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病理論是中醫(yī)學的一個較新的理論,雖起始于先秦,成形于清初,但成為系統(tǒng)理論始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醫(yī)學中,講臟腑辨證、經脈辨證等較多,而較少涉及絡脈辨證。絡脈為經脈的補充,網絡在組織器官上,起到溫煦濡養(yǎng)的功能,同時排出代謝廢物。絡脈具有功能和結構密不可分的特征。絡分大絡、支絡、細絡、孫絡、毛絡等,無論大小,腔內充血。絡脈病變,在不同的臟腑經絡器官,其表現(xiàn)不一。如在腦可表現(xiàn)為“毒損腦絡”的中風,在心可表現(xiàn)為“心絡瘀阻”的冠心病,在肺可表現(xiàn)為“痰瘀互結、閉郁肺絡”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腎可表現(xiàn)為“濕毒蘊絡”的腎炎等等。皮膚疾病出現(xiàn)在人體肌表,其與絡脈關系密切,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皮膚絡病的病機
1.邪氣羈絡,氣血瘀滯
從臟腑理論來說,皮膚為人體的最大器官,隸屬于
肺臟,肺臟通過其經絡輸送氣血精微到肌膚,從而達到濡養(yǎng)、溫煦、保護肌膚的作用。而從經絡理論,十二經脈各有自己的循行路線及皮膚分布區(qū)域。十二正經是氣血通行的主干,十二經別別出于正經,循行于體內,以輔助正經循環(huán)的不足;奇經八脈交錯于十二正經之間,以調節(jié)正經中氣血的盈虧;十五絡脈別行于體表,以加強正經之間的聯(lián)系;無數(shù)絡脈和孫絡,如網一樣遍布全身,起著滲灌各部的作用;由此組成了通行氣血,溝通內外的經絡體系。絡脈為人身之小的脈絡,在臟腑間及大的經絡間較為豐富,而于肌膚,其為經絡運行的最末端,受全身氣血影響較大,易寒易熱,易虛易實,易瘀易滯。外感六yin侵襲,或從口鼻而入,或從肌膚而入,其邪氣弱者,停留在肌表絡脈之間,其邪氣強者,由肌表絡脈而至經脈臟腑;衛(wèi)氣強則邪氣出,衛(wèi)氣弱則邪氣入。內傷雜病,氣血陰陽不足,在大的經脈,正氣尚有力驅邪外達,保證血脈運行通暢,而病久或邪氣盛,邪氣由臟腑經脈而至絡脈,氣滯于絡,血瘀于絡,風郁于絡,濕阻于絡,痰聚于絡,熱毒蘊盛于絡,六者相互糾纏為病,最終導致絡脈瘀阻,功能失調。在體內阻礙臟腑間聯(lián)絡及功能發(fā)揮,致五臟六腑為病,如現(xiàn)代醫(yī)學常見之中風、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腎炎等;在肌表則致營衛(wèi)不和、邪氣郁于肌表而不能外達,表現(xiàn)衛(wèi)多種皮、外科疾患。正如俞昌在《醫(yī)門法律》中所說“風寒六yin外邪,無形易入,絡脈不能禁止,而盛則入于經矣。若營氣自內所生諸病,為血為氣,為痰飲,為
積聚,種種有形,勢不能出于絡外,故經盛入絡,絡盛返經,留連不已!彼越j病有邪氣直接犯絡者,有病久邪氣由經傳絡者,不論新久,邪氣皆可犯絡而致絡病。絡病由外而內者,病程較短,邪氣較盛,治療較易;絡病由內而外者,病程較長,虛實夾雜,邪盛而正虛,正虛不能驅邪外出而泛溢絡脈,治療較難。
2.絡脈易損難復
絡脈包括十五絡、浮脈、孫絡。喻嘉言說:“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小,稍大者在腧穴肌肉間……凡是出諸皮毛,方為小絡”。絡脈為人身之最細小脈絡,聯(lián)絡臟腑肌膚,為人體氣血津液輸布肌膚的樞紐和橋梁,邪氣壅滯于絡脈,氣血津液不能濡養(yǎng)絡脈,衛(wèi)氣不能保護、溫煦絡脈,致使絡脈失養(yǎng)而曲張變形,而這種變化不易恢復,如毒損腦絡,其勢急而難復。
3.肺氣不張,絡脈難充
中醫(yī)學臟腑理論認為,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jié),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端貑枴そ浢}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yin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狈闻K通過其經脈、絡脈將氣血精微物質輸布于皮毛。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氣充足,則肌膚絡脈營養(yǎng)充足,氣血通暢,邪氣無有依附;反之,
肺氣虛,肺氣之宣發(fā)功能減弱,絡脈空虛,氣血瘀滯,邪氣停滯肌膚為病。
二、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
絡病在各臟腑經絡器官表現(xiàn)各異,在皮膚病中有以下幾個臨床特征:病程長,或病程雖短,但病情較重;瘙癢劇烈,患者自述如有蟲在皮中,或疼痛不能緩解;夜間癥狀為重;皮疹肥厚、浸潤,或為結節(jié),或為囊腫;手足厥逆,惡寒;舌暗紅,舌底靜脈曲張;脈澀或不調。邪氣久羈體內,正氣無力驅邪外出,致邪氣由經入絡,由臟腑入絡,此葉氏久病入絡之說;亦有邪氣太盛,從肌膚直接入絡者,此病程短,病勢急,病情重。邪氣壅盛于絡,或寒或熱,或氣滯、血瘀,或風、濕、痰、毒蘊盛于絡,絡脈瘀阻,氣血失和,不通則痛,故疼痛;風濕阻于絡,故瘙癢或如有蟲在皮中。白天陽氣盛,且衛(wèi)氣行于外,邪氣勢弱,夜間陰氣盛,衛(wèi)氣行于內,邪氣勢盛,故癥狀夜重晝輕。絡脈瘀阻,氣血不通,陽氣不能外達,故手足厥逆,惡寒。絡脈瘀阻,脈氣不調,故脈澀,或三五不調,或有間歇。
三、皮膚絡病的治療
絡病治療效果欠佳,一則由于絡脈細小,用藥力弱則不達,攻伐太過則易傷脾胃,造成用藥兩難;二則絡脈易損難復,絡脈為人身之最細小脈絡,聯(lián)絡臟腑肌膚,為人體氣血津液輸布的樞紐和橋梁,邪氣壅滯于絡脈,氣血津液不能濡養(yǎng)絡脈,衛(wèi)氣不能保護、溫煦絡脈,致使絡脈失養(yǎng)而曲張變形,而這種變化不易恢復,如毒損腦絡,其勢急而難復;三則邪久羈絡,與正氣相糾纏搏結,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治療上需扶正驅邪需并行,驅邪易傷正,扶正易留邪。治療皮膚病之屬絡病者,重點在于益氣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解毒。
絡脈細小,皮膚為甚,藥物如無推動力則半途衰,終點竭,藥力難以達到肌膚絡脈,益氣藥物具有溫煦、推動作用,所以為治療此類疾病的必備藥物,正如王清任所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其中尤以補肺氣為重,因為肺主氣,朝百脈,主皮毛。肺氣盛則氣血及藥物隨經絡而至肌膚,驅邪外達。通絡藥物,多為動物藥物及活血藥物,功專力宏。行氣通絡,絡脈細小,易瘀易滯,氣行則血行,故在治療中易加入行氣藥物,作者在治療時多選用祛風之藥,風藥偏溫,入肺經,鼓動上行,遍行周身之絡,祛風同時,兼具行氣溫經通絡作用。如周學!蹲x醫(yī)隨筆》“葉天士謂久病必治絡,其說謂病久氣血推動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氣纏綿不去,必疏其絡而病氣可盡也。”同時隨病機之寒熱,加入相應藥物,才會有好的效果。
-----------關于絡病,有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原文發(fā)表于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絡病是以絡脈損傷為基礎,以血脈瘀阻為特征,以臟腑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的一系列病癥!敖j脈”首見于《內經》,《金匱要略》記載絡脈瘀阻的因機證治,清朝葉天士正式創(chuàng)立絡病理論,當代研究則與時俱進,涉及到理論和實驗各個領域,迄今尚未形成明確定論。筆者不揣簡陋,撰寫此文意在拋磚引玉。
絡病的病位
經脈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概念。經脈,又叫血脈,亦稱脈、脈管、經脈、脈絡,基木含義是血液循行通道及其調節(jié)機制。絡脈的分布是以經脈為紀,支橫別出,從大到小,呈樹狀、網狀,廣泛分響于臟腑組織,形成一個通徹全身的網絡系統(tǒng),是臟腑內外通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及交換信息的重要結構,可維持機體內穩(wěn)態(tài),協(xié)調機體使之適應外環(huán)境的變化,即所謂“人與人地相應”。其物質基礎包括微動脈、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毛細淋巴管等微小血管及其
功能調節(jié)機構!端貑枴庋摗氛f:“孫絡”能“溢奇邪,以通營衛(wèi)”。《靈樞》描述了“十五絡”,十一經脈和任督一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其功能主要是溝通表里經,有網絡的性質!鹅`樞·經脈第十》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內經》認為,絡脈具有滲灌血氣、互滲津血、貫通營衛(wèi)、保證經氣環(huán)流的功能,乃臟腑氣血陰陽之所系。經脈之“行血氣 ,營陰陽,內灌臟腑,外濡腠理”,主要通過絡脈實現(xiàn)。
古人論述臟腑氣血陰陽,雖不脫離臟腑實體結構,但對實體結構不作深入解剖,而是重視實體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征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即所謂“臟象”,蘊含著深奧的意義,其互相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影響,表面看起來概念不清,現(xiàn)代人不易理解是其缺點。因此欲進行細致的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應首先解決病位問題,否則無從入手。絡病研究固然不能簡單落實到某一具體解剖結構,就像有人曾試圖在人體上尋找單獨存在的經絡結構一樣,但也不能在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全方位開展,研究所得全部歸為絡病。目前來看初步將絡病研究定位于毛細血管相關病變,既保留了中醫(yī)學思維特點重視絡病對機體的全面影響,有利于區(qū)分絡病本身和繼發(fā)損害,在一定時間內對絡病研究的突破有幫助。雖然病久入絡之后,對全身都有影響,但還是以某一臟腑為重點,臟腑中又以絡脈的病變?yōu)橹攸c,其他都是繼發(fā)或者派生病變。絡脈病變不突出的,雖然病程很久,也不一定歸入絡病范疇。因此確定絡病的病理解剖位置,搞清楚各個器官絡病病理特征及其調控機制和影響所及,進而證實或證偽辛溫通絡和搜剔通絡的現(xiàn)代醫(yī)學機理,將有力地促進絡病研究的現(xiàn)代化。
病因病機和病理改變研究
人與人地相應、外感六yin、內傷七情、跌仆損傷、時疫酒毒等均可影響絡脈氣機,繼而引起血行瘀阻,久而久之則形成絡病。這主要由于經粗而絡細,經脈氣血旺盛,不易受邪,而絡脈細小則容易受邪,氣血陰陽容易失去平衡。另外氣虛之人,染邪機會增多,而纏綿難愈,容易形成絡病,說明絡病本虛是主要原因,故從木質上來說絡病是一個虛證。
絡脈病證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本虛氣弱,再感受六yin之邪如風、寒、濕、熱之邪,久居不去,蘊結絡脈,與絡中氣血相搏結,瘀凝阻滯,絡脈痹阻乃發(fā)而為病!端貑枴づe痛論篇》曰:“寒客于脈中則氣不通”,蓋寒主收引,可致血絡收縮,血氣稽遲,痹阻不通!鹅`樞·百病始生》記載寒邪可導致絡脈血行瘀滯,郁怒可使陽氣不化,導致“汁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凝聚,著而不去”;風為百病之長,本虛之人最為怕風,風邪又每與寒、熱、濕邪相合,侵犯經絡使其痹阻不通,形成絡病。
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也能損傷絡脈氣血。如《靈樞·百病始生》曰:“若內傷憂怒則氣上逆,六輸不通...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說明五志過極,可致氣機逆亂,血行不暢,出現(xiàn)痹阻絡脈之病變。若平素操持太甚,形勞傷陽,陽氣不足,氣不行血_,亦成瘀痹。暴飲暴食、起居無節(jié)、用力過度可使絡脈受傷而出現(xiàn)血癥。內傷于憂郁、憤怒,則絡內外氣血痹結不行而形成積聚。絡脈為人身氣血滲濡之通路,此通路受阻,則會變生諸證:其中以損傷氣陰、停痰聚飲為臨床多見。瘀血阻絡,氣血精微濡滲不暢,機體失養(yǎng),臟腑生理功能失職日久必會導致整體
氣血虛弱之證。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言:“脈泣則血虛”。若瘀血阻絡,血不歸經,泛溢脈外,或衄或崩,氣血自當耗損。絡阻日久,勢必化火化燥,消灼津液,損傷陰血!
血證論》曰:“痰水之壅,主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毒邪可以損傷絡脈,如酒毒、藥毒、疫毒之邪如嗜肝病毒、
流行性出血熱病毒,SARS病毒等均可損傷絡脈,導致絡病。對于酒毒傷人,古人記載頗詳,如《靈樞·論勇》說:“酒者,水谷之精,熱谷之液也,其氣悍……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梁陶弘景《別錄》以為“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吨T病源候論·飲酒大醉連日不解候》說:“飲酒過多,酒毒潰于腸胃,流溢經絡,使血脈充滿,令人煩毒昏亂..是酒毒熱氣所為”。酒毒初期損傷肝絡、胃絡,日久也可損傷腦絡,導致絡病。故毒邪損傷絡脈,偏重病理過程,應該不同于久病入絡的絡病結局本身。
絡脈形態(tài)細小,分布廣泛,形態(tài)遷曲,具有滲濡灌注、互滲津血、平衡陰陽和交通營衛(wèi)的功能,絡脈本身的營養(yǎng),亦有賴于機體氣血陰陽平衡輸注而完成。經脈久病,臟腑病證,日久傳入絡脈,影響絡脈氣血和津液運行,亦可導致絡病!端貑枴け哉摗氛f:“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百日久恙,血絡必傷!闭f明絡脈病變是非常普遍的。絡病的病理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絡脈自病或氣機瘀滯;引起血行瘀滯;繼而出現(xiàn)津液凝聚;痰飲內毒生成。《靈樞·脈度》說:“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無休”。邪氣侵入絡脈,不僅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絡中氣滯、血瘀或津凝等病理變化,而且日久延虛,虛氣留滯、血瘀津凝等常常相互影響,互結互病,日久蘊毒,毒損絡脈,又常加重病情,變生諸病,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即葉氏“邪氣與血兩凝弟聚絡脈”之謂也。因此絡脈的氣滯痰凝血瘀是絡病的基木病理變化,絡病是一組虛實夾雜的證候,本質上乃為正虛。
絡病的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
1)病變范圍廣泛,臨床表現(xiàn)多樣。絡脈分布于人身之上下內外,具有“行血氣,營陰陽”之功用,一旦發(fā)生病變,則血氣不行,陰陽失衡,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凝瘀,病氣纏綿不去。說明絡病的表現(xiàn)除氣血推行不利之外,尚有凝瘀,病氣纏綿,虛實諸證并作,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端。
2)病程較長,久發(fā)難愈。葉天士認為,臟腑內傷外感,主氣及血,留戀于絡脈,因虛或因瘀導致瘀阻不通是絡病產生的基礎,并提出了“初起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的觀點,說明絡病的形成有一個從氣到血的發(fā)展過程,在氣在經之病,或久延不治,或失治誤治,病勢入里累及血絡方能成為絡病,所謂“久發(fā)頻發(fā)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梢娙~氏論述絡病,強調一個“久”字,絕非一般初起急感之類。又曰:“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多年氣衰,延至廢棄沉疽”。說明絡病的治療亦不同于新感之病。
3)病邪入絡,必致瘀凝,病氣纏綿不去。眾醫(yī)家對絡病的認識都強調“凝瘀”的存在,但因“病氣纏綿”,在臨床上往往會掩蓋凝瘀征象,需臨床醫(yī)生仔細辨別。
綜合歷代醫(yī)家對絡病的闡述,其相關臨床表現(xiàn)主要概括為:①疼痛:《臨證指南醫(yī)案·諸痛》章華玉堂指出:“絡中氣血,虛實寒熱,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疼痛是經脈不通的典型癥狀②結聚或包塊:包塊是氣郁血結津液凝聚導致絡脈痹阻日久而成。③悶脹或痞滿:多見于胸腹,或兼疼痛,乃久病導致胸中之絡脈氣血或津液痹阻而成。④出血:《靈樞·經脈》謂:“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素問·痹論》曰:“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又曰:“痹……在于經則血凝而不流”,指出久病不愈,經絡不暢,可致瘀血停阻。⑥寒熱不均:瘀血痰濁,痹阻經絡,氣血無從出入,陰陽無法協(xié)調,即忽寒忽熱,發(fā)無定時,日輕夜重,上午輕下午重,或午后潮熱,至晚尤甚,多于久病之后出現(xiàn),或有跌仆損傷歷史。⑦發(fā)黃:痰瘀阻滯血絡,面目黧黑,皮膚紅絲赤縷,屬久病入絡⑧肌膚甲錯,面目黯黑:《金匱要略·血痹
虛勞病脈證并治》說:“五勞虛極,……內有干血……, 肌膚甲錯”。系絡痹血瘀津燥,因而肌膚失養(yǎng)所致。血瘀脈絡已久,血氣不華于面,瘀濁反而外露,多見于面部、眼眶四周部位,固定不移,易受氣候影響。⑨皮膚青筋暴露或血縷赤痕:為脈絡瘀阻所致。⑩脈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脈,瘀血最容易在舌象上有所反映,脈澀者,血絡瘀阻,血流不暢也。
4絡病的治療原則探討
絡脈病證治療原則是“通絡”,雖然病邪有寒熱虛實之別,但其病因病機之共同者一,是脈絡中氣血不通,津液痹阻,屬于虛證為主,邪實為輔的虛實夾雜證候!鹅`樞·九針十二原》曰:“宛陳則除之”,絡病的產生在于絡脈痹阻不通,故治療時就應以通絡為原則,而通絡之法,頗多講究。前文已述,絡病常致瘀凝,故有醫(yī)者以為活血理氣為治絡病之大法,但葉天士認為:“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功夫”,故“參茂術附不能固陽以益其虛,歸桂地芍無能養(yǎng)營以卻邪矣;昔軒歧有刺瘧之旨,深慮邪與氣血混成一所,汗吐下不能分其邪矣。后漢張仲景..制方
鱉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蟲蟻有四,意謂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拔深混之邪,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治經千百,歷有明驗”,將通絡法與單純的活血化瘀法區(qū)別開來,根據《內經》中“辛甘發(fā)散為陽”的論述,利用辛味藥物的宣通行散作用來疏通瘀阻不通的絡脈,提出了“絡以辛為泄”的著名論點,創(chuàng)“辛味通絡”之大法治療絡病,對后世極具影響。臨床上各醫(yī)家對具體病證靈話運用辛溫通絡法、辛潤通絡法、補氣通絡法、蟲蟻通絡法等通補絡脈諸法,均未背離“辛味通絡”之要旨。通絡之法,許多臨床報道十分有效,但現(xiàn)代醫(yī)學機理不明,應當進一步研究。
-----------好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