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小兒臟腑怯弱,乳食過度則傷脾胃,貴乎調(diào)理得中,無有太過不及。否則脾胃受傷,面恍無色,口中涼氣,不思乳食,嘔吐肌瘦,虛弱,腹中作痛,則當補脾益胃。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虛有實,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實則有痞滿內(nèi)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瀉之,欲得其平則可矣。平胃散、觀音散、益黃散之劑皆壯胃之要藥,可對證而調(diào)治之。
關脈弦數(shù)為食積,溫熱傷脾;沉微者為冷,不思飲食。未滿三歲,看虎口脈紋。
脾胃虛寒或腹痛不食,理中湯主之;有傷食腹脹而或痛,以消食丸導之;有熱者,仁齋保和丸之屬。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疼痛,口苦無味,嘔噦惡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腹泄瀉,并服之。
濃樸(去皮,姜炒) 陳皮(去白,各三兩) 蒼術(五兩,浸二日)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棗二枚,水煎?招模臌}少許調(diào)服。常服,快氣暖胃,化宿食,消痰。
快膈消食丸寬中快膈,消乳食,正顏色。
砂仁 橘紅 三棱(煨) 莪術 神曲(炒) 麥 (炒,各半兩) 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面糊丸,綠豆大,食后紫蘇湯下二十丸。
溫脾湯 治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進乳食,困倦無力。
訶子(炮) 人參(七錢半) 木香 桔梗(各半兩) 茯苓 藿香(洗) 陳皮 黃甘草(各二錢半) 白術(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煎。
四君子湯調(diào)理脾胃,進乳食,止泄瀉。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姜、棗煎,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和中湯 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冷熱不調(diào),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濃樸 白術 干姜 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水八分煎,乳食前溫服。
(仁齋)保和丸 治小兒食傷發(fā)熱,欲成疳證。常服,益脾胃,食則不傷。
白術(五兩) 茯苓 半夏(制) 山楂 神曲(炒,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二兩)蒼術(制) 枳實(炒) 香附子(制) 濃樸(制)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湯下。
加減觀音散調(diào)理脾胃,常服,正顏色,消飲食。
白術(炒) 人參 扁豆(炒) 茯苓 麥芽(炒) 黃耆(炙) 甘草 山藥 神曲(炒)香附子(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調(diào)中散 治脾胃不和。
人參 茯苓 木香 白術 甘草(炙) 干姜(煨) 藿香(洗) 香附子 砂仁 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姜、棗湯下。
丹溪曰∶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diào),肥甘無節(jié)而作也;驄胗兹槿,粥飯?zhí),耗傷形氣,則疳之根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置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致為疳也。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肚腹脹滿,耳鼻生瘡,頭發(fā)作穗,腳弱項小,極瘦,飲水,甚至丁奚哺露,有曰無辜,至于疳證,皆其候。
曾氏曰∶小兒疳證有五∶心、肝、脾、肺、腎是也。冷熱者,初病尚肥,為熱疳;久病漸瘦,為冷疳。心疳者,切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涼水,唇紅面赤,喜臥地上是也。肝疳者,目多眵淚,在臉多青,或目睛微黃,泄瀉清水如苔色是也。脾疳者,愛吃泥土冷物,飲食無度,身面俱黃,發(fā)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軟,間或釀瀉肌瘦,夜熱,不思乳食是也。肺疳者,鼻下黑爛,口有腥氣,或作喘嗽,右腮光白是也。腎疳者,兩耳內(nèi)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不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為走馬牙疳之類是也。熱疳多在外鼻下臭爛,頭上有瘡繞耳,不結痂是也。冷疳多在內(nèi),目腫,腹脹,痢色無常,或瀉清沫,削瘦是也。
《啟蒙》曰∶小兒單細為疳勞。虎口脈紋色青白色為疳。
凡疳證以加味肥兒丸、黃連肥兒丸主之,通神丸、蚵皮丸之類。熱疳以木香丸。外疳耳鼻多生瘡者,爛香散。心疳以茯苓丸、錢氏安神丸。肝疳以生地黃湯、天麻丸。脾疳以錢氏益黃散。肺疳以清肺飲、化 丸、錢氏阿膠散。腎疳以地黃丸。各以類而求之,不可妄意投藥,稍有差殊,卒致不救。
諸疳通用方
加味肥兒丸 治諸疳身黃肚大,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半兩) 川黃連 木香 檳榔 三棱 莪術(煨)青皮 陳皮 神曲(炒)麥芽(炒,各一兩)使君子(去殼浸去皮) 香附子(制) 蘆薈(各半兩)
上為末,以神曲、麥芽面打糊為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如小兒無熱,去胡黃連,泄瀉加肉豆蔻、人參、茯苓。
大蘆薈丸 治疳殺蟲,和胃止瀉。
蘆薈 黃連 胡黃連 木香 檳榔 蕪荑 雷丸(白者佳,赤者毒) 青皮(各半兩)藿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用豬膽汁丸,麻仁大。每服十余丸,米飲下。
五疳保童丸 治小兒一切疳證,無不保安。
蟾頭(一枚,炙令黃色) 白鱔頭(炙焦黃) 龍膽草 蘆薈(各二錢) 黃連 胡黃連五倍子 苦楝根皮 夜明砂 天將子(各五錢) 麝香(五分) 青皮(五錢) 熊膽(一全)雄黃(二錢) 青黛(三錢)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米飲下,不拘時,日進三服。
五疳消食丸 治小兒五疳八痢,肚大青筋,療癆疳,走馬牙疳,唇爛口臭。此藥中和,大能進食長肌。
使君子(去皮殼) 蕪荑 黃連 橘皮 麥芽 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粟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通神丸 治小兒冷熱疳。
川黃連 胡黃連(各二錢) 蕪荑 使君子 木香(各一錢) 丁香(五分) 肉豆蔻(一錢)大蝦蟆(酥炙為末)
上為末,飯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肥兒丸 治諸疳多因少乳,吃食太早,或因病久,胃虛脾弱生蟲 日漸黃瘦,肚大青筋,不能行立,發(fā)豎發(fā)熱,口臭牙疳。
川黃連(姜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檳榔(二枚) 木香(二錢) 肉豆蔻使君子(煨,各半兩)
上為末,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心疳劑
茯神丸 治小兒心疳熱。
茯神 茯苓 遠志(姜炒) 黃連(炒) 琥珀(各三錢) 鉤藤 蝦。 ,各二錢)菖蒲(一錢) 蘆薈(五分) 麝香(二分半)
上為極細末,粟米煮糊丸,如黍米大。薄荷煎湯下一、二十丸。
安神丸 治小兒心疳驚熱。(方見驚門。)
龍膽丸 治小兒心疳,頰赤面黃,鼻干心燥,口內(nèi)生瘡,驚悸。
龍膽草 赤茯苓 川黃連 胡黃連 朱砂(二錢) 麝香(一字)
上為極細末,蒸餅泡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食遠白湯下。
肝疳劑
天麻丸 治小兒肝疳、風疳、疳眼。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 川芎 夜明砂 蘆薈(各一錢) 龍膽草 防風 蟬蛻(去足,各錢半) 全蝎(二枚焙) 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生熟地黃湯 治前證。
生干地黃 熟地黃 川芎 赤茯苓 枳殼 杏仁 黃連 半夏曲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錢半) 當歸(二錢)
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臨臥服。
脾疳劑
靈脂丸 治小兒脾疳、食疳。
五靈脂((水飛) 砂仁 白豆蔻仁 麥芽 莪術 青皮 使君子 陳皮(去白)蝦。ㄖ私)
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捉疳丸 治小兒脾胃受疳,面黃腹脹,多睡如醉,吃生米、酒、土。
丁香 木香(各半兩) 黃連 蕪荑(去皮炒) 蚌粉 神曲(炒) 三棱(煨) 青皮(各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煮糊丸,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肺疳劑
桑白皮 紫蘇 前胡 黃芩 當歸 天門冬 連翹 防風 赤茯苓 桔梗 生地黃甘草(各二錢)
上咀,每服二錢,水煎服。
化 丸 治前證。
蕪荑 蘆薈 青黛 白芷梢 川芎 胡黃連 川黃連 蝦。 ,各一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浸,米糕丸,黍米大。杏仁煎湯,臨臥服。
腎疳劑
地黃丸治小兒腎疳。
熟地黃(四錢半) 赤茯苓 山茱萸肉(焙干) 牡丹皮 山藥(炒,各三錢) 使君子(略煨)當歸 川芎 川楝子(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蛔疳
下蟲丸 治小兒蛔疳諸蟲。
新白苦楝根皮(酒浸炒) 綠色貫眾 木香 桃仁(泡去皮尖) 蕪荑 尖檳榔 鶴虱(炒,各二錢)輕粉(五分) 干蝦蟆(炙焦二錢) 使君子肉(微炒,五十枚)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香蔻丸 治小兒疳瀉。
黃連(三錢炒) 肉豆蔻 木香 訶子(煨) 茯苓 砂仁(各一錢)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姜湯下。
癆疳癆疳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憔悴,或瀉而渴,腹硬如石,面色如熏,此皆不治之證。
黃耆湯 治癆疳。
黃耆 人參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蝦蟆(炙去足) 鱉甲(炙焦。各錢半) 茯苓陳皮 半夏曲 柴胡 使君子(煨,各一錢)
上咀,姜三片、棗一枚煎,作三次,食前服。
至圣丸 治冷疳,時時泄瀉,虛汗不止。
木香 丁香(各一錢) 濃樸(制,三錢) 使君子(二十枚,炮) 肉豆蔻(一錢) 陳皮(三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食前米飲下。
蒸雞丸 治癆疳,骨蒸潮熱,面黃肌瘦,日夜啼哭,多渴少食。
黃連 柴胡 使君子 丹參 秦艽 知母 蕪荑(各一兩) 鶴虱(半兩)
上為末,以黃雄雞一只,重一斤者,以火麻子 之五、七日,去毛令凈,于肋上開一孔,去肚雜凈,拭干,入前藥于中,以線縫之。用黑豆鋪甑底二寸濃,安雞于豆上,又以豆蓋之,蒸之,自早至晚,候冷,取雞肉和藥爛搗如泥,如硬,入酒糊和之,丸如綠豆大。每一歲兒服二十丸,米飲下,二歲三十丸。忌食豬肉、黃雞肉。
鱉血煎 治小兒癆疳。
川黃連 胡黃連(各二兩) 柴胡 川芎(各半兩) 蕪荑(三錢) 使君子(煨二十枚)人參(三錢)上用鱉血一杯,吳茱萸半兩拌和二連,腌一宿,次早炒干,只用二連和前藥為末,粟米糊丸黍米大,米飲下十丸。
無辜疳無辜疳者,腦后及項結核如彈,按之活動,軟而不痛,久則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黃瘦,頭露骨高是也。一云兒衣夜露天空之下,無辜鳥羽所染,兒著此衣,感其惡氣,遂成無辜疳證。此其說之不近理者,君子審之。
蚵 丸(一名糞蛆丸,一名五谷精) 治小兒無辜諸疳,一服退熱,一服止渴,一服住瀉。
蟾蜍(一枚,則癩蝦蟆。六月多在溝渠園地上,不跳不鳴,腹大,身如癩皮。投于尿桶中,取大糞蛆一杓投入,蝦蟆食蛆,蛆食蝦蟆,久久,蛆食之盡。然后,以布袋或密囊盛蛆于急流水中漂一日,取起鋪大石板上,于日中曬死,干燥為末,入麝少許飯和)上搗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此方累有活幼之功。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谷,以榮氣血,故肌肉消瘦,腎氣不足,漸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于母,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腹大臍突,或生谷瘕,是為丁奚。
若往來蒸熱,顱囟分開,吐乳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此蓋疳證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
十全丹 治小兒丁奚哺露。
青皮 陳皮 莪術(炮) 川芎 五靈脂 白豆蔻 檳榔 蘆薈 木香 使君子 蝦。ǜ鞫X。炙)
上為末,豬膽汁浸膏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大蘆薈丸 治前證。(方見疳門。)
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乳母無知,但欲速得兒長,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強乳,自此受病之源,漸至日深,遂成嘔吐。甚者,宜漸斷乳。先令乳母服調(diào)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蓋吐乳嘔乳證有數(shù)般,有冷吐,有熱吐,當辨審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滿而則溢,此非病也,當服消乳丸。
熱吐則頭額溫或有黃涎,五心熱,小便赤少或唇干而煩渴,多是暑月傷暑成此證。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香薷湯、五苓散。冷吐則清涎夾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之氣入乳,令乳變敗。兒飲之則冷氣入胃,故嘔吐也。乳母宜捏去舊宿乳,服理中湯快氣助胃之劑,次用釀乳法,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快胃之藥。又有風痰吐者,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久必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化痰之劑。
寸口脈沉遲冷吐,脈浮洪數(shù)者熱吐,脈微細不語者難治。小兒乳后便嘔吐,更兼脈亂無憂慮。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姜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為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鄭氏云∶但吐不瀉為逆吐,而有痰發(fā)驚者危,治之當斷乳,但與稀粥食。傷乳吐者,哺乳后即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也。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jié)乳。小兒吐乳身熱,而吐乳成片,是胃熱,積熱恐生風。吐乳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必面青唇白者是也。食生冷或傷宿乳,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風寒,由乳母感受寒氣,承寒便乳兒,冷氣入兒胃中,嘔吐喜熱,惡寒,四肢凄清,寒吐必夾清涎吐出,以溫中藥,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橘紅、干姜、炮生姜、棗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極者,理中湯加附子,炮去皮、尖、臍,量虛實治之。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快而多煩躁,此熱吐也。
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又熱吐即似驚吐,有黃涎夾乳食成片,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少,或干嘔無物,夏、秋間多有此,五苓、二陳治之。
白豆蔻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嘔吐熱,不納乳食。
枇杷葉 白豆蔻 陳皮(去白) 黃耆(各半兩炙) 木瓜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炙) 川芎(一錢)
上咀,每服一錢,姜、棗煎服,量兒大小加減。
平胃散 治吐逆頻并手足心熱,不進乳食。(方見脾胃門。)加藿香,名正氣散。(通治嘔吐。)
人參散調(diào)中和氣,止嘔逆,遂除煩渴,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后燥渴不解。
干姜(二兩)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二錢半) 藿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服。
定吐紫金核 治男女小兒一切吐,神效。
半夏(制) 人參 白術 木香 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姜汁糊丸,李核大,外用沉香、朱砂各一錢,研末為衣,陰干。每用一丸,以膠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nèi),濕紙包煨熟嚼服,與米飯壓之。食乳者,擂碎米東加姜湯調(diào)服。
靈砂白丸子 治小兒吐乳不止,恐成脾風。
靈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方見風門)上用研末,姜湯米飲下,吐久虛甚者對停用。
益黃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利,不思乳食,嘔吐不止,困乏懶,心脅膨脹,顏色青黃,懨懨不醒。
丁香(半兩)橘紅(二兩) 甘草(炙) 訶子(炮去核) 青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五分,食前服。量大小加減神效。
消乳丸溫中快膈,止嘔,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一兩)砂仁 陳皮 甘草(炙,各半兩)神曲(炒)麥芽(炒,各一兩)
上為末,面糊丸,黍米大,七歲兒丸綠豆大。食后姜湯吞下二、三十丸,可與消食丸參看,方見脾胃。
丁香散 治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亂。
人參(五分)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洗)
上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熱服。
半夏散 治小兒胃虛嘔吐,水谷不化。
半夏(一兩泡七次) 陳糯米
上咀,姜五片,棗一枚同煎。
香薷散 治臟腑冷熱不調(diào),飲食不節(jié),風冷之所傷,致令真氣相干,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吐利,發(fā)熱頭疼,或嘔、或瀉、或轉筋拘急及寒暑。
香薷(一兩) 濃樸(制) 扁豆(各半兩。炒)
上咀,每服二錢,姜煎。一方加黃連治瀉。灰环郊榆很香蘇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干葛(七錢半) 半夏(半兩泡) 甘草(一錢)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茹一塊、姜五片煎。一方加茯苓。
丁蓮散 治吐乳傷食。
丁香 蓮肉(去心) 枇杷葉(各等分。姜汁涂炙熟)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
益胃散快膈益脾,止嘔進食。
木香 丁香 藿香(洗) 陳皮 砂仁 白豆蔻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生姜、棗湯下。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半夏(制,兩半) 茯苓(三兩)上為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
泄瀉乃脾胃顓病,凡飲食寒熱,三者不調(diào),此為內(nèi)因,必致泄瀉。又經(jīng)所論∶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傷濕,皆為外因,亦致泄瀉。醫(yī)者當于各類求之,毋徒用一止瀉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則誤兒豈淺云耳。若不治本,則瀉皆暫止而復瀉,耽誤既久,脾胃益虛,變生他證,良醫(yī)莫救。
脈弦者,食積瀉;脈微小,虛寒瀉。小兒泄瀉,微緩者生,洪大急數(shù)者危。初生及未滿三歲看虎口脈紋。
小兒泄瀉證非一端,有冷瀉,有熱瀉,有傷食瀉,有風瀉,有驚瀉,當詳辨其證而治之。
冷瀉者,脾胃受冷,肚痛,谷不化,小便清,大便黃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當服理中湯、益黃散、人參藿香等散。
熱瀉者,大便黃赤,小便赤少,口渴煩躁。醫(y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服之,如水澆石,用錢氏白術散去木香、五苓散去桂服之。熱甚者,四逆散、黃連丸、調(diào)中湯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治之,如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嘔加半夏。又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
傷食瀉者,由乳食過飽,坐臥風冷之所,傷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宜先服紫霜丸,取下其積,不可便補。經(jīng)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進食丸、感應丸、紫霜丸。量虛實先取其積盡,次以加減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diào)理之。
驚瀉者,由慢驚病后,或吐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大便青黃,此瀉宜至圣保命丹、鉤藤飲主之;蛉殡S糞下,消乳熱,進食丸主之;蛭⒖,心脾喘燥狂熱,此瀉尤難治,朱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服后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等藥治之。大要散風邪,消積滯,開胃進食,養(yǎng)脾之藥。惟傷食泄瀉者必惡食,發(fā)熱,心腹脹痛,下酸臭,先以疏利其食,服消積丸、鶴頂?shù)の⑹鑼,不可峻取,后消食藥治之?p>食積泄瀉者,積聚停飲,痞膈中滿,脅肋疼痛,夜熱晝涼,口吐酸水,嘔逆注瀉,脈實者,先利而后補,服消積丸、鶴頂?shù),下后服消導藥,虛者先補而后下。
傷風泄瀉者,脾臟虛怯也。當初若脾實者,先解風熱,服藿香散。風熱已退,微熱者,參術散、褐丸子。脾虛者,服醒脾散、實脾散。
假令春月間多有傷風、咳嗽、泄瀉者,表里俱虛,服藿香正氣散,倍加茯苓去皮、白術、生姜、棗去核同煎。痰嗽發(fā)熱微瀉者,服人參羌活散,加半夏曲同煎,后服加味四君子湯、參術散止瀉治之。
夏月傷暑泄瀉者,其證面垢,煩躁作渴,飲水漿,頭熱,嘔吐泄瀉,服丁香丸,定吐紫金核先定吐,后用參術散。發(fā)熱,渴不止者,參術散加天水散,滾白湯調(diào)。
秋月痰嗽泄瀉者,六和湯。
冬月感寒泄瀉者,助胃膏、益黃散加肉豆蔻、生姜、棗去核煎服。寒極者附子理中湯。
吐瀉,脾胃俱虛,欲作慢驚,服烏蝎四君子湯,生姜、棗去核煎服,或?qū)嵠⑸、全蝎觀音散治之。
中濕泄瀉者,著冷腸鳴,肚腹痛,手足寒,服理中湯、大養(yǎng)脾丸、藿香正氣散,腹痛加桂、干姜,伏暑加藿香,寒暑同用。
藿香散 治小兒脾胃不調(diào),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 藿香(洗) 枳殼(炒) 濃樸(制)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紫蘇湯調(diào)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香橘餅 治積瀉、冷瀉、傷食泄瀉。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二錢半) 濃樸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餅,或米湯下。
調(diào)中散 治傷食瀉。先用紫霜丸取積,然后服此補之。經(jīng)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yī)明妙理,何慮疾難瘳。
人參 茯苓 白術 干姜 砂仁 木香 丁香 甘草(炙) 藿香(洗) 香附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姜、棗煎湯。肚腹痛白湯下,大小以意加減服。
錢氏白術散 治泄瀉并吐瀉,止渴。
人參 茯苓 白術 藿香 干姜(炮,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木香(五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同煎。
參苓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及大病后以此養(yǎng)胃。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白扁豆 山藥 砂仁 蓮肉 薏苡仁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棗湯、米湯下。
六神湯 治脾虛吐瀉,不進飲食。
黃耆(炙) 扁豆(炒) 人參 白術 茯苓 粉草(炙,各等分) 加藿香亦可上銼,每服二錢,姜、棗煎,或作末,姜棗湯調(diào)服。
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瀉。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濃樸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燈芯、陳米煎湯調(diào)服。
人參安胃散出東垣方,治暑熱傷乳,損其脾胃,吐瀉久,恐成慢風。
人參(二錢) 黃耆(四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芍藥(二錢) 茯苓 陳皮 黃連(各二錢)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食前溫服。
全蝎觀音散 治吐瀉,截風定志,恐變成慢驚。
黃 (炙) 人參(各二錢半) 木香 甘草(炙) 蓮肉(去心) 扁豆(一錢) 茯苓白芷 全蝎 羌活(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服或煎服亦可。
朱君散 治虛弱,驚悸,吐瀉后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四君子湯加辰砂、麝香末,用燈芯鉤藤湯調(diào)下。
豆蔻餅(方見痘疹門。)
益黃散(方見吐門。)
消食丸(方見脾胃。)
黃芩湯(方見痢門。)
定命散(方見驚門。)
紫霜丸(方見變蒸。)`
至圣丸(方見胎門。)
生姜瀉心湯(方見痢門。)
調(diào)中湯(方見痢門。)
理中湯(方見吐瀉。)以上十方皆治吐,泄瀉,可對證用。
脾居中州,胃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其清濁,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nèi)外傷侵,兼以調(diào)護失常,乳食不節(jié),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后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后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shù),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傷風吐瀉,身溫,乍寒乍熱,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完谷不消,時咳嗽,更五臟兼見證,宜先服鉤藤散,后用益黃散、香樸散主之。及有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后服發(fā)散止渴,多服白術散、鉤藤散。吐瀉身涼,吐沫青白色,悶亂不渴,氣腫露睛,當補脾,宜加減四君子湯、藿香散、銀白散主之。夏月傷暑吐瀉,手足厥冷者,理中湯、藿香正氣散、五順散、車前子散、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論治之。
《內(nèi)經(jīng)》云∶脈浮者霍亂。劉宗濃云∶霍亂脈來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
《脈訣》云∶小兒乳后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錢仲陽云∶夏至后十日吐瀉,身壯熱,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蛞騻麩,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大暑節(jié)后吐瀉,身溫以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后多,服玉露散。立秋后七日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睡,悶亂,哽氣,長出氣,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后少,服玉露散。秋分后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干噦,瀉青水,當以補脾,益黃散主之。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nèi)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diào),以乳飼之。氣逆于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于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fā)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fā)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治之當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蛘卟恍攀茄,以小兒藉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而暴吐瀉者,脾胃俱虛,參術散加姜、棗去核煎服,以正胃氣。大法吐瀉傷冷者,理中湯;傷熱者,五苓散。
理中湯 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并治。
人參 白術 干姜(煨,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煎。腹痛加人參,渴加白術,寒加姜、附,吐多去白術,加生姜,瀉多仍用術,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轉筋,可加附子。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臟寒,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 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三分)上水一盞、姜三片、燈芯十莖煎五分服。
藿香正氣散 治霍亂吐瀉,反胃嘔逆,惡心,腹冷痛,臟腑虛鳴,山嵐瘴氣,瘧疾,遍身虛腫,小兒疳傷及治傷寒頭疼壯熱。止喘咳,五勞七傷,八般風痰,并宜服之。
大腹皮(洗) 白芷 紫蘇 茯苓(各半兩) 半夏(泡七次) 白術 陳皮 濃樸(姜汁炒)桔梗(各一兩) 藿香(兩半洗) 甘草(炙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虛寒。
濃樸 藿香 陳皮 半夏(泡) 蒼術 甘草(各等分)姜、棗水煎服。
藿香散 治時氣吐瀉,退熱。
藿香 濃樸(炒) 半夏(泡) 白術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水、姜煎服。
銀白散 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青。
扁豆(炒) 糯米(各一兩) 藿香(洗) 丁香 白術 甘草(炙,各一錢)上末,紫蘇湯下。
加減四君子湯 治小兒吐瀉不止,調(diào)胃進食。
扁豆(炒) 藿香 甘草 黃耆(炙) 人參 茯苓 白術(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煎亦可。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止吐利。霍亂之后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 烏梅肉 草果(炮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干姜 白扁豆(炒,各三錢)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參香散 治伏熱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人參 白術 香薷 半夏(泡) 陳皮 茯苓 扁豆(炒) 水、姜煎服。
小兒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傷、停滯不能克化;又為乳母恣食生冷、熱毒、濃味以傳之;又為風寒、溫熱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無所發(fā)散,客搏肌膚之中,發(fā)于外則為瘧,發(fā)于內(nèi)則為痢,內(nèi)外俱發(fā)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nèi),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郁結,以調(diào)其內(nèi),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內(nèi)經(jīng)》曰∶腸 下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 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仲景云∶下痢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治痢大法與大人同,惟劑輕重耳。赤痢積熱窘迫者,宜通之,次用黃連解毒自止,如不止,用香連丸、地榆散之屬。秋后痢疾多因夏傷暑,宜調(diào)中五苓,黃連、枳殼。或下如豆汁,如瘀血,宜胃風湯。噤口不能食,宜石蓮、香橘之屬。
治痢,生姜助胃為陽,茶葉助胃為陰。平調(diào)陰陽,蜜治痢,生姜作片,好茶各一錢半,蜜水煎服。蟲毒痢,阿膠、黃 各二錢,用水同煎服。痢疾不能飲食,邪氣、疫毒不能發(fā)泄,傳入臟腑,腸胃折疊以噤口,九死一生。脾虛胃弱,有熱氣關閉胸中。噤口服參苓白術散加石菖蒲、枳殼、粳米一撮同煎,食前服。心氣通,胃脘開,便能食。
痢疾不治證小兒下痢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肛門如竹筒不斂者死,下血如敗血不收者死。
凡小兒赤白大下而不禁,小水無,腹疼,發(fā)熱,唇紅,舌胎,氣促,心煩,狂躁不安,面色變易如妝,飲食全不進,谷道傾陷者,并不治。
小香連丸 治小兒冷熱腹痛,痢下水谷。
木香 訶子肉(各一兩) 黃連(吳茱萸炒赤色,四兩)
上為末,飯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十丸,頓服之。
地榆散 治小兒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地榆 訶子肉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diào)下。一方加黃連、枳殼、芍藥。
胃風湯 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芍藥 桂(少許)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入粟米數(shù)粒同煎,食前服。
百一選方 治小兒噤口痢。
石蓮肉去殼留心,研為末。每服五分,陳米飲調(diào)下。此是毒瓦斯上沖心腹,借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香脯 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口合眼至重者。
精豬肉(一兩,批薄片) 膩粉上將豬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勻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邊,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小連丸 治小兒赤白痢,脾胃虛弱,糟粕不聚,腹脹不食,時作陣痛,煩渴身熱。
黃連(三兩) 干姜(炮一錢) 當歸 阿膠(炒,各兩半)
上為末,阿膠膏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食前米湯化服。
養(yǎng)臟湯 治小兒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里急后重,臍腹絞痛,脫肛墜下,并治之。(方見大人痢門。)
參香散 治嬰兒臟腑氣虛怯,冷熱不調(diào),積在臟腑,作成痢疾。或下鮮血,或如豆汁、魚腦、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或成五色,里急后重,日夜頻并,臍腹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疳蠱、時瘟諸痢,無問新久。
人參 白扁豆(炒去皮) 木香(各四錢) 肉豆蔻(制) 茯苓(八錢)陳皮(去白) 罌粟殼(去筋蒂,炙,各二兩四錢)
上為極細末,用米飲調(diào)化,食前服。
豆蔻香連丸 治小兒乳食不節(jié),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客于腸間,下赤白痢,腸內(nèi)疼痛,日夜頻并,不飲乳食。
黃連(炒,七錢半) 肉豆蔻(二枚,面包煨) 丁香(二錢半) 木香 訶子(炮,各半兩)上未,粟米糊丸,黍米大。三歲服十丸,米飲下。
烏梅散 治下痢后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及治諸病后煩渴引飲無度。
烏梅肉(半兩,微炒) 茯苓 木瓜(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
桃花丸 治下痢赤白多,并泄瀉青水。
赤石脂 干姜(各等分)上未,糊丸,如麻子大?招姆⑷,米飲下。
上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無花,以根代之。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二兩四錢,炒)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diào)下。
黃連解毒湯、生姜湯、黃芩湯、調(diào)中湯(以上四方俱治痢)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個月及一周之內(nèi),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瀉痢清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熱者,面赤唇紅,得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吃飲食,則有傷食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至成疳。除此三因之外,則如《內(nèi)經(jīng).舉痛論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jīng),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邪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小兒脾胃脈弦,食積痛;脈遲微,為寒痛;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實大者死。腹痛脈大而長者死。
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唇口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東加桂,煎調(diào)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精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后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理中湯 治小兒受寒腹痛。
人參 白術 炙甘草 炮干姜
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分,熱服。
七氣湯 治七氣傷脾,結聚,大腹痛,不能乳食。
半夏(制一兩) 人參(二錢) 甘草(炙) 桂心(各一錢)
上咀,每服二錢,姜、棗煎,食前服。
指迷七氣湯 治陰陽不升降,氣滯作痛。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術(炮) 肉桂 藿香 益智仁 香附子(制) 半夏(制)甘草(各等分)每服二錢,姜、棗煎。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悶,心腹疼痛。
桔梗 枳殼(各等分) 甘草(減半)每服二錢,姜煎服。
芍藥甘草湯 治熱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肚痛。
芍藥(一錢) 甘草(五分)白水煎。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脾胃不調(diào),或濕吐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飲,欲發(fā)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瘍,目赤咽痛,余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
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上咀,三歲兒服一錢,水半盞煎服。胃風邪加去節(jié)麻黃;中風體強,目上視加獨活。
平胃保和湯即平胃加山楂、麥芽。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節(jié),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痛,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噦噫氣,吞酸,大便腥臭,此為沉積所傷。但凡小兒有積,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好困惡食,小便如漿,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煩,便利無禁,糞白而酸,此皆積證也。然有乳積、有食積、有氣積,要當明辨。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后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觸忤其氣,榮衛(wèi)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有時時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后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小兒醫(yī)者,亦惟因其重輕虛實而治之可也。
《脈訣》云∶小兒脈沉緩為傷食;右手氣口脈大于人迎一、二倍為傷食。宿食不消即右關脈沉而滑。經(jīng)云∶脈滑者,有宿食也;⒖诿}紋黃色為脾家有積!睹}經(jīng)》云∶小兒脈沉者為乳不消。
小兒諸疾,皆由乳食無度,過于飽傷,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并以木香丸、消積丸之類。其驚積,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diào)氣和胃取愈。大抵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堅硬,皆由內(nèi)實,法當疏利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食,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術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棱消積丸、木香見 丸之類主之。尤重,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不可太過。蓋脾已傷,又以藥傷,鮮有生者。蓋青皮一味,治小兒積病,雖不可無,亦不可過,多損真氣,大能發(fā)汗,有汗者不可用。
五珍丸 治小兒食積。
青皮(炒黃) 干姜(炮存性) 五靈脂 莪術(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稱藥末一兩,肥巴豆去油,稱一錢研拌,和粳米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饑時米飲下。
丁香爛飲丸 治小兒飲食所傷。
丁香皮 甘草(炙,各一錢) 砂仁 益智仁(炒) 甘松(各二錢) 丁香 三棱(炮)木香 莪術(炮,各一錢) 香附子(半兩)上未,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湯下。
三棱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心腹脹痛。
丁皮 益智仁(各三錢) 陳皮 青皮(各半兩) 茴香(炒,半兩) 炒曲 廣術(炮)三棱(炮。各七錢) 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錢)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溫姜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無味,嘔噦惡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腹泄瀉并服之。(方見脾胃門。)
快膈消食丸寬中消宿食。
砂仁 橘紅 三棱(煨) 蓬莪術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子(一兩,炒)上未,面糊丸,綠豆大。食后紫蘇湯下二十丸。
藿香散 治小兒臟腑不調(diào),作瀉青黑黃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 藿香(洗) 枳殼(炒) 濃樸(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上未,紫蘇湯調(diào)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用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仁齋云∶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于胸膈之間,留飲聚于腰脅之內(nèi),于是榮衛(wèi)不得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腹?jié)M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或發(fā)為壯熱是也。癖者,血膜包水,癖側于脅旁,時時作痛。惟癖為能發(fā)潮熱,為能生寒熱,故瘧脈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后結癖,寒熱之起。小兒臟腑和平,榮衛(wèi)調(diào)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diào),三焦關膈,以致水漿停滯腸胃,不得宣行,冷熱相搏,于是結聚而成癖也。
《脈訣》云∶小兒脈伏結為物聚。錢氏云∶小兒脈沉細為癖積!睹}經(jīng)》云∶脈來細而附骨來者積也。
錢氏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fā)熱,故引飲過多,即滌蕩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而成疳矣。輕者,用仁齋木香丸,重用取癖丸,痞結甚者,用圣思甘露散主之。
羅謙甫云∶一小兒病癖積在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fā)熱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病甚危篤。太醫(y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五換,服至月余,其癖減半,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也。
木香檳榔丸疏導三焦,寬利胸膈,破痰逐飲,快氣消食。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炙) 半夏(泡) 枳殼 青皮 杏仁(去皮尖炒)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為末,另將皂角四兩,用水一腕,熬成膏,入煉熟蜜少許丸,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后姜湯下。
下積丸 治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 砂仁(各二十粒) 使君子(五枚) 烏梅 巴豆霜(各三個)
上末,橘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化鐵丹 治食積肚硬帶熱渴瀉,脾胃不和,宿食不化。
烏梅肉(八個) 巴豆(十六粒,去油膜) 青皮(去穣) 陳皮(各半兩。去白)
上未,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或淡姜湯下。
三棱莪術丸 治積滯、痞塊、乳癖。
莪術(一兩,用巴豆三十粒同炒,去巴豆) 川楝子 茴香 三棱(酒浸一宿)枳殼(各半兩) 木香(三錢) 丁皮(半兩) 青皮(半兩)上未,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淡姜湯下。
異香散取積后調(diào)理脾胃。
蓮肉(二兩) 莪術(煨) 益智仁 三棱(煨) 甘草(各半兩) 青皮(去穣)陳皮(各二錢) 濃樸(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入鹽少許,煎,食前服。
挨癖丸 治乳癖谷癥,腹中塊痛。
代赭石( 醋淬碎,細乳) 青皮 木香 莪術 五靈脂 北大黃(各三錢)巴豆(去油盡,一錢)
上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姜湯下。
三棱煎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專治婦人血積、血塊尤驗。
廣術(黑角者佳) 三棱(二味濕紙包煨香,為末,各一兩) 大黃(半斤,為末)上大黃銀器內(nèi),以好醋浸,令平滿,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梧桐子大,或綠豆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硫黃(三錢) 青礞石 五靈脂 鍋底黑(各錢半) 白丁香(一錢)
上為末,米飯丸,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送下。
鱉甲豬肚丸 治小兒癖積發(fā)熱。
柴胡(一兩) 黃連 鱉甲(九肋者佳,醋炙黃色。各七錢) 枳實 木香 青皮(各半兩)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FS 豬肚一個,去油,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后服。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腥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沫,忤其氣,榮衛(wèi)不和,淹延,是為氣積。瘧后肚內(nèi)結塊,腹中有癖。
木香 蒼術 砂仁 青皮 辰砂(另研) 代赭石 丁香 巴豆霜(各錢)上末,面糊丸,麻子大,風干。每服二、三丸,隨所傷物下。
丹溪云∶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胃與脾合為水谷之海,因脾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泛濫,反得以浸漬脾土,于是三焦停滯,經(jīng)絡壅塞,水滲于皮膚,注于肌肉而發(fā)腫也。其狀,自目胞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凹,舉手即滿是也。古方有十種論證∶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干為膽水,下虛上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諸家只知治濕多利小便之說,執(zhí)此一途,用諸利水之藥,往往多死。殊不知脾極虛損,雖劫目前,水氣復來,束手待斃。大都小兒尤是飲食傷脾,不能行水而作脹腫。只用實脾為主,佐之分證治而得之矣。
《脈經(jīng)》云∶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實者生,虛者死。
水腫不治證凡水腫先起于四肢,而后歸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并皆不治。
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四肢浮腫。
桔梗(炒)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洗) 枳殼(炒) 半夏(泡) 甘草(炙)真蘇子(微炒) 紫蘇(各二錢) 草果(一錢,煨去殼) 加木通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溫脾散 治小兒脾不和,虛脹不乳食,憎寒壯熱,困倦無力。
訶子肉(炮) 人參(各七錢半) 甘草(二錢半,炙) 白術 木香 茯苓 藿香(泡)陳皮 黃耆 桔梗(各半兩)上未,每服二錢,姜、棗煎服。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nèi)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陳皮(兩半) 木香(二錢半) 滑石(六兩)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 白術 澤瀉肉桂(各半兩) 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實脾散 治小兒陰水發(fā)腫,用此先實脾土。
濃樸(姜炒) 白術 木瓜 木香 干姜(炮,各一兩)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姜、棗水煎服。
疏鑿飲子 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方見大人門。)
加味五皮飲 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之。
茯苓皮(咀,一錢,內(nèi)加姜黃一錢)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木瓜(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用陳皮、桑白皮,無五加皮。
消腫丸 治小兒水腫喘滿,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術 黑牽牛(炒) 通脫木 茯苓 茯神 半夏 陳皮(各一兩) 木香瞿麥穗 丁香(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燈芯湯下。
退腫塌氣散 治驚木、積水。用飲過多,停積于脾,故四肢浮腫。
蘿卜子 赤小豆(炒) 陳皮(各半兩) 木香(一錢) 甘草(三錢)
上咀,姜、棗煎,三歲兒每服二錢。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 桔梗(炒) 赤茯苓 甘草(各半兩) 陳皮(七錢) 藿香(三錢) 木通(二兩)
上咀,每服二錢,姜、燈芯煎服。
三棱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干嘔惡心,全不入食。
三棱(炮) 木香 神曲(炒) 陳皮 半夏(制,各一兩) 丁香 桂心(各半兩)
上為末,面糊丸,粟米大。乳食后姜湯下二十丸。
蛔蟲者,九蟲內(nèi)之一蟲也,長一尺,亦長五、六寸者,蓋因臟腑虛弱而動;蛞蚴撤矢识鴦。其動則腹中痛發(fā)作,腫聚行束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腸心者即死。論其脈,腹中痛,其脈發(fā)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即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受甜,怕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即是。
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前后煩,此五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脹,時或疼痛,不進乳食,漸至羸瘦。
濃樸 陳皮(各一兩) 使君子肉(一兩,湯泡去黑皮) 甘草 川芎(各二錢半)加芍藥
上未,煉蜜丸,芡實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飲下。
化蟲丸 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虱 檳榔 胡粉 苦楝根(各半兩) 明礬(三錢五分,半生半枯)上末,面糊丸,綠豆大。三歲服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二滴吞下。食前如有小蟲,皆化為水,大蟲自利下,初服甚效。
烏梅丸 治蛔蟲上入其膈,故須臾復上,得食而嘔又煩者,咽聞食臭,服此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二十三枚) 干姜(兩二錢,炮) 黃連(二兩) 川椒 當歸(各半兩) 細辛 附子(炮去皮臍)人參 桂枝 黃耆(各七錢)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如麻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服,忌生冷物。
《內(nèi)經(jīng)》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聽從其令也。五臟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始傷肺氣,終動脾濕,故咳而又嗽也。經(jīng)曰∶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及動之,則氣上沖而為咳嗽,久則動脾濕而為痰也。大法與大人同。
《脈經(jīng)》曰∶關上脈微為嗽,脈浮緩者為傷風,脈緊者肺寒咳嗽。脈浮軟者生,弦急者死。
錢氏曰∶嗽者,肺盛微寒。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身熱、痰盛,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入也,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便水,涎熱,咽喉秘者,甘桔湯治之。若五、七日之間。其身熱,痰盛,涕唾稠粘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腫欲飲水者,有不飲水者,其身則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寒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主之,后用化痰藥。而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主之。痰盛者,先實脾,后以褊銀丸下之,涎退則補肺為上法,有嗽而吐水或清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膿血者,乃肺熱,食后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則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減。
傷風發(fā)熱咳嗽者,宜先發(fā)散其表,人參羌活散加麻黃,或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參蘇飲皆是發(fā)散之藥,熱不除,解肌湯主之。假如表散風邪,無別證微嗽者,服抱龍丸、瀉白散平肺之劑;痰涎壅盛,玉餅子、金星丸;下痰熱,瀉白散加人參或辰砂半夏丸、抱龍丸尤良。下后熱不退,作驚風之狀,宜以薄荷散服。
感寒發(fā)熱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黃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參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湯。
久嗽曾經(jīng)解利,肺氣虛寒宜補肺,服補肺阿膠散、潤肺散。肺中風,肺受寒久不已,灸肺俞穴三壯,服百部丸,陳皮、罌粟殼、桑根白皮煎湯研化,食后服。
小兒初生百日內(nèi)咳嗽,肺葉脆弱,最為難治。平常冷熱邪入肺中,無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風寒,化痰順氣,益肺生津,胃開氣壯,嗽即漸減,不可強攻。
冷嗽則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輕夜重,或微有邪熱。熱嗽則面微紅,鼻干熱,痰稠,脈浮數(shù)。胃熱不因風寒而得,以兒啼便乳,壅結心肺不散,即嗽而逆,以玉餅子下。
錢氏治嗽之法,先實脾,脾母得實,肺則和平。
小兒咳嗽者,腠理受風邪感激,臉紅喘促,辨虛實,若見唇縮胸前陷,鼻枯干黑,皆為不治。
參蘇飲 治嬰兒感冒風寒,發(fā)熱頭疼,咳嗽痰涎,并宜服之。
人參 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曲 茯苓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姜、棗煎服。
華蓋散 金沸草散 甘桔湯 瀉白散 (以上方并見大人瀉門。)
阿膠散 治小兒久嗽無津液。
阿膠(半兩,炒) 鼠粘子(一錢,炒) 馬兜鈴(半兩) 甘草(炙,一錢) 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后服醫(yī)學招聘網(wǎng)。
葶藶丸 治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甜葶藶(炒) 黑豆(炒)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 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膏蒸陳棗肉,和搗成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湯下,乳食后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杏蘇飲 治嬰兒痰氣咳嗽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黃) 蘇子(炒)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姜一片同煎,食遠服。
七寶散 治嬰兒清前,散熱化痰,定喘止嗽。
大黃(面包煨) 梔子仁 赤茯芩 黃芩 赤芍藥(炒) 滑石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用桑皮煎湯,喘急,氣滿,不睡,磨刀水澄清,溫暖服。
白餅子 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 半夏 南星(各制,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盡為度)
上研勻,巴豆后入眾藥,以糯米糊丸,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五餅子,以下三餅子。
蔥白煎湯,臨臥服。
褊銀丸 治風涎瀉,上焦實熱及乳食不消,腹脹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 水銀(各半兩) 好墨(八錢,火燒醋淬) 麝香(五分,研) 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結成砂子)將巴豆、黑鉛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糊丸,綠豆大,捻褊。一歲一丸,以歲以上五、六丸,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虛實增減,食后服。
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 麻黃(各三錢)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水略煮)上和勻,煉蜜丸,皂角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小兒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經(jīng)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 。 者,久瘧也。
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fā)泄于外,邪氣內(nèi)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時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于皮膚, 積于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先寒而后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后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乍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后隨其得病所由而調(diào)理之,斯為良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shù)風熱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明醫(yī)雜著》云∶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fā),有二日一發(fā),有三日一發(fā),有間一日連二日發(fā),有日與夜各發(fā),有汗無汗,有上半日發(fā)或下半日發(fā),有發(fā)于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fā)散之,然以扶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暫發(fā)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清脾養(yǎng)胃湯;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熱多汗出為瀉,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瘧不愈,腸下結塊者,木香丸、鱉甲飲子調(diào)之;甚則以神 丸消之;煩渴者五苓。有小兒瘧疾用藥退熱太早,變作浮腫,外腎腫大,或食傷于脾胃。浮腫者,脾之外應也,宜大腹皮湯、草果飲之類。
清脾飲 治癉瘧,肺來弦數(shù),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能食,口苦舌干,心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 濃樸(炒) 白術 草果(煨) 柴胡 茯苓 半夏(泡)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食前服。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jié),勞逸兼并,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wèi)氣相搏,發(fā)為瘧疾,兼治癉瘧,最有神效。
半夏(泡) 茯苓 人參 白術 草果(炮) 陳皮(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烏梅、姜、棗各一枚煎服。
養(yǎng)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溫中快膈,能辟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濃樸(炒) 蒼術 半夏(泡) 藿香(洗) 草果(炮) 茯苓 人參(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陳皮(七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棗一枚,烏梅一個煎,熱服。
白虎加桂枝湯 治小兒瘧病。
石膏 知母 甘草 桂枝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飲 治瘧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濃樸(炒) 青皮(炒) 草果(炮) 藿香(洗) 半夏(泡) 甘草 丁皮 神曲(炒)良姜(炒,各等分)
上未,每服三錢,姜,棗煎。
大腹皮湯 治小兒瘧疾用藥太早退熱,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積于脾胃宜服。
枳殼 蒼術(各二兩) 甘草(二錢) 大腹皮 檳榔 三棱(炮) 莪術(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皮、蘿卜子、椒目同煎服。
參苓湯 治小兒瘧后面赤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氣虛弱,故脾虛則泄,胃虛則吐,宜服之。
丁香 訶子(炮,二錢) 青皮 陳皮 白術 茯苓 人參 肉豆蔻(煨,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未,每服二錢,陳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黃根湯 治小兒瘧疾盜汗,寒熱進退。
麻黃根 知母 檳榔 三棱(炮) 莪術(炮,各一錢半) 半夏(三錢) 白芷 貝母(五分)常山 甘草(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二片、小麥十五粒煎。
常山飲 治一切瘧疾。
知母 貝母 半夏(泡) 甘草 茯苓 常山 人參 草果(煨) 濃樸(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姜、棗煎,空心服。
鬼哭散止瘧疾入不愈者。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鱉甲 甘草
上咀,每服二錢,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臨發(fā)時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百會穴在發(fā)際上五寸。)小兒久瘧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名內(nèi)庭穴也。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皆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如黃染,此黃膽也。二證多病于大病后。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疸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疽也。經(jīng)云∶諸疸皆屬于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者兼白,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溫熱,如 曲相似,此理甚明!度珛敕秸摗吩啤梅虬l(fā)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于脾胃,蒸發(fā)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fā)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疸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不可灸,火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脈經(jīng)》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fā)黃。凡欲黃,寸口無脈,鼻氣冷,并不可治。
羅謙甫云∶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于經(jīng)絡,入于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病。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余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nèi)經(jīng)》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是也。
茵陳湯 治小兒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fā)黃也。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里,必發(fā)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并主之。
山茵陳 梔子仁 川大黃(各等分)右咀,水煎,加減服。日進三服,小便當和,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痛,黃隨小便中去也。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耆 黃芩 茯苓 山梔(各三分) 澤瀉(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后熱服。一服減半,五日再服愈。
梔子柏皮湯 治小兒身黃發(fā)熱。
梔子仁(十枚) 甘草(炙一兩) 黃耆(二兩)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加減服。
犀角散 治小兒黃膽,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 茵陳 栝蔞根 升麻 龍膽草 生地黃(各半兩) 寒水石(四錢)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治小兒忽發(fā)黃,面目皮肉盡黃,栝蔞汁和蜜服之神效。
茯苓滲濕湯 治小兒黃膽,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面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白茯苓(五分) 澤瀉(三分) 茵陳(六分) 豬苓(醫(yī)學全.在線二錢) 黃芩 黃連 梔子 防己 白術 蒼術 陳皮 青皮 枳殼(各錢)
上咀,水一小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丹溪一方 治小兒吐瀉,黃膽。
三棱 莪術 青皮 陳皮 神曲 麥芽 黃連 甘草 白術 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湯調(diào)服。傷乳者,麥芽湯調(diào);時氣,用紫蘇湯;發(fā)熱者,薄荷湯、茵陳五苓散,沸湯調(diào)服。