湯何以別?”曰:“栝蔞薤白白酒湯與栝蔞薤白半夏湯皆以酒煎,可宣通陽氣,專于止痛,以胸背痛為主癥,日人漢方醫(yī)用治冠心病及呼吸道疾患所致之咳嗽、咯痰、呼吸急促與胸背冷痛;枳實(shí)薤白
桂枝湯以水煎,大劑枳實(shí)、厚樸配小量桂枝,可降逆氣,專于解悶,以胸悶、氣逆為主癥,日人漢方醫(yī)用治心臟病、氣管炎與胃痙攣。要之,一治痛一治悶,見癥不同,選方因異!
二診:精神振,咳痰減,仍胸悶隱痛,心悸。原方加茜草12克、沉香粉0.6克(分二次吞服)。
三診:面色已轉(zhuǎn),聲亮,苔略化薄,脈弦無停搏。加山萸肉10克、鐘乳石30克以補(bǔ)腎納氣,半貝丸4.5克以化痰散結(jié)。
四診:體健,咳輕。舌正紅苔前半薄膩根厚,脈弦重按力弱。以丸藥緩圖:
生曬人參90克 珍珠粉45克 血竭60克 琥珀60克 制川樸45克 炮穿
山甲片45克 小川連45克 川芎45克 白茯苓60克 川貝母45克 參三七60克 沉香15克
上藥研極細(xì)末和勻,紫丹參120克煎湯泛丸。每次吞服2克,日2-3次,溫開水送服。
案二
一診:某少女,胸悶,嘆息,夜寐不安,多夢易驚,神疲乏力,面紅升火,手足帶涼,納可,二便調(diào)。有
痛經(jīng)史,經(jīng)期延長。舌光略紅苔薄,脈沉細(xì)緩。動態(tài)心電圖示:Ⅱ度
房室傳導(dǎo)阻滯,頻發(fā)室早,偶發(fā)房早。查柯薩奇病毒1-5型中和抗體陽性。西醫(yī)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當(dāng)調(diào)陰陽氣血,兼重祛瘀:
大生地40克 生黃芪30克 炙甘草18克 桂枝30克 麥冬18克 黃連8克
蓮子心10克 生龍齒30克 生牡蠣30克 苦參18克 丹皮15克 桃仁12克 川芎6克 炮山甲8克 炒棗仁30克
地鱉蟲10克 紅花8克 制香附15克
二診:癥略減,痛經(jīng)。月經(jīng)后有反復(fù)。前方去牡蠣,加紫石英30克、磁石18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廣郁金10克,苦參增至30克。
三診:諸癥輕微,仍面紅升火,四肢欠溫,月經(jīng)延期。予:
大生地30克 桂枝18克 炙甘草8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 炙龜板15克 五味子10克 生黃芪20克 麥冬15克 川芎10克 紫石英30克 生龍齒30克 廣郁金15克 丹皮18克
案三
曾左,年18。病毒性心肌炎病史,Ⅱ度Ⅱ型
竇房傳導(dǎo)阻滯。癥見胸悶,偶有夜眠欠安易驚,大便干結(jié),舌色如常,苔薄白膩,脈沉帶弦。方疏:
生曬參(另煎)4克 生黃芪30克 當(dāng)歸8克 川芎10克 紅花8克 桃仁12克 地鱉蟲10克 炮山甲8克 大生地30克 麥冬肉18克 黃精18克 炙甘草15克 廣郁金15克 象貝母12克 川貝母3克
案四
一診:齊左,47歲。形體略豐,面色淡白,口唇紫黯。胸悶,短氣,舌正紅苔薄白少,脈結(jié)代。動態(tài)心電圖示:陣發(fā)性心房纖維化顫動,Ⅱ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心室停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左束支傳導(dǎo)阻滯。西醫(yī)診為冠心病,
心律失常。通補(bǔ)兼施:
大生地30克 桂枝30克 五味子10克 當(dāng)歸10克 桃仁10克 川芎12克 川石斛15克 炙甘草12克 麥冬18克 黨參18克 陳阿膠(烊沖)9克 全瓜蔞30克 柏子仁12克 茯苓12克 生曬參(另煎)3克
二診:無胸悶,偶短氣。舌色正紅苔薄白膩。復(fù)查心電圖示:陣發(fā)性房撲,Ⅱ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室停搏。處:
生地18克 熟地18克 鹿角膠(烊沖)9克 生曬參(另煎)3克 生黃芪30克 桂枝30克 全瓜蔞40克 川芎10克 麥冬18克 炙甘草10克 黨參18克 象貝10克 五味子10克 制川樸10克 枳殼10克 山萸肉10克 枸杞子10克
三診:諸癥不顯。舌正,苔薄膩,脈弦細(xì),偶停搏。心電圖示:Ⅱ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予上方加減,且兼服丸藥:
血竭50克 川貝母30克 肉桂15克 熟附片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5克 紅參粉25克 五味子30克 麥冬30克 炮山甲20克 瓜蔞仁(去油)100克
上藥研粉和勻,鹿角膠50克水溶化為丸,每日早晚各服2-3克。
案五
一診:費(fèi)左,歲24。胸悶胸痛,心悸,頭暈,時(shí)咽痛,納眠尚可,舌色如常邊齒痕,苔白膩厚,根部微黃,脈弦細(xì)帶弦,停搏頻繁。心電圖示多源性頻發(fā)室早。予:
大生地80克 麥冬18克 桂枝30克 炙甘草20克 苦參30克 蓮子心12克 柴胡18克 廣郁金15克 川樸10克 枳殼10克 全瓜蔞30克 磁石18克 連翹15克 玳瑁6克 川芎8克 生龍齒30克 琥珀粉(吞服)2克 黃連粉(吞服)5克
二診:便溏,日三行。上方去瓜蔞,生地減為40克,加白術(shù)10克、姜半夏12克。
案六
一診:某男,68歲。胸悶,胸痛引背,心慌,動則氣促,神疲乏力,納可,大便日二行,舌色如常苔薄白少津,脈弦。此心陽不振,痰瘀交阻。處方:
全瓜蔞30克 薤白12克 桂枝15克 枳殼10克 川樸花10克 炙甘草15克 炒棗仁18克 茯苓15克 川芎10克 麥冬15克 太子參15克 五味子8克 廣郁金18克 茜草12克
藏紅花(另煎)1克 參三七(吞服)2克 生曬參(另煎)2.5克
二診:胸痛減,眠差。上方炒棗仁增至40克,加黃連6克、
降香8克。
案七
祁左,歲43。胸悶胸痛,氣短,偶發(fā)黑暈、耳塞,舌色略黯苔薄凈,脈沉細(xì)。疏方:
生曬參(另煎)2.5克
西紅花(另煎)1克 熟附塊8克 太子參18克 川芎8克 炙甘草15克 丹皮18克 丹參18克 木防己12克 葶藶子15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8克 生姜3片 紅棗6枚 肉桂3克 澤瀉18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白術(shù)12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8克
案八
元左,年60。心肌梗死病史。形體略豐,面色黯紅,胸悶,氣不舒,手足軟,易出汗,腳跟冷,尺部欠溫,左臂、左拇指痛,左手活動不利,舌色略紫黯,苔根厚黃膩,脈沉弦細(xì)。疏:
全瓜蔞45克 薤白12克 桂枝15克 肉桂4.5克 枳殼12克 制川樸15克 川連8克 姜半夏12克 熟附快15克 黨參18克
蒲黃(包)10克
五靈脂(包)10克 川芎10克 麥冬肉15克 米仁30克 姜黃12克
案九
熊左,70歲。
心絞痛病史四載,有胃出血史。形容偏瘦,面色黝黑。胸痛發(fā)無定期,痛引左臂,左指麻木,動則氣短,胃脘痞脹,不欲飲水,尺膚欠溫,大便干結(jié),有痔瘡出血,舌色略黯邊有齒痕,苔灰膩,脈弦。方用:
全瓜蔞30克 枳殼15克 制川樸12克 蒲黃(包)12克 五靈脂(包)12克 熟附快8克 川芎8克 廣郁金12克 片姜黃12克 姜半夏12克 麥冬肉15克 炙黃芪15克 制川軍6克 焦山楂10克
更衣膠囊2粒,睡前吞服。
案十
俞左,歲53。胸痛引背,胸悶,心悸,偶頭痛,口干舌燥,納便尚可,舌色略黯,苔薄膩微黃,脈弦細(xì)帶沉。處方:
全瓜蔞30克 薤白15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8克 五靈脂(包)10克 蒲黃(包)10克 姜黃12克 廣郁金12克 川芎10克 當(dāng)歸10克 丹參20克 川樸10克 枳殼12克 炒棗仁30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麥冬肉10克 粉葛根18克
二十四、哮喘
案一
一診:傅右,10歲。幼即哮喘,咳嗽痰多,痰聲漉漉,咽癢,汗多,氣急聲粗,抬肩倚息,舌紅苔薄白,脈細(xì)滑略數(shù)。此
痰熱壅肺,麻杏石甘湯加味:
水炙麻黃8克 桃仁8克 杏仁8克 生甘草10克 生石膏30克 肥知母10克 馬兜鈴8克 白芍藥18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款冬花12克 川椒目8克
石韋8克 蒲公英30克 魚腥草30克
二診:稍安。原方去石膏、知母,加黃芩15克。
三診:勞后仍作。予:
水炙麻黃8克 桃仁8克 杏仁8克 生甘草10克 白芍藥30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石韋12克 款冬花12克 黃芩15克 蒲公英30克 魚腥草30克 連翹10克 南沙參10克 北沙參10克 生黃芪30克 葶藶子15克
四診:痰消,鼻咽不適,時(shí)噴嚏流涕,舌正苔薄白,脈細(xì)。方用:
炙黃芪30克 大熟地24克
臍帶1條 水炙麻黃6克 丹參30克 茜草10克 辛夷花8克 生甘草10克 白芍藥18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款冬花8克 黃芩18克 蒲公英30克
五診:諸癥再減。上方去麻黃、辛夷、蒲公英,加當(dāng)歸10克、川樸8克。
案二
某女,50歲?人裕┨,口唇紫紺,面身浮腫,舌形胖大色略黯,苔厚膩,脈細(xì)數(shù)。西醫(yī)診為
肺源性心臟病,郁血性肝腫大。就地取材,鮮草藥予服:
魚腥草嫩芽、蒲公英嫩芽、黃花地丁草嫩葉、
車前草嫩葉各一把,總約半斤,濃煎內(nèi)服,嫩葉亦可嚼服。
二十五、
蕁麻疹
兒玉先生,日本人。頑固性蕁
麻疹反復(fù)30余年。重則至
休克。面紅目赤,性情急躁,大便溏薄,舌偏紅,苔黃膩,脈弦滑而結(jié)代。按血熱處治:
生地18克 赤芍12克 丹皮8克 生甘草4.5克 防風(fēng)9克 烏梅10克
二十六、
腰痛祭本女士,69歲,日本人。面色淡白,兩腰鈍痛,晨輕暮重,氣候潮濕、勞累時(shí)則甚。X片示腰椎1-5邊緣增生,
骨質(zhì)疏松。舌正紅,苔白膩,脈沉細(xì)緩帶弦。予:
參三七40克 黃附塊30克 生甘草30克 西紅花15克 肉桂15克 獨(dú)活30克
上藥分研極細(xì)末,去粗和勻,裝膠囊,日服二次,每次2.5克(中午、傍晚)。
二十七、失眠
一診:楊左,18歲。感冒熱退后夜寐多夢,易驚醒,神疲乏力,反復(fù)咽痛,舌色正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xì)。動態(tài)心電圖示:Ⅱ度Ⅱ型房室傳導(dǎo)阻滯,Ⅱ度Ⅱ型竇房傳導(dǎo)阻滯,室性逸搏,插入性早搏,短陣房性心動過速。西醫(yī)擬診為亞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處方:
西洋參(另煎)3克 黨參20克 生黃芪30克 大生地30克 天冬15克 麥冬15克 炮山甲8克 地鱉蟲10克 桃仁12克 紅花8克 丹皮18克 炒棗仁18克 柏子仁15克 炙龜板15克 五味子10克 紫石英30克 生龍齒30克 苦參30克 小川連8克
二診:惡夢易驚減少,無氣急,大便日二三次,尚成形。舌正紅苔薄白,脈細(xì)弦?guī)С。予溫陽益氣,滋陰補(bǔ)腎,活血通絡(luò):
生曬參(另煎)4克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天冬15克 麥冬15克 黃附塊6克 肉桂3克 黨參20克 生黃芪20克 炙甘草15克 山萸肉12克 紫石英30克 五味子10克 炙龜板15克 炒棗仁18克 柏子仁15克 炮山甲8克 地鱉蟲10克 桃仁12克 紅花8克 川芎10克
三診:夜眠較安,咽痛,舌偏紅苔薄膩,脈細(xì)。心電圖示傳導(dǎo)阻滯已消。上方去熟地,倍生地,加赤芍15克、丹皮15克、
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
二十八、中風(fēng)
案一
某女,80高齡。半年前語言蹇澀,失名,雙上肢活動障礙,寫字難。發(fā)作性心悸,胸悶,心煩,惡心欲嘔,甚則出冷汗,下肢浮腫,舌略淡苔白膩,脈細(xì),重按無力。西醫(yī)診為
腦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當(dāng)予溫陽利水,益氣活血:
熟附塊12克 肉桂4.5克 白術(shù)15克 白芍18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5克 生姜3片 炒棗仁30克 川芎10克 炙甘草1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生龍齒18克 珍珠母30克 生黃芪20克 桃仁12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紅棗6枚 生山楂12克
案二
一診:符左,花甲之年。形體略豐,手足不靈,頰微右歪,頭暈,胸悶,胸痛,心悸,心煩,夜臥不安,舌正苔薄白膩,脈弦,來盛去衰。西醫(yī)診為
腦血栓形成,高血壓,冠心病。心病為甚,先予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出入:
全瓜蔞40克 制川撲12克 炒枳殼12克 川芎12克 丹參30克 丹皮12克 麥冬肉15克 廣郁金12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杜仲12克 炙甘草6克 當(dāng)歸10克 黃連6克 炒棗仁30克 茯苓15克 生龍齒30克
二診:胸悶胸痛得除。斯當(dāng)益氣活血化瘀,防己
黃芪湯合
補(bǔ)陽還五湯化裁:
生黃芪50克 全瓜蔞3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12克 丹參30克 炙水蛭8克 杜仲12克 桑寄生15克 懷牛膝12克 漢防己12克 苦參18克 炒棗仁30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麥冬肉15克 炙甘草10克
案三
鮮右,52歲。形體略胖,面色微紅,眼瞼稍腫,行走受限,左肢軟癱,右肢麻木,舌麻,構(gòu)音不清,動則胸悶、短氣、心悸,眠差多夢,腰痛,納差,口干漱水而不欲咽,尿頻,便軟,舌色略黯有紫斑,苔白膩滿布,脈沉細(xì)帶弦緊。CT示右腦基底節(jié)出血。心電圖示多導(dǎo)聯(lián)ST下降,T波平坦,心肌勞損。方疏:
生黃芪60克 漢防己15克 當(dāng)歸12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 桃仁12克 制川軍6克 炙
地龍12克 白術(shù)12克 黃芩18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杜仲12克 雞血藤18克 參三七粉(吞服)2克
二十九、頭痛
案一
一診:顧右,頭痛8年。痛無定處,或脹痛,或刺痛,或鉆痛,或牽引痛,劇則惡心欲吐,微頭暈,
耳脹,神疲乏力,納少,多食則脹。月經(jīng)延期。舌正苔薄白,脈弦,重按無力。方用:
淡吳萸12克 炒黨參18克 干姜10克 川芎12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生龍齒30克 姜半夏15克 白術(shù)10克 黃連8克
天麻10克
二診:頭痛幾消。月經(jīng)未至,納少,腹脹,神疲乏力。上方去白芷(哲璇按:原著上方中并無此藥),加仙靈脾12克、蓯蓉18克、枳殼12克。
案二
嚴(yán)左,18歲。頭痛時(shí)發(fā)時(shí)止,時(shí)輕時(shí)重,語音重濁,有鼻音。素易感冒,每發(fā)必鼻塞流涕,先流清涕,后變黃,頭痛則加劇。施予成藥:
玉屏風(fēng)散沖劑、
川芎茶調(diào)散(丸劑)。
案三
一診:英左,歲67。頭部脹痛7年余。痛無定處,聲光刺激、心煩則易作,耳鳴,劇時(shí)伴嘔吐清水,舌正苔膩色微黃,脈弦。處方:
淡吳茱萸15克 太子參15克 姜半夏15克 滁
菊花8克 蔓荊子15克 炒川芎10克 炒白芍15克 炙甘草8克 制川樸6克 小川連6克 潼
蒺藜15克 白蒺藜15克 生龍齒30克 山萸肉10克 枸杞子12克 紅棗10枚
二診:頭痛輕微,舌苔化薄,色黃,脈弦。上方去山萸肉、潼蒺藜、炙甘草,增吳茱萸至18克,加赤芍15克、丹皮24克、廣郁金15克、磁石18克。
三十、面癱
一診:申左,年近70。兩月前發(fā)熱、頭痛,翌日面歪,頭暈,耳鳴,嘔惡,右外耳痛,發(fā)串小皰疹,流淚?滔掳l(fā)熱雖愈,然面歪、頭暈、耳鳴耳痛如故,舌微麻,納尚可,二便調(diào)。察舌色偏紅苔白膩,脈弦遲。西醫(yī)診為膝狀神經(jīng)節(jié)綜合征(Hunt癥)。此外風(fēng)入絡(luò),侵及少陽陽明之經(jīng),氣血受阻,郁久化熱,引動內(nèi)風(fēng)。治以清瀉肝火,參佐涼血活血,熄風(fēng)通絡(luò),
龍膽瀉肝湯化裁:
龍膽草12克 粉菊花24克 大生地20克 白蒺藜30克
僵蠶12克 澤瀉30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明天麻12克 炙甘草10克 赤芍20克 白芍20克
蟬衣6克 丹皮15克 石決明30克 生牡蠣30克 生姜3片
全蝎1.5克 蜈蚣1.5克(后三味研粉和勻,分三次,餐后吞服)
二診:面癱好轉(zhuǎn),頭暈減輕,耳鳴、流淚等癥已消。夜眠欠安。膩苔化薄,脈象仍緩。上方加
酸棗仁30克。
三診:諸癥再減。上方龍膽草減為8克,澤瀉減為20克,加桂枝、川芎調(diào)理氣血。
三十一、關(guān)格
一診:忻左,年73。雙
腎結(jié)石后腎功能衰竭、尿毒癥。面色灰黃,全身浮腫,語聲低微,神倦昏沉,口干,進(jìn)食嘔惡,胸悶短氣,
呃逆,皮膚瘙癢,夜不成眠,腕掌不溫,尿少點(diǎn)滴,大便干結(jié)。此陽氣虛衰,濕毒泛濫。疏:
生川軍10克 熟附塊10克 生黃芪30克 黨參15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白術(shù)12克 川椒目10克 生牡蠣30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二診:腹瀉便溏,日五六行。尿量略增,浮腫見消,食納稍轉(zhuǎn)。仍神情萎頓,惡心,嘔逆,胸悶,氣短,夜寐難眠。修方:
制川軍12克 熟附快15克 生黃芪30克 黨參18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白術(shù)12克 生牡蠣30克 姜半夏12克
白豆蔻6克 炒棗仁12克 陳皮8克 桃仁10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三診:精神及納食好轉(zhuǎn),嘔惡、胸悶少。身腫,畏寒,肢欠溫,小便時(shí)多時(shí)少,大便溏薄,日一二行,舌脈如舊。處方:
生川軍10克 熟附快20克 生黃芪30克 黨參18克 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蒼術(shù)10克 川椒目12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生牡蠣30克
冬葵子12克
海金沙(包)12克 桃仁10克 雞內(nèi)金6克 廣郁金12克 石韋12克 懷牛膝12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四診:二便增,浮腫減。排尿刺痛,有泥沙樣物排出。上方減生川軍為4.5克。
五診:諸癥再緩,能操家務(wù),浮腫輕微,可食干飯。上方易生川軍為制川軍6克,熟附快減至10克。
三十二、痰厥
某女,年40許。突發(fā)昏厥,伴有抽搐數(shù)次。刻見心悸,腹脹,口苦,納差,惡聞驚響,夜眠不安,二便尚可,舌色略黯,苔薄黃膩,脈細(xì)帶弦,重按不足。西醫(yī)診為癔病。此痰火擾心也。處方:
柴胡18克 黃芩18克 黨參18克 法半夏12克 生南星12克 桂枝20克 生川軍(后下)10克 枳殼12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炙甘草8克 茯苓10克 茯神10克 丹參18克 炒棗仁15克 制川樸10克 紅棗8只 綠萼梅8克
三十三、癲證
一診:榮左,歲45。
精神分裂癥病史。面色淡黃虛浮,目神遲滯,呆悶不樂,遐思幻聽,胸悶,額汗,夜眠不安,納食無味,大便不通,舌胖大苔白膩,脈弦緩。是痰蒙心竅,神明失主也。予:
柴胡15克 黃芩18克 生川軍12克 制川軍10克 生半夏15克 生南星15克 桂枝18克 肉桂4.5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黨參18克 菖蒲10克 遠(yuǎn)志10克 炙甘草10克 白豆蔻3克 炒棗仁30克 琥珀粉(吞服)1.5克
二診:大便轉(zhuǎn)暢,夜寐欠安。上方加龍膽草10克、廣郁金12克,增
生大黃至15克,黨參至30克。
三十四、外傷
案一
某農(nóng)民,年65。鈍器傷足,腫脹疼痛。西醫(yī)診為第三跖骨
骨折。予鮮藥:
茜草根、天葵根、
酢漿草適量,入白糖少許,搗爛外敷,小夾板固定。
案二
青年余某,
蝮蛇咬傷右拇趾,局部腫痛,延及膝上,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大有觸痛,煩躁不安,不思飲食。處理:
患處十字形切開,口含
半邊蓮嫩葉,邊咀嚼邊吮吸引流;
烏桕葉、半邊蓮、生南星加
食鹽、食油少許搗爛,外敷腫患;
七葉一枝花根4枚切片,共半邊蓮約60克煎湯頻服
請將標(biāo)題訂得比較具體一點(diǎn),讓大家一看標(biāo)題就大約知道帖子的內(nèi)容重點(diǎn)是什麼,已為您作出修改。
網(wǎng)站巡察 moni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08/10/19 16:16 編輯 m.bhskgw.cn/h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