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jīng)方醫(yī)學 > 正文:劉渡舟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的經(jīng)驗3
    

各家經(jīng)方:劉渡舟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的經(jīng)驗3

2 效東垣 擅調脾胃升降
  李東垣,受業(yè)名門,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療乏效時,宗元素“養(yǎng)胃氣”的家法,以飲食勞倦內傷立論,從脾胃施治,竟獲卓效。他在傳統(tǒng)的傷寒外感學說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內傷學說,著《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等書,其臨證施治,特別強調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藥也多歸于脾胃,崇脾補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稱之為“補土派”。他把物質在體內的主要運動形式--升降,緊密地落實到脾胃的功能特點上,在升清與降濁這一對矛盾的運動過程中,認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臨床強調升發(fā)脾胃之氣的重要性,創(chuàng)制了不少以升陽益氣為主的方劑,擅長用升麻、柴胡葛根、黃芪等升提之品,成為補土派的顯著特色之一。東垣之后,其脾胃學說不斷得到充實與發(fā)展,中醫(yī)對于脾胃病的認識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之說,確立了李東垣及其脾胃學說在中醫(yī)學史上的地位。導師劉渡舟教授認為,仲景治病,擅調樞機開合,其論為“開合樞”,即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東垣治病,擅調氣機升降,倡導“升清陽,降濁陰”,臨床喜用風藥升脾胃之陽氣而達到降濁陰的目的。劉老對東垣的脾胃學說,推崇備至,臨床治療慢性胃炎喜用東垣之法,其常用之方為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益胃湯! 2.1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本方為東垣《脾胃論》第一方,出自《脾胃論·脾胃勝衰論》:柴胡、炙甘草、黃芪、蒼術、羌活、升麻、人參黃芩、黃連、生石膏。治療各種內傷疾病,元氣下降不升,陰火乘機困擾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陽不得上升,濕熱困阻中焦,熱多濕少的癥狀。如倦怠懶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本方以柴胡為主,份量獨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舉脾胃之陽氣;輔以人參、黃芪、炙甘草補益脾胃;蒼術滲濕健脾;黃芩、黃連、生石膏清瀉陰火。  2.2 升陽益胃湯
  本方出自《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由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黃芪、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組成。治療氣虛、濕多、熱少的內傷病。證見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shù),不嗜食,食不消。兼見灑淅惡寒等肺病癥狀。其病機為濕邪內阻,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脾胃與肺共同為病。治當升陽以燥濕,藥用柴胡、防風、羌活、獨活,風過則干也;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益胃以化濕,濕去則陽氣升發(fā);澤瀉引導濕熱從下而解;黃芪、人參、炙甘草補脾胃之虛,并益肺氣;黃連以清余熱;芍藥和營,收肺氣之散,并節(jié)制風藥的辛燥作用。二方的區(qū)別在于濕熱的輕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癥狀。  病案舉例 董 x x,女,37歲。十余年前就發(fā)現(xiàn)有慢性胃炎,一直間斷服藥治療,病情時好時壞。近半年來病情似有惡化,飲食漸減,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惡寒怕風,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已服中西藥物數(shù)月而無效,特求劉教授用心調理。視其舌淡而苔白膩,切其脈則濡細無力。辨為久病損傷脾胃,脾之陽氣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濕熱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則肺氣也虛,乃脾胃與肺共同為病。治當升舉脾胃之陽氣為主,輔以健脾化濕。方用升陽益胃湯: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各4克,紅人參6克,白術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黃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黃連3克,澤瀉10克,陳皮8克。服藥7劑,納增便減,周身輕松。又服7劑,諸證若失。細心調理兩月有余,胃鏡復查只有部分淺表病灶存在,自覺飲食體力如常人,數(shù)年之苦,終于痊愈。
  
  3 法天士 甘寒濡養(yǎng)胃陰
  東垣之后,脾胃學說業(yè)已形成,至清代開始認識到了胃病治療證有缺陷,即如華岫云在批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目》中指出的“詳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對胃府研究確有殊功,糾正了“略胃”傾向者,莫過于清代溫病大師葉天士,其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滋養(yǎng)胃陰”的治法。葉天士首先繼承了李東垣治脾的思想,但他井不墨守成規(guī),認為“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就不能用治脾之藥籠統(tǒng)治胃,而必須滋胃陰,降胃氣,以潤通為補。臨床常用藥物如麥冬、麻仁、石斛粳米、甘草、蔗漿等甘涼濡潤之品,使胃津復來,胃氣自然下行而病愈。他歸納的“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始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則把脾胃分治的理論,敘述得條分縷析,正如華岫云評價“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導師劉渡舟教授把東垣理論與葉氏學說定名為南北兩派,認為北方之人,體格強壯,北方氣候,偏于寒冷,故北派治病,用藥辛香燥烈,溫藥取效;而南方之人,體質柔弱,南方氣候,偏于溫熱,故南派治病,用藥甘酸濡潤,涼藥見功。劉老在臨床上喜用經(jīng)方治療慢性胃炎,次則效法東垣調理脾胃升降,然若患燥熱之證,或病后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膚發(fā)熱,便不通爽,九竅不和者,則屬于胃陰不足,此則不宜芪、術、升、柴等藥,而當用降胃之法。但所謂胃宜降則和,卻不宜辛開苦降或苦寒下奪以損胃氣,而宜甘平或甘涼濡潤之法以養(yǎng)胃陰,這樣津液來復,通降目的可達,此時則當用天士養(yǎng)胃陰之法。劉老在治療慢性胃炎時,只要辨證屬于胃陰虛證,多以此方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應用,常能取得較好療效。
  病案舉例 鐘x x,女,68歲;悸晕秆锥嗄辏鼇聿∏闈u重,心下痞滿隱痛,納呆,口干咽燥,渴不欲飲,且飲水不解,大便數(shù)日一行,干如羊屎,舌紅少津而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綜觀脈證,一派陰虛之象,遂處以養(yǎng)胃之方:麥冬20克,玉竹30克,生扁豆15克,生甘草10克,沙參12克,桑葉6克,玫瑰花2克,白梅花2克。連服14劑,諸證始見好轉,舌上生苔,原方不變,續(xù)服3個月有余,病情方愈。劉老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陰藥膩胃。此二藥并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于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
  
  4 創(chuàng)新意 首倡“古今接軌”  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劉老除繼承古人經(jīng)驗外,自己在5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也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治法,而最有特色者乃是“古今接軌方”的運用。所謂“古今接軌方”,是指經(jīng)方與后世方聯(lián)合應用。劉老治療胃病,首重飲食因素,故接軌之方,常以平胃散為基礎方,合用不同的經(jīng)方,臨床輒獲佳效。與平胃散經(jīng)常接軌的古方有小柴胡湯大黃黃連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合用叫做柴平煎,臨床用于肝郁濕盛、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此方針對飲食、情志、濕熱三大病因,其中的參、草、棗能補益脾胃之虛,對于慢性胃炎,只要不是明顯的胃陰虛證,皆可應用。因此,本方是劉老臨床治療慢性胃炎最常用的方劑之一。本方運用的辨證要點是胃痛連脅,舌苔白膩,脈弦。
  病案舉例 沈 x x,男,48歲,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體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胃痞,時嘔酸苦,胸脅苦滿。切其脈弦,視其舌苔白膩而厚。通過脈證分析,辨為肝郁胃濕,中焦氣機受阻所致。方用柴平煎:蒼術10克,厚樸16克,陳皮12克,半夏15克,生10克,炙甘草3克,黨參6克,黃芩10克,柴胡12克,大棗5枚。此方服至7劑,則病減大半。囑其“少葷多素,遇事不怒”,繼續(xù)服藥,將息而瘳! ∑轿干⑴c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型者有立桿見影之效,方用平胃散和胃化濕,大黃黃連瀉熱消痞,二方合用,濕化熱清則痞消病愈。某人患胃病,脘中痞悶,泛酸涌苦,胃中嘈雜,燒心作痛,舌紅而苔白膩,脈濡數(shù),多方治療不愈,特邀劉渡舟教授會診,切脈視舌,辨為濕濁生熱之證。乃用平胃散加黃連10克,大黃2克,服至7劑則酸水不泛,嘈雜與燒心皆愈。



-------------------
謝謝!收藏了

-------------------
古今接軌

-------------------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柴胡、炙甘草、黃芪、蒼術、羌活、升麻、人參、黃芩、黃連、生石膏。
升陽益胃湯——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黃芪、白芍、黃連、澤瀉、六君.

-------------------
“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始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歸納的真好!

-------------------

  好帖,  學習了,  謝謝.

-------------------
學習了,感謝1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